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预防和控制动物传染病发生的作用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春江
摘 要:畜禽传染病是危害规模化或集约化养殖业发展和人类健康最重要的疾病种类,除造成患病动物大批发病、死亡外,还引起动物如愿以偿生产性能下降,治疗和扑灭费用增加,以及动物产品质量下降。因此,掌握动物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及防制技术,对阻止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以及养殖业及动物和其产品的国际贸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免疫是防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由免疫的概念了解到免疫的基本特征、基本功能,进而认识到免疫接种的概念、目的和意义。
关键词:免疫;疫苗;免疫接种;免疫失败;应激因素
中图分类号:S85 文献标识码:A
畜禽的传染病对各国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据记载,欧洲在18世纪由于牛瘟流行猖獗,仅法国自1713-1746年就死亡了1100万头牛;19世界末在南美发生牛瘟大流行后,900万头牛死剩了几百头,造成了人民的贫困和饥荒。我国在解放前,牛瘟为害极为严重,仅1938-1941年,青海、甘肃、四川、西藏诸省的一次大流行,死亡数达几百万头。1953年因传染病造成全面猪大量死亡,给畜牧业生产带来一定的损失。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一些传染性极强而病死率不高的家畜传染病,如口蹄疫等,所引起的经济损失并不次于一些病死率很高的传染病。此外,在发生传染病时组织防治工作和执行检疫,封锁等措施时所耗费的药品,人力物力往往也是很大的。预防和消灭家畜传染病,保护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认真贯彻"预防为主,养防结合,防重于治"的方针。在这里重点突出了一个"防"的重要性,要做好"防"的工作,就必须熟练掌握和应用免疫这一重要手段。
一、免疫的基本概念
免疫 英文名称:immunity
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即机体区分自己与非己进而排除异己的功能。通常对机体有利,但在某些条件下也可对机体有害。以示免除瘟疫或免除感染,即是机体对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抵抗力。
(一)、免疫的基本特性包括:识别自身与非自身、特异性、免疫记忆
1、识别自身与非自身
免疫功能正常的动物机体能识别自身与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这是机体产生免疫应签的基础。动物机体识别的物质基础是存在于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膜表面的抗原受体,它们能与一切大分子抗原物质的表位结合。免疫系统的识别功能是相当精细的,不仅能识别存在于异种动物之间的一切抗原物质,而且对同种动物不同个体之间的组织和细胞的微细差别也能加以识别。
2、特异性
动物机体的免疫应签和由此产生的免疫力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即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如接种新城疫疫苗可使鸡产生对新城疫病毒的抵抗力,而对其他病毒如鸡马立克病病毒无抵抗力。
3、免疫记忆
免疫具有记忆功能。运动机体在初次接触抗原物质的同时,除刺激机体形成产生抗体的细胞(浆细胞)和致敏淋巴细胞外,也形成了免疫记忆细胞,对再次接触的相同抗原物质可产生更快的免疫应答。动物患某种传染病康复后或用疫苗接种后,可产生长期的免疫力,归功于免疫记忆。
(二)、免疫的基本功能
1、抵抗感染
动物机体对病原微生物感染具有不同程度的抵抗力。由于机体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各式各样的微生物包围之中,时时刻刻都有成千上万的微生物从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及黏膜进入动物体内,其中也包括侵害机体的病原微生物。清除这些病原微生物是机体抵抗感染的具体表现。如果机体抗感染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低下或者免疫缺陷,就会引起反复感染;相反,如免疫异常亢进时,就会导致机体发生变态反应。
2、自身稳定
机体在正常条件下每天都有大量的细胞衰老和死亡,这些细胞如果积累在体内,就会毒害正常细胞的生理功能。而机体免疫系统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能经常不断地清除损伤的、衰老的、死亡的自身细胞,维护体内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果自身稳定功能失调,就会产生自身抗体,引起自身免疫病,危及机体。
