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 30例骨科住院患者, 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1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骨科术后护理,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 对照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0.00%(6/15);研究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67%(1/15)。研究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8, P<0.05)。结论 骨科患者术后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 有助于患者术后康复, 临床应用有积极 意义。
  【关键词】 骨科术后;护理干预;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6.099
  下肢静脉血栓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 著名医学家魏尔啸曾在19世纪提出其形成三大因素为血液滞缓、静脉壁损伤及高凝状态。下肢静脉血栓可导致静脉瓣膜功能受损, 引发肺栓塞, 向心性延伸发展到下腔静脉, 甚至还会堵塞肾静脉造成肾衰竭, 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重大隐患。骨科患者手术时接受全身麻醉会使周围静脉处于扩张状态, 减缓血流速度, 下肢肌肉会产生麻痹并且完全失去收缩功能, 通常在术后又因为切口疼痛需要长期卧床静养, 尤其是下肢肌肉保持松弛不能充分活动, 长期以往极易造成其中血液流动滞缓。有研究表明, 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与手术持续时间有所关联, 手术持续时间越久, 深静脉血栓发生几率则越大, 因此对于情况严重的患者应给予格外关注。本文主要对30例骨科住院患者进行研究, 探讨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6月骨科住院患者30例, 排除严重器官病变、无法配合完成研究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15例。研究组患者男8例, 女7例, 年龄22~73岁, 平均年龄(45.35±10.75)岁;对照组患者男9例, 女6例, 年龄23~74岁, 平均年龄(44.65± 10.5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参与研究的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研究在伦理委员会批准下进行。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患者采用常规骨科术后护理, 对患者术后进行生命体征监控, 观察记录患者体温、血压、心率以及有无并发症发生情况, 进行抗感染护理和用药护理等。
  1. 2. 2 研究组 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 具体护理内容为:①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知识讲解, 告知发病原因、影响因素等相关信息, 口头指导患者及其家属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预防。另外还要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宣传, 指导患者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 配合恢复治疗。②骨科患者术后要承受较长期的恢复疼痛和不适, 容易产生焦虑和急躁情绪, 从而没有很好的治疗依从性, 不利于术后恢复。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关注, 指导患者放松心情改善焦虑, 帮助患者坚定治疗信心, 积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③具体的护理操作方面要在患者卧床时适度抬高患者下肢, 保持静脉畅通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采取并保持正确卧姿, 不可过度屈髋, 避免静脉血流受阻。④必要时可对患者使用气囊间歇性压迫, 相对加快静脉血液流速, 以达到保持静脉瓣膜功能正常的目的[1]。⑤恢复初期定时按摩患者下肢, 促使血液流通, 改善静脉血液循环;恢复运动能力后可指导患者自主运动, 进行舒展下肢训练以避免形成深静脉血栓。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0.00%(6/15);研究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67%(1/15)。研究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8, P<0.05)。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骨科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 尤其多见于长期卧床的骨科患者[2]。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液循环受到阻碍, 容易出现下肢肿胀、酸痛, 甚至发炎等症状表现, 症状严重时局部疼痛感强烈且行走时加剧, 对患者的康复影响较大。下肢深静脉血栓损害静脉瓣膜功能, 血栓脱落时还可导致肺栓塞, 或堵塞肾静脉引发肾衰竭, 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骨科手术后为了使骨损伤尽可能完好的恢复功能, 患者不可避免的需长期卧床静养, 促使骨修复和生长, 同时影响下肢血液循环, 因此在骨科术后对患者的护理过程中, 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要尤其引起重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严重阻碍患者骨科手术的成效, 甚至会引发其他更为严重复杂的疾病, 目前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成因及防治已被医学研究者广泛关注, 是骨科临床研究重点内容, 也是骨科术后促使患者完全康复的护理关键[3]。
  常规骨科术后护理工作重点仍在于护理, 保持患者基本体征即可, 本研究中结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原因, 即血液滞缓、静脉壁损伤及高凝状态, 提出了具体护理干预方案, 从患者术后的基本护理、知识教育、心理护理、康复指导等多个方面加以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干预。基本护理方面加强对患者下肢症状表现的关注, 每天观察测量患者下肢肿胀程度, 对比患者双肢差异, 测试患者腿部有无局部压痛发生, 有无浅静脉曲张等表现[4]。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系统性知识宣教, 除骨科手术基本原理、注意事项外, 还要告知康复过程中容易发生的并发症, 说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表现症状、发病后果, 引起患者及家属的重视, 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检查诊疗;骨科手术恢复期长, 患者长期卧床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在承受痛苦时可能丧失治愈希望, 护理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活动, 加强交流, 鼓励患者树立信心, 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提高治疗效果。骨科术后患者的康复训练也极其重要, 早期恢复护理人员可輔助按摩促进患者下肢血液循环, 待恢复程度及医生允许时可指导患者进行自主运动, 活动足部和下肢关节, 不要过早负重以免造成二次骨损伤, 患者出院前再次强调注意事项及训练指导[5-8]。研究结果表明, 以预防并发症作为护理原则, 针对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深入分析, 明确其形成下肢血栓的可能因素, 给予个性化预防措施, 对患者恢复效果良好。
  本研究结果显示, 对照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0.00%(6/15);研究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67%(1/15)。研究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8, P<0.05)。
  综上所述, 骨科患者术后进行预防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 有助于患者术后康复, 临床应用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鞠英实. 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 当代医学, 2016, 22(28):125-126.
  [2] 张海霞. 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 中国保健营养, 2016, 26(5):202-203.
  [3] 王吉惠. 优质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中外医学研究, 2016, 14(5):100-101.
  [4] 乔艳, 王欣. 探讨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 7(14):252-254.
  [5] 朱伟燕. 探讨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 医药前沿, 2016, 6(30):228-229.
  [6] 吴玉红. 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研究. 中国农村卫生, 2016(24):62.
  [7] 陈正娟. 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研究. 医药前沿, 2015, 5(34):227-228.
  [8] 韩亚萌. 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研究.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6(16):112-113.
  [收稿日期:2018-09-2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882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