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装配式建筑施工的风险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我国建筑产业革新升级,装配式建筑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其不仅具备施工便捷化、成本节约化等优势,还能够提升建筑质量、加快建造效率。随着装配式建筑市场的不断发展,其周边的配置公司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满足产业化程度高,资源节约与绿色环保新技术特点。目前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管理中存在多个问题,例如构件设计、生产、运输及构件吊装都存在较大风险,此外还存在预制外墙板防水难度大等问题,通过事前风险评估、事中风险管控,以达到预期效果。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风险评估;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714 文献标志码:A
1 装配式建筑概况
某保障房住宅小区,由7幢住宅、商业、地下车库组成,总建筑面积约10万m2,结构类型为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预制装配要求:该工程要求建筑单体预制装配率不低于50%,预制率不低于30%,“三板”比例不低于60%。
构件类型有预制外剪力墙、轻质墙板、叠合板、楼梯、阳台板、飘窗安装。
2 风险评估及预控措施
在施工准备阶段,组织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对项目装配式设计、生产、运输及安装进行了风险评估,通过风险评估,施工单位编制专项施工方案,监理编制相应的监理细则,针对评估的风险制订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经多方评估论证,确定以下4类风险及对应措施。
2.1 第一类风险及对应措施
该工程预制板包括7幢住宅的预制外剪力墙、轻质墙板、叠合板、楼梯、阳台板、飘窗安装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又有多种型号,对深化设计要求高。
预控措施有3点。1)预制构件厂家确定后,要求施工单位及时编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专项安全管理施工方案》并进行专家论证,方案需要写明详细的施工工序,明确同一楼层是先进行注浆还是先混凝土浇筑。工序不同会影响模板支撑体系,为避免相应纠纷,需在方案中明确施工工序[1]。2)施工单位就专家论证意见对方案进行修改,尤其是对预制构件吊装计算书的修改、确认,再次报监理审核,监理应审核方案是否按照专家论证意见进行修改;监理应复核计算书数据,并形成书面监理复核结果。3)利用BIM技术对各个工种进行防碰撞检查,避免出现不同工种交叉问题,即使出现也要进行合理的协调、妥善的处理。根据吊装顺序对各个构件进行准确的编号,在通过二维码技术、BIM技术对不同的构件进行分类管理,形成的构件编码信息要包含:构件型号、质检报告、用途、性能、合格证、生产日期、生产厂家等。
2.2 第二类风险及对应措施
部品部件进场检查验收要点,场内堆放要合理安排。
预控措施有4点。1)制定合理的吊装计划,要预先将当日安装所需的装配式建筑构件运输到施工现场,确保型号、数量、质量符合规定要求,管理人员需要预先根据清单对相关构件进行审核。2)要预先对构件安装的位置进行确定,并将其合理地放置于相应的场地,减少构件的多次运转。3)预制构件出厂必须要符合使用标准才能够投放到市场中,其中包括构件质检报告、强度检验报告、合格证及使用说明,同时还要详细描述养护方法及养护时间。4)构件厂、施工方和监理方应对运至现场的构件进行联合检验,三方一致认为构件的质量存在问题,如果应用到施工中会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就要立即进行退换,在退场构件登记台帐中要对构件的相关信息进行准确的、完整的录入。
2.3 第三类风险及对应措施
该工程构件连接采用灌浆套筒连接,灌浆料及灌浆套筒质量是控制重点。
预控措施有4点。1)灌浆料及灌浆套筒送检时间较长,灌浆料送检28天,在灌浆料送检完毕复试合格后,方可进行灌浆套筒工艺检测,灌浆套筒工艺检测需要28天,待檢测合格后,才可进行灌浆套筒机械连接检测,整个送检流程约需2个多月,因此需提前做好准备工作。2)依据《南京市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办法》(试行)第七条规定:需要建设单位项目经理及管理人员、施工单位的总负责人及管理人员、监理单位的总监及监管人员等具备相应的资质,且要通过专业的培训考核之后才能够上岗。3)在灌浆时候,首先确保灌浆材料及灌浆套筒的合格性(相应的合格证及复检报告),在进行灌浆料拌合过程中要注意,相关规范要求灌浆料在搅拌后30 min内使用完毕,实际现场时间更短,由于现场搅拌料强度较高,灌浆料凝固较快,流动性需进行检测,当流动性小于260 mm后就不宜使用,所以在每批灌浆料进场时,需要做浆体流动及不流动的可用时间检测。4)灌浆过程监理应旁站,发现问题,及时要求施工单位整改。
2.4 第四类风险及应对措施
外墙渗水是一票否决,要确保预制外剪力墙与现浇结构之间接缝防水处理到位。