3、免疫监视
免疫监视就是严格监视机体突变细胞的出现。机体正常细胞由于在化学的、物理的、病毒等致病因素的诱导下变成异常的细胞,也可自然产生异常细胞。这些细胞一旦出现,机体的免疫系统予以识别将其歼灭。但是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异常细胞大量增殖,从而出现肿瘤。
(三)、免疫的类型
机体抗感染免疫,包括机体防止微生物的侵袭与扩散,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生的有害作用,恢复一系列生理功能。免疫可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天然非特异性免疫,即先天性免疫;另一类为后天获得的特异性免疫,即为获得性免疫。依照免疫的发生机制,可将免疫分为如下类型:
1、先天性免疫
先天性免疫是动物生下来就具有的免疫,这是在动物进化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机能,是一种可以遗传的生物学特性。
先天性免疫有"种"的特点,动物种类不同,易感性不同,如牛不感染马鼻疽,马不感染牛瘟,猪不感染鸡新城疫等。先天性免疫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大多数情况下,甚至将大量的病原微生物注入动物体内,也不能使其感染。例如将大量鸡新城疫病毒注入猪体内,也不能使其发病。但是当环境条件改变,动物体质衰弱,这种稳定性也会遭到破坏。先天性免疫也存在于动物种内的某些品系及某些个体。易感动物种内的个别品系对某种病原微生物却具有特殊抵抗力,如有的品系的小白鼠能抵抗肠炎沙门氏菌感染。在品系选育中,往往选择出具有抗病力强的品系及个体。
2、获得性免疫
动物在出生后获得的某种病原微生物及其有毒产物的不感受性,称为获得性免疫。它是由于机体在受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的刺激作用后,各个免疫系统发生改变而形成的。获得性免疫具有特异性,如猪患瘟痊愈后或接种猪瘟疫苗后,只能使该猪具有对猪瘟的免疫,而对其他的病原微生物仍有感受性。
获得性免疫根据抗原刺激物的来分,可分为天然获得性免疫和人工获得性免疫;根据机体免疫的形成来分,又可分为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
(1)自动免疫 是动物直接受到病原微生物及产物的作用后,由动物本身产生的免疫。
①天然自动免疫 动物在自然感染了某种传染病,病愈后常能获得对该病的免疫力,或者动物经过隐性传染后而获得的免疫,称为天然自动免疫。如获得感染猪瘟耐过后,人感染天花病愈后,均有很强的免疫力,有时甚至终身免疫。
②人工自动免疫 动物由于接种了某种疫苗或类毒素等生物制品以后产生的免疫。其持续时间长短,因疫苗的种类、性质及机体反应等因素而不同,一般说来自动免疫的免疫期较长。
(2)被动免疫 是依靠已经免疫的其他机体输给的抗体而获得的免疫。
①天然被动免疫 动物在胚胎发育时期通过胎盘,或出生后通过乳汁,或通过鸡胚,从免疫的母体被动地获得免疫,称天然被动免疫。人及灵长类动物可以通过胎盘将免疫传给胎儿,猪、牛、马则通过初乳而获得母源抗体,禽类通过蛋传给雏鸡。
②人工被动免疫 给机体注射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而获得的免疫,称人工被动免疫。其免疫力产生迅速,注射后立刻产生免疫力,但持续时间很短,一般1~2周,多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
二、免疫接种
(一)、免疫接种的概念、目的和意义
免疫接种是根据特异性免疫的原理,采用人工方法给动物接种疫苗、类毒素或免疫血清等生物制品,使机体产生对相应病原体的抵抗力,即主动免疫或被动免疫。也是使易感动物转化为非易感动物,以保护个体乃至群体而达到预防和控制疫病的目的。在预防疫病的诸多措施中,免疫预防接种是最经济、最方便、最有效的手段,对动物以及人类健康均起着积极的重要作用。免疫接种也是贯彻以"预防为主,养防结合,防重于治"方针的综合性防疫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免疫接种的分类
根据免疫接种的时机不同,可分为预防免疫接种、紧急免疫接种和临时免疫接种。
(1)预防免疫接种 为预防疫病的发生,平时有计划地给予健康动物进行免疫接种,叫预防免疫接种。如根据免疫接种计划而进行各种动物的常规免疫。
(2)紧急免疫接种。发生疫病时,为迅速控制和扑灭疫病的流行,而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内堂未发病动物进行的免疫接种叫紧急免疫接种。紧急接种使用高免血清,它具有安全、产生免疫快的特点,但免疫期短,用量大,价格高,不能满足实际使用。
(3)临时免疫接种。临时为避免某些疫病发生而进行的免疫接种叫临时免疫接种。如引进、外调、运输动物时,为避免途中或到达目的地后爆发某些疫病而临时进行的免疫接种。又如家畜去势、手术时,为防止发生某些疫病而进行的临时免疫接种等。
(三)、疫苗种类
包括传统疫苗和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新型疫苗。
