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季稻机插秧品种搭配试验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水清 林华 舒咸华
摘要 双季稻机插秧品种搭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农事操作能够及时完成的条件下,种植株两优609+钱优0508双季杂交稻产量高、效益好;在种粮大户土地流转面积多、双抢期间农事操作因各种因素不能及时完成的情况下,1季常规稻+1季杂交稻是现实的选择;2季都种常规稻产量偏低、经济效益也较差,农户不宜选择。
关键词 双季稻;杂交品种;常规品种;机插秧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3-0103-02
为考察双季机插不同品种搭配的产量差异[1-3],探讨双季双杂的增产潜力,并确定适宜的双季稻品种搭配组合进行本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在球川镇三里江村进行,供试土壤肥力中上,前作为空闲田。供试水稻品种为株两优609、原粳35、钱优0508、金旱47。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株两优609+钱优0508;株两优609+原粳35;金早47+钱优0508;金早47+原粳35。其中,早稻小区面积为24 m2(6 m×4 m),晚稻小区面积为15 m2(3 m×5 m)。
1.3 试验实施
试验田采用塑盘机插秧育秧,由于要做小区重复,插秧机不好操作,因此插秧方式采用手插。早稻3月29日播种,4月26日插秧,插25.5万丛/hm2,7月29日收割,早稻总纯氮用量150 kg/hm2;晚稻6月29日播种,8月5日插秧,插21.45万丛/hm2,11月11日收割,晚稻总纯氮用量180 kg/hm2。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由表1可知,早稻杂交稻株两优609和常规品种金早47不管是抽穗期还是成熟期都相差不大,属于早中熟早稻品种;双晚原粳35和钱优0508就相差很大,原粳35抽穗时间9月10日,在常山县安全齐穗没问题,钱优0508抽穗时间9月29日,而常山县水稻安全齐穗的时间是9月23日,虽然2011年由于秋季温光资源好,水稻抽穗了,但是一般年份在该时间段抽穗存在安全齐穗问题。钱优0508抽穗迟的原因,除生育期长外,2011年的田间农事操作对试验田连晚生育期也造成一定影响。试验是在种粮大户田中进行,早稻7月25日成熟期由于双抢期间劳动力紧张,8月5日才插双晚,如果按照正常农事操作,双晚可以提前7 d插秧而不得不控制晚稻秧苗,从而影响了双晚生育进程,延迟了水稻抽穗,进而影响了水稻产量。
2.2 经济性状
由表2可知,有效穗数株两优609明显高于金早47,穗总粒数、穗实粒数以及结实率株两优609都低于金早47,千粒重株两优609比金早47高4.0 g左右,经三大因素综合作用,株两优609实际产量高于金早47。株两优609是依靠较高的有效穗数和千粒重而获得相对高产,金早47虽然每穗粒数较高,但由于其他2个经济性状不太理想,产量还是低于株两优609。有效穗数钱优0508比原粳35相对偏高,每穗总粒数钱优0508比原粳35高出10粒以上,但由于其抽穗偏迟影响水稻结实率,对每穗实粒数造成一定的影响,综合效应钱优0508每穗实粒数还是比原粳35偏高。钱优0508依靠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比原粳35高,而获得相对高的实际产量。
2.3 产量
由表3可知,早杂株两优609和常规品种金早47产量无显著差异,连晚杂交品种钱优0508显著高于常规品种原粳35;从双季平均产量来分析,2季杂交组合搭配(株两优609+钱优0508)显著高于1季杂交+1季常规的组合搭配(株两优609+原粳35、金早47+钱优0508),极显著高于2季常规搭配(金早47+原粳35),1季杂交+1季常规的组合搭配又显著高于2季常规搭配。
2.4 经济效益
由表4可知,2季杂交稻组合纯效益12 240.75元/hm2,经济效益最高;1季常规稻+1季杂交稻组合纯效益7 989.60~9 844.50元/hm2,经济效益也较好;2季常规稻组合纯效益仅4 937.25元/hm2,经济效益较差。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在劳动力不成问题、农事季节不受耽误的前提下,种植株两优609+钱优0508双季杂交稻产量高、效益好,是农民种植双季稻理想的选择;在种粮大户土地流转面积多、双抢期间可能会因各种原因而不能及时完成必要的农事操作的情况下,选择1季常规稻+1季杂交稻(金早47+钱优0508或株两优609+原粳35)是现实的选择,既能得到较高产量,又能在季节上得到保证;种植双季常规稻产量低、效益不好,农户不宜选择采用[4-6]。
4 参考文献
[1] 汪汉林,赵立武.双季稻超高产栽培品种搭配方式[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20(3):177-179.
[2] 许德海,禹盛苗.水稻双优双抛产量15 t/hm2的品种搭配模式研究[J].中国稻米,1998(3):14-17.
[3] 陈仲球,张银华,许利芬.双季机插稻高产品种搭配研究初报[J].浙江农业科学,2010(3):553,557.
[4] 白乙拉图,张大力.通辽市新引水稻晚熟品种的模糊概率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0(4):12-13.
[5] 赵全志,焦三军.河南省旱稻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河南农业科学,2000(10):4-5.
[6] 戚占民.确山县水稻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2011(7):4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6010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