预控措施有3点。1)在装配式结构深化设计时,重点审核预制外剪力墙与现浇结构之间接缝节点设计,控制接缝材料规格、品牌的选择,保证外墙防水效果。2)施工单位应编制的施工方案应有针对的质量措施,施工前对工人专项交底,施工过程应有技术人员跟踪指导,确保施工质量。3)监理应对接缝防水材料进行验收,对重要部位、重要节点进行旁站监理。
3 风险管控
3.1 生产过程风险管控
预制构件生产厂家的信誉对于构件质量有着紧密的联系,采购方必须要对厂家的资质进行审核,其中包括:对营业执照、许可证、厂家规模、产量、销售量等进行审核,选择有过良好合作经历的为首选生产厂家;对于构件生产加工技术、进度规划进行审核,要体现出质量管理方法、验收标准、规范要求;加工、供应计划能够满足现场施工需求[2]。
对构件加工过程进行抽查控制,与常规的现浇框架相比较,不仅要对原材料进行质检,确保钢筋加工与安装、混凝土浇筑与养护等施工流程与质量进行检测,还要注意以下3点内容。1)现场加工模具的质量检测,确保模具的原材料质量证明及质检报告符合标准;对于模具安装后的规范性、密封性、稳固性进行控制;在模具使用后还要对清洁度及脱模剂的涂刷效果进行控制。2)检查预制构件上预埋件和预埋孔洞等,特别要注意吊点埋件和灌浆孔埋件,其中吊点埋件对于吊装的安全性、可靠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灌浆孔埋件对于施工质量及结构稳固性有着较大的影响;支撑埋件对于构件安装的的稳固性、规范性有着影响。3)检查构件的混凝土强度,做好每一个批次的混凝土试块见证,由于现场多采用蒸汽养护,养护时间较短,现场要保证构件拆模强度达到75%。 3.2 预制构件现场堆放布置风险管控
预制构件现场堆放布置风险管控应主要从以下2点进行管控。1)预制墙板可插入堆放架中存放,这就需要保障堆放架的质量能够满足要求;不可将预制墙板作为支撑点,对于构件的薄弱位置要进行合理的保护。2)预制构件的码放应预埋吊件向上,标志向外,重叠堆放构件时,每层构件的枕木或垫块应在同一垂直线上。
3.3 预制构件验收风险管控
项目单位应要求生产加工单位对供应的所有预制构件提供质检报告及建立台账,其中台账内容包括:施工材料、连接件、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合格证、质检报告、进场验收单、复试报告等。并根据施工方案的要求将材料放置于规定的地点,对于材料的安装位置、编号及基本信息进行审核。
针对风险评估提出的风险点,预制构件的进场检验和验收,构件应逐一进行质量检查,检查不合格的构件不得使用。重点验收3个方面。1)预制生产单位要为项目单位提供质检报告;每个预制构件都要详细的标注上生产厂家名称、工地名称、制作日期、构件规格等出厂标识。2)预制构件的形状及规格都要符合标准;严格审核预埋件、预留孔、吊点、预埋套孔等的标准,预制构件与后浇混凝土结合面粗糙处理,检查预留钢筋位置、规格、数量、长度尺寸等。3)对于不标准的构件要进行修整处理,且技术方案要经过监理的批准;存在重大质量问题的,应做退货处理。
3.4 安装过程风险管控
针对风险评估提出的风险点,重点管控。
3.4.1 预制预制外剪力墙的安装
安装流程:检查进场设备的型号是否与方案一致→准备检查吊具→连接构件→起吊→检查→垂直运输→护吊→就位→测量→固定→托吊→垂直下降→定位。
安装前应对基层插筋按图纸依次校正,应清洁基层、结合面;构件底部应设置可调整接缝间隙和底部标高的垫块;将吊扣与吊钉合理的连接,同时还要将吊链与吊梁进行妥善的连接,确保吊链与吊梁能够呈现90°直角。在起吊初始阶段要保持平缓,当构件脱离支架后可慢慢提速;当预制柱进入到准确位置上时,就要通过人工扶正预埋竖向外露钢筋与预制柱套筒一一对应插入,钢筋套筒灌浆连接灌浆前应对接缝周围进行封堵;預制柱板底部采用坐浆时,其厚度不宜大于20 mm。
3.4.2 预制楼板安装
在预制楼板安装开始前,要对预制板构件两端、侧边的控制线与支撑搭设的规范性进行控制;在预制楼板安装过程中,必须要确保水电预埋管位置的精准度;预制楼板间拼缝应符合设计要求并由防止裂缝的措施。
板吊装必须要按照规定的顺序开展,不可随意对构件进行吊装;板底支撑、梁支撑要保持一致,每根支撑的高度相差不可超过2 mm、标高不可超过3 mm,悬挑板外端与内端支撑的高度不可低于2 mm,支撑系统可按照设计要求或施工方案进行设置。支撑处标高不仅要符合设计标准,还要考虑其在施工荷载作用下的变形问题。
4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建筑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装配式施工质量成为了建设方的首要关注点。针对可能出现的外墙渗水、失稳等问题,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风险管控措施,对各施工工序和施工阶段进行严格的施工监管,做好风险防范。通过对装配式建筑的风险管控,对装配式建筑构件的设计、生产、运输、安装等各个环节进行把控,提升了施工技术水平,也促进了装配式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了建筑整体工程质量,确保建筑物获得预期建设效益。
参考文献
[1]常春光,吴溪.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研究[J].建筑经济,2018,39(8):49-52.
[2]张程城.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风险评价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3195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