1、普通疫苗
是指以传统的常规方法,对细菌、病毒进行培养或用含毒组织制成的弱毒活疫苗或灭活疫苗。此外还包括用细菌外毒素经脱毒制成的类毒素。
(1)弱毒疫苗 是利用毒力减弱的细菌或病毒等微生物经大量繁殖后制成的活苗称为弱毒苗。制备弱毒苗所用的弱毒菌株和毒株有的是从自然界中筛选出来的,如鸡新城疫Ⅱ系苗和Ⅳ系苗等;也有的(大多数)为人工致弱的弱毒菌株或毒株,如猪丹毒弱毒菌苗和猪瘟兔化弱毒苗等。
(2)灭活疫苗。将病原微生物(强毒或弱毒)大量繁殖后,采用物理的或化学的(如甲醛)方法使其失活,但仍保留其免疫原性制作的苗即为灭活疫苗,又叫做死疫苗。灭活苗可以用强毒细菌或病毒制作,也可以用弱毒制作。
2、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新型疫苗
这些新型疫苗大体可分为四个类型:
(1)亚单位疫苗:指使用纯的单一抗原制成的疫苗,如猪大肠菌菌苗K88亚单位苗。
(2)以活病毒或细菌为载体的活载体疫苗,如狂犬病活载体疫苗。
(3)缺失病原致病性基因的基因缺失疫苗,如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
(4)核酸疫苗:苗该疫苗的研究尚处于启始阶段。其他疫苗已有一些商品化成品问世,将来都会在疫病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免疫接种方法
免疫接种根据疫苗和动物的种类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接种方法。
1、饮水免疫
将可供口服的疫苗混于水中,动物通过饮水而获得免疫,叫饮水免疫。饮水免疫常见于一些弱毒活苗(包括疫苗、虫苗等)。衡释疫苗应用不含消毒药的新鲜井水和泉水。在饮水中加入1%脱脂奶或脱脂奶粉更佳。
2、肌肉注射
将某些疫苗通过肌肉注射而使动物机体获得免疫。多见于一些弱毒活苗的应用。宜选择股肉丰满部位进行。
3、皮下注射
多种疫苗均可通过皮下注射,使动物机体获得免疫。多见于灭活苗的应用。宜选择皮肤疏松部位进行。
4、皮肤刺种
主要用于禽类某些疫病的预防接种,一般在翅内侧无血管、无毛处刺种。如鸡痘、鸽痘疫苗的免疫接种。
5、点眼、滴鼻
用乳头滴管吸取疫苗滴于眼内或鼻孔内免疫。如鸡新城疫Ⅱ系疫苗的免疫接种。
6、气雾免疫
将稀释的疫苗经高压喷雾,使疫苗形成1×10-6~1×-5m的雾化粒子,均匀浮悬在空气之中,动物靠自然呼吸进入肺内以达到免疫的目的。本法适于群体饲养动物的免疫,但需有专用的气雾发生器来完成,对卫生条件不良的鸡群易诱发慢性呼吸道疾病。
此外还有皮内注射、喂食免疫等方法。
三、免疫失败的原因
免疫失败指某种疫苗接种的畜禽,在该疫苗的有效保护期内,仍然发生了该弊病,或在预定时间内经检验免疫力达不到预期水平,预示着有发生该病的可能。但是,疫苗接种仍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免疫接种能否获得成功,不但取决于接种时疫苗的质量、接种途径和免疫程序等外部条件,还取决于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这一内部因素。接种疫苗后的机体免疫应答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学过程,许多内外环境因素都影响机体免疫力的产生、维持和终止。所以,接种过疫苗的畜禽不一定都能产生坚强的免疫力。根据生产实践和调查分析,就引起畜禽免疫失败的原因概括如下:
(一)、疫苗的质量
疫苗不是正规生物制品厂生产,质量不合格或已过期失效。疫苗因运输、保存不当或疫苗取出后在免疫接种前受到日光的直接照射,或取出时间过长,或疫苗稀释后未在规定时间内用完,影响疫苗的效价甚至失败。
(二)、疫苗间干扰作用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无交义反应的抗原同时接种时,机体对其中一种抗原的抗体应答显著降低,从而影响这些疫苗的免疫接种效果。如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新城疫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等。
(三)、疫苗稀释剂
疫苗稀释剂未经消毒或触到污染面将杂质带入疫苗;有时随疫苗提供的稀释剂存在质量问题;有时直接用井水或自来水稀释冻干苗,饮水免疫的,饮水器未消毒、清洗,或饮水器中含消毒药等都会造成免疫不理想或免疫失败。
(四)、母源抗体干扰
母源抗体对初生畜禽有保护作用,但也会影响畜禽的免疫效果,即母源抗体的双重性。因此,在给畜禽使用高质量的疫苗时,能否起良好的免疫效果与母源抗体滴度有关。当母源抗体滴度高是,实施免疫接种,疫苗接病毒会被母源抗体中和而不起保护作用。
(五)、疫苗的毒株
疫苗的毒株(菌株)或血清型不对,即疫苗可能不会激发该病保护性免疫力所需的相应抗源。
(六)、应激因素
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调节,在环境过冷、过势、湿度过大、通风不良、拥挤、饲料突然改变、运输、转群等应激因素的影响下,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显著损伤T淋巴细胞,对拒噬细胞也有抑制作用,增加IgG的分解代谢。所以,当畜禽处于应激反应敏感期时接种疫苗,就会减弱免疫能力。
