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业经济发展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提升农业现代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乃至今后农业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整体进步的关键。随着城镇化和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建设,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特别是与现代化进程的差距越来越大。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农业问题,农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加速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使农业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转变和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必由之路。必须坚定不移的推动农业升级转型,使农业产业化并向高技术、高附加值和高成长状态转变。
1.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1.1农业经济发展不均衡。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基础参数不等,资源禀赋各异,发展速度不同等,使得各地农业经济发展不均衡。一些工业化程度高的周边农业地区借助地缘优势,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逐步形成了主导产业基地或产业带,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思维,联合带动其他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了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为本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注入新动力。但多数欠发达地区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处于资源整合阶段。
1.2区域间生产要素流通不畅。不同产业对农业经济增长作用的差异,使得各类生产要素在相关产业间进行流通和配置。经济生产要素的流通就是资金、资源、技术、人才的配置。当前农业经济结构布局和资源配置不合理,缺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受资金、技术、人才的影响,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加强区域间生产要素的流通,将他们置身于市场中,充分发挥优势,发展集约型农业,是分工与协作的必然要求。
1.3产业化程度不同。有些农业生产基地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协会的带动,成立了新型的农业经营实体,以市场为导向,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来提升产品附加值,为农民增产增收拓宽渠道,通过成立园区产业化发展农村区域经济。但多数农民的农产品只能满足自身的口粮供应,生产分散效益低,市场流通体系没有形成,产销脱节,农产品以原材料的形式流入市场,农业产业经营只停留在农业生产领域,产业链延伸短,产品附加值得不到提升,农产品不能商品化。
1.4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这与农业劳动力数量庞大和农业经营规模小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农业生产在机耕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但机播率和机收率水平低,影响农业规模经济效益。
另外,农业管理粗放,缺乏标准化作业,农业增长方式单靠高投入、高成本来提升农业产量,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侵蚀农业竞争力,随着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市场保护价放开,土地产出对农民的增收效果更加减弱,进一步压缩了农民的收入空间;
2、提升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措施:
2.1政府加强顶层设计,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认清自身优势和特点,制定本地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走以质量为目标,种类差异为途径,技术接入为手段的特色农业之路。根据地方特色的产品优势、人文历史、服务特点等发展品牌农业、立体农业、生态农业。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使农业种植由单一品种转变为多元化。吸引企业投资兴业,延长产业链来使农业经济协调发展。
2.2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代农业需要整合人力资源,培育一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的职业农民。他们是以追求农业利润为导向的市场主体,能够推动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能够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能够最先采用新型技术和新品种,改进生产方式,提高产品品质,推动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产业化发展。同时对其他农户有一定的示范推广和组织带动作用。
农业经营主体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大户和家庭农场。他们既是产业结构调整、分散经营向集约化方向转变的骨干力量,又为提高生产经营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提供坚实基础。
②合作社。融合普通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于一体,统一组织生产,讓农户享受低成本和便利的服务,提高整体竞争力,同时弥补分散农户经营能力不足的短板。
③农业龙头企业。能促进生产者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产业化。
④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提供一定的技能、资源和销售渠道等,带动农户增产增收。
2.3发展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打破了一产格局,拉长了产业链,把作为第二产业的农产品加工业和作为第三产业的农业服务业融入产业体系,把农业打造成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
2.4运用农业信息技术科学性、系统性、精准性的指导农业生产。通过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进行预测、指导、分析。对生产经营方向进行精准定位,优化发展模式,减少农业生产中的盲目性,提高农业生产率和效益最大化,提升农业竞争力。利用网络进行营销,增加农业销售渠道。
2.5加强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新型技术的推广工作。
将农业成果落地转化为经济效益,需要高素质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
总之,农业经济的发展是系统性和复杂性的综合,新形势下,农业利用和保护并重,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使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
(作者单位:032300山西省孝义市西辛庄镇农业中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3330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