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先进汽车技术平台的创新型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跨学科的知识内容和敢于突破的思维是成就一个具有创新思维人才的关键。本文基于先进汽车技术平台,探索以科研项目为引导、跨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思路。在对国内外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方式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创新需求条件和学生知识体系架构,结合高校车辆专业研究生实际培养实践和研究生培养方案,提出创新型研究生跨学科培养的一般方法。
关键词:先进汽车技术平台 创新型研究生 跨学科培养 模式探讨
1 车辆专业研究生跨学科培养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以“大数据”、“智能制造”和“无线网络”为代表的新技术影响下,世界汽车产业通过与新型可再生能源技术、新型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融合,其产业格局和要素配置上正发生解构、重塑和革命性变化,汽车属性也有了新的变化:已由纯粹的驾驶工具逐步变成智能移动终端,成为跨学科跨行业的硬软件结合体,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跨学科技术不断涌现。而社会对汽车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车辆工程为专业应用背景下的研究生的学科交叉培养或跨学科培养,使其具有较好创新能力的完善的跨学科知识体系结构,不仅是一个理论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实践性的问题[1-2]。
2 车辆专业研究生的跨学科培养方法
基于当前人们对跨学科培养的进一步认识和车辆工程专业的时代特点,目前,具有车辆工程专业的高校,不同程度地对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了跨学科培养的探索和尝试,如,同济大学开展了针对理工本科生跨学科培养的工业设计与车辆工程跨学科联合培养汽车造型专业人才模式的创新实验区;张兰春等对车辆工程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聂佳梅对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提出通过重构产学研新机制,进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2-3]。
车辆专业研究生的跨学科培养方法主要有:第一,研究生招生时跨学科招生,不需加试,如吉林大学、湖南大学和哈工大等;第二,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中,很多高校都在一级学科的基础上开展了公开课,其所属二级学科的学生都会一起学习,同时,针对不同的专业开设一些具有跨学科性质的专业课程,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跨学科、跨专业选课,选课通常根据学生兴趣、导师推荐或课题开展的需要选择;第三,导师团队跨学科研究课题开展期间的交流、学习和研究生对于跨学科课题工作的承担。根据课题研究需要,导师让研究生开展一些跨学科课程学习,以拓宽其知识结构;第四,跨学科导师对研究生的联合指导,很多髙校中的院系采取与企业联合培养的方法,通过从企业里聘任高级人才担任导师,与院系里面的专业老师一起共同培养研究生;第五,汽车技术跨学科研究机构的建立,如清华大学与沃尔沃集团共建清华大学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等,这些跨学科研究机构一方面承担跨学科课题的研究, 探索跨学科研究交叉点和研究方向,另一方面部分承担了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任务;第六,高校内部院系之间开展的多种形式的论坛、茶座,为广大的师生提供比较充裕的交流空间,激发新的观点和思路[2~4]。
3 基于先进汽车技术平台的跨学科培养思路和模式探讨
本文基于对国内外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方式的研究[5-6],结合车辆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及现代先进汽车平台对智能化、网联化和电动化等发展趋势需求,开展了车辆专业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思路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以科研为引导,将跨学科研究和研究生跨学科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思路。具体体现在:
3.1 基于创新能力理论系统分析研究生跨学科培养问题
以往有关研究生创新能力及其培养问题的研究视角大多基于教育学领域,研究视角单一,研究成果较多地着眼于静态分析,缺乏深入系统的分析[7]。研究中也极少运用系统科学、管理学等理论深入探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多样性、不确定性、复杂性等分析有待加强。通过研究基于创新能力形成的客观规律,打破单一学科固化,从跨学科角度探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从而从研究视角方面考虑创新能力培养对跨学科培养的需求。
3.2 对跨学科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跨学科培养是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需求[8],跨学科培养要把握好跨的度,根据跨学科方向,既要做到本学科扎实的基础,又要增强所需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在模糊化学科边界的同时,使自我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针对先进汽车技术研究方向对跨学科知识体系的不同需求,以科研方向为导向,通过跨专业招生、联合培养、跨专业选修以及导师方向交叉合作及交流,营造大范围的创新氛围,健全跨学科培养机制,创建良好的跨学科创新平台,引导和提升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将创新能力培养理论与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讨一套适于本跨学科平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3.3 模式探讨
根据先进汽车技术平台的研究创新需求,分析其所需知识体系结构和创新条件,采用多种跨学科培养模式的有效融合,具体涉及到生源及其专业选择、导师队伍、培养方案、培养方式、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实验条件、科研项目与学位论文、教学方法、学术交流频度与氛围、管理机制、科研成果的数量与质量、教材建设、淘汰机制、图书网络建设等研究生培养影响因素,与创新能力培养和跨学科培养的相互关系[9]。模式探讨过程中,采用从总体系统分析到局部重点,从理论建构到实际应用,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管理学、教育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理论,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评价。
3.4 建立了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估分析模型
在对制约创新能力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我国高校教育培养机制下本科期间形成的创新素质水平,以及其他非智力制约因素对研究生自身创新思维的影响,建立了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估分析模型,以此为基础探求更为合理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同时,通过发明专利申请、学术论文撰写和导师的综合评价等方法,对跨学科培养模式下创新能力的提升进行主客观评价。
4 结语
在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不同的跨学科研究平台都具有自身的技术特点,基于跨学科平台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也会有所不同,本文将跨学科平台的技术特点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理论相结合,将可以在2~3年的研究生培养期间将影响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的、可控因素融化到跨学科培养的过程中,对研究生创新性的培养模式进行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高俊杰,姚宝珍,岳明,等.车辆工程专业交叉学科类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6,19(6):86-89,92.
[2] 张兰春,赵景波,刘晓杰.车辆工程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20(6):112-114.
[3] 杨金华.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4] 高磊,彭大银,赵文华.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研究綜述及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26-30.
[5] 段建红,张舒,胡三觉.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差异及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4):710-711,716.
[6] 房酉爽.密歇根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河北大学,2019.
[7] 张治湘.我国研究型大学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
[8] 刘晓璇.研究型大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8.
[9] 高磊.研究型大学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353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