(七)、免疫抑制性疾病
马立克氏病病毒、淋巴白血病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霉菌毒素中毒、传染性贫血病病毒、球虫等,导致免疫抑制。在这种情况下接种疫苗会导致免疫失败。
(八)、饮水、气雾的局限
使用饮水免疫或气雾免疫接种疫苗时,由于疫苗分布不均而使部分畜禽未能接触到因剂量不足而仍然易然。
(九)、畜禽群中已潜伏着该病
(十)、管理上的失误
饲养管理不当、免疫方法不当、滥用药物、免疫程序不合理、器械和用具消毒不严、化学物质的影响等因素也会引起免疫失败。
四、针对失败原因采取的主要对策
(一)、正确选择和使用疫苗
选择国家定点生产厂家生产的优质疫苗,到经兽医部门批准经营生物制品的专营商店购买。生产中一定要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和稀释液,严格按规定运输、保管和使用,才能确保防疫效果,免疫接种前对使用的疫苗逐瓶检查,注意瓶子有无破损,封口是否严密,瓶内是否真空和有效期,有一项不合格就不能使用。疫苗种类多,选用时应考虑当地疫情、毒株特点。
(二)、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根据本地区疫病流行情况和规律、畜禽的病史、品种、日龄、母源抗体水平和饲养管理条件以及疫苗的种类、性质等因素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免疫程序,并视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三)、采用正确的免疫操作,保证免疫质量
疫苗接种操作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疫苗免疫效果的好坏。饮水免疫不得使用金属容器,饮水必须用蒸馏水或冷开水,水中不得有消毒剂、金属离子,可在疫苗溶液中加入0.3%的脱脂奶粉作保护剂。在疫苗饮水前可适当限水,以保证疫苗在1小时内饮完,并设置足够的饮水器,以保证每只鸡都能同时饮到疫苗水。气雾免疫不能用生理盐水稀释疫苗,并保证雾粒在50чm左右。点眼、滴鼻免疫,要保证疫苗进入眼内、鼻腔。刺种痘苗必须刺一下浸一下刺种针,保证刺种针每次浸入疫苗溶液中。用连续注射器接种疫苗,注射剂量要反复校正,使误差小于0.01ml,针头不能太粗,以免拔针后疫苗流出。
(四)、建立健全防疫制度,全面贯彻综合防治措施
不断提高防疫人员预防操作技能,严格防疫操作规程。调整畜禽健康状况,确定接种时间,接种疫苗前应对畜禽健康状况进行详细调查。若有严重传染病流行则应停止接种,若是个别病畜禽,应该剔除、隔离,然后,接种健康畜禽。对可疑有疫病流行的地区,可在严格消毒的条件下,对未发病的畜禽作紧急预防接种。免疫接种时间应根据传染病的流行状况和畜禽的实际抗体水平来确定。畜禽体对抗原的敏感程度呈24小时,周期性变化,不同时间内免疫效果稍有差异。清晨畜禽体内肾上腺素分泌较其他时间少,对抗原的刺激边最敏感,此时疫苗接种效果最好。
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和各种疾病发生,合理选用免疫促进剂。在免疫前后24小时内应尽量减少畜禽的应激,不改变饲料的质,减少意外噪音。控制好温度、湿度饲养密度、通风,勤换垫料,饲喂全价配合饲料。适当增加氮氨酸、缬氨酸、VA、VB、VC、VD及n-3、n-6脂肪酸等,确保免疫力。接种疫苗时,要处置得当,防止畜禽惊吓。遇到不可避免的应激时,应在接种前3-5天内,在饮水中加入抗应激剂,如电解多维、维生素C、维生素E,或在饲料中加入利血平、氯丙嗪等抗应激药物,均能有效地缓解和降低各种应激反应。在免疫的前后两天,最好不使用消毒药、抗生素、抗球虫药、抗病毒药,合理选用左旋咪唑、卡介苗、干扰素等免疫促进剂,增强免疫效果。
(五)、做好消毒工作
良好的环境卫生质量是提高免疫接种效果的基本保证,在进畜禽前对圈舍和所有用具彻底清洗消毒。
参考文献
[1]刘玉斌.《微生物学及免疫学基础》长春: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Z].1987.
[2]王世若.《动物免疫学》长春: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Z].1988.
[3]南京农学院.家畜传染病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
[4]蔡宝祥、徐文燕著.实用家畜传染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5]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家畜传染病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
[6]贵州省畜牧兽医学校牧业.家畜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7]王明俊编著.兽医生物制剂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6297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