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与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语言与其文化一起产生与发展,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两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本文通过对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现状的分析,结合大学英语的教学实际,论述了文化教学与交际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原则以及策略。
  关键词:大学英语;文化教学;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语言与其文化一起产生与发展,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两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任何语言都属于拥有自身文化的人们,不了解文化就不可能充分理解其语言,也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交流。英语是一门语言,它属于使用这一语言的人们,而他们又拥有自己的文化。因此,英语和英语文化是紧密相连的,在英语语言教学中重视英语文化教育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将通过对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现状分析论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策略。
  
  二、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已经有很长的历史。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遗余力地想教好它、学好它,事实上,他们中确实也有不少人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就总体而言,英语教学成效的平均水准仍然不尽如人意,特别是英语教学的核心――交际能力方面更是如此。在种种原因之中,缺乏英语文化教学无疑是主要原因之一。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目的是积累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一)教师在教学中仍然忽视文化教学
  长期以来,在外语教学领域中,社会文化因素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外语教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论语言学发展的制约。不管是传统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还是转换生成语言学,都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本身。随着社会的发展,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得到了重视,不少功能教学法在教学中被广泛采纳。然而,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文化教育的实践仍然未受到重视,教和学往往大多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文化教育鲜有顾及。结果,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对于英语语言所赖以存在的英语文化知识的不足仍然显而易见。例如,很多大学生能用标准的发音流利地说出“Merry Christmas”,但是却很少有人明白“Christmas”是怎么回事,更不要说Jesus是谁,Reindeer是什么动物了。学生虽然具备了语言能力,但没有完全具备语言交际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语法形式掌握得越规范,语言能力越强,在交际中就越容易引起误解。
  
  (二)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普遍不高。在跨文化交际中主要采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汉语文化”方式
  由于中国学生使用英语交流多仅限于课堂上,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加上教师忽视文化教学,当中英文化表达方式和意义产生差别,他们往往根据本族文化的模式来理解、思维和表达,因而产生误解。然而,大部分的学生却渴望通过各种方式来了解中西方文化知识,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笔者就该问题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对笔者任教的高校2006级本科三个专业46名学生的大学课堂文化教育状况满意度调查,数据显示75.6%的学生希望从课堂上学习和了解到更多西方文化,其中50.3%的学生很希望在课堂上提高交际能力,另外有30.2%的学生认为大学英语只是一门语言学习的课程。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以及紧迫性。那么,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呢?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进行交际时,具有文化意识,避免因受文化影响而出现语用失误,使交际得以成功进行。对此,不少人认为,同时还用实例证明,交际双方在有关文化方面的相互了解和认识是至关重要的。一般说来,交际者对双方文化上的异同了解得越多、认识得越深,跨文化交际就越有可能获得成功。
  
  (一)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从根本上说,是文化素质的培养,而不是纯语言的训练或交际技能的训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输入和文化输入主要依靠英语教材、课堂和英语教师的传授。因此,英语教师的英语文化修养显得尤为重要。英语教师提高文化素养的途径是接受专业培训,学习英语文化课程,深入细致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甚至生活细节,为改善英语教学创造条件。英语教师还应更新教学观念,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目前,教师在教授语言的过程中,仍然十分重视对语言形式一语音、语法、语义、段落及篇章的传授,对于出现的文化现象,往往是碰到什么讲点什么或者随意介绍一下,至于他们在实际场合如何应用,则很少提及。如何有系统地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分下列三步走:
  第一步:介绍在日常生活方面英汉文化的差异,以及在语言形式和运用中的具体表现。
  第二步:介绍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英汉词语、成语意义及运用方面的差异。
  第三步:介绍中西方思维方式、交际关系及语言英语表达的文化内涵,又可以恰当地运用语言,提高他们的英语交流能力。
  2.对比性原则
  对比性原则是指在导入文化教学时,教师应突出强调中英文化的对比。从宏观文化角度来说,英汉两种语言所反映的文化相同大于相异。当它们表现相异发生冲突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对比分析。教师同时还应鼓励学生采取文化平等观和语言平等观,既不自高自大,在语言与文化上搞民族中心主义,也不自我贬低,认为英语国家的文化比中国的优越,甚至否定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搞“自我殖民”。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具体做法
  1.英语词汇文化内涵的渗透
  在影响语言的因素中,文化的影响是最明显的。文化被描述为一种特别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代表了在习俗日常行为中特定的意义和价值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文化中有什么概念,这个民族的语言中就会有什么词汇来指代这个概念。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也是经过长期的积淀而成的。一些很有文化内涵的成语、惯用语、谚语、俗语和格言等来自于成语典故、神话传说、文学名著,教师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介绍其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其来龙去脉,以便他们理解其深刻内涵。因此,我们可采用“文化渗透”的办法来施行词汇教学。
  2.英语语法文化内涵的渗透

  语法主要描述词的曲折变化,词在句子中的相互关系及词法和句法规则。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法规则。一种语言的语法不仅有逻辑形式结构,而且是语言在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必然受到语言使用者在心理上、社会上的影响。英语教师在教语法时应注意英语语法的心理因素,让学生懂得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和惯用语。例如,汉语说:“我想周教授明天不回北京”,英语中要说:“I don't think Professor Zhou will go back to Beijing tomorrow”,而不能说:“I think Professor Zhou wont go back to B.J to-morrow,”英语这种否定的表达方式与汉语的截然不同,这就说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思维方法不同,语言表达不同,句法结构也随之不同。
  3.阅读渗透
  阅读教学是学生最大量接触文化内容的方式。阅读前,教师可以以“文化旁白”的方法来介绍阅读材料的文化背景知识;阅读中,发掘阅读材料中的文化内容,讲解文化内涵;阅读后,组织学生就文化内容进行讨论、对比等。另外,教师应特别重视指导学生阅读文学名篇。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镜子,能生动具体地反映该民族的习性、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英语文学作品时不满足于知晓故事情节,而是要领会、欣赏文章的措辞以及文章的艺术表现手法,增强英语语言文学水平,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力。
  4.写作渗透
  教师在教写作时若能充分意识到这种差异,而不是单纯从语言知识和写作技巧上训练学生,就能在教学策略上更有针对性,效果会更佳,学生也更能体会到什么是地道的、流畅的、连贯的英语文章,从而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5.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跨文化知识教学
  教师平时应注意收集有关文化方面的音、像等资料,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自己设计多媒体课件,向学生立体地、形象生动地展示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文化,并注意利用图像资料做好跨文化方面的对比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简介地理概况时尤其能发挥独特作用,它能一目了然地显现英美国家的地图,介绍其地理概况和风土人情等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全面认识了解英美等国家。
  
  四、结语
  
  实践证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与熟悉英美文化,加深对语言本身的理解与掌握,改变过去为语言而语言,为操练而操练的课堂教学模式,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传授文化背景应尽可能具体化、形象化。在平时,教师要做有心人,尽力摄取英美国家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最新信息,并把这些信息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同时,也不能淡忘本族文化,在培养国际视野的同时不忘祖国意识,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与热爱,以及对其他民族的了解与尊重。通过对本族文化心理的调节,培养和调动学生对外族文化和外语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本文责任编辑 李道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919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