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的:对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预防相关措施应用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入治的妇科盆腔手术患者共150例,随机分为I、II、III组,3组患者应用不同的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对血栓形成结果进行对比观察。结果:I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II组患者发生概率为0,III组患者发生率为4%,其中I、II组患者组间对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的术后D-二聚体 ( D-Dimer)均相较于组前高,同时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均有一定程度提升,活化部分的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降低,组间D-二聚体量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常对于妇科盆腔手术患者长时间的静止会导致患者下肢的深静脉血栓发生,应该通过一系列措施进行避免,一旦有症状出现及时检查,及时干预治疗,避免病情恶化,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
  【关键词】:妇科;盆腔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
  【中图分类号】R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6-03--01
  下肢深静脉血栓( LEDVT)是临床常见病症类型之一,会导致患者的下肢疼痛,皮肤出现肿胀温度异常升高[1],严重者会因为血栓的脱落产生肺部梗阻的情况,对呼吸、循环造成阻碍,引起生命健康的威胁,是妇科患者常见的临床并发症的一种,有较高的发病率及致死率,因此对于妇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该通过适当的措施减少病情发生的可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入治的妇科盆腔手术患者共150例,随机分为I、II、III组,患者年龄分布为46-74岁,平均年龄分布为(54.35±2.45)岁,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前的彩超检查确定无下肢静脉血栓,同时各项血液指标正常,排除术前有急性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以及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中,在术前一周内对患者的多项血液指标进行常规检查,包括患
  者的凝血4项、D-二聚体、双下肢深浅静脉彩超等,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I、II、III3组,每组患者50例,所有观察组均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更加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方,根据中国的传统医学(由武汉传统的中国医药药房第一医院提供)基础上应用处方如下:黄芪20g,当归、川牛膝各15g,红花、桃仁 、川芎 、赤芍、乳香各10g,清水浸泡煎半小时后,以武火后以文火煎煮半小时,倒出药液后再次煎煮,放入高没清水适量,混合两种药液,每日口服2次、 1 剂,饭后服用。 I组患者应用抗血栓梯度弹力袜 ( GCS),术日开始穿弹力袜,穿至恢复正常活动及出院前,对患者进行基础护理,隔8h将患者的弹力袜取下,同时检查患者的皮肤状况,判断患者的弹力袜是否在正常的位置。II组患者应用抗血栓梯度弹力袜 ( GCS)、低分子肝素 ( LMWH)组合,在I组基础上加用LMWH,定期定量进行注射,量为0. 4 ml / 次,1 次 / d,在术后12h之后开始注射,同时观察患者的注射部位的皮肤状况,是否有淤青以及出血的情况发生。III组患者应用抗血栓梯度弹力袜 ( GCS) 、间歇充气加压泵装置 ( IPC)组合的形式,在I组患者的基础上加以间歇充气加压泵装置 ( IPC)应用,同时对患者术后的下地活动状况进行观察。保证患者的气泵的良好运行状况,避免出现电源的脱落,观察患者的皮肤及温度情况。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的血液常规项目、凝血4项、D-二聚体及双下肢深浅静脉彩超、髂静脉彩超等,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如果有相关情况出现,应该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通过软件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通过卡方进行验证,计量资料通过()表示,通过t验证,如果组间有统计学差异,则P<0.05。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对比
  对比可见,I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共1例,发生率为2%,II组患者发生概率为0,III组患者共发生下肢静脉血栓2例,发生率为4%,其中I、II组患者组间对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II、III组及I、III组间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2.2 三组患者术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对比
  通过对比各组间的术后D-二聚体 ( D-Dimer)可见,各组的术后D-二聚体 ( D-Dimer)均相较于组前高,同时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均有一定程度提升,活化部分的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降低,组间D-二聚体量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有报道表明经方加减或自拟方剂加减联合西医治疗均较好的治疗效果[2]。导致血栓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為血液的流动缓慢,造成血脂浓度增高,血液处于高凝结状态,血液的流动速度变化,导致术后 DVT发生的概率增加,通常情况下,高龄、肥胖、糖尿病等都会一定程度引起 DVT的发生。妇科手术后盆腔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是脉冲引起的血瘀,气虚、血虚、动脉瘀血阻滞脉道,气与血相辅相成,多数学者认为气血、营血回流障碍是本病的初始疾病的病因,瘀血为疾病的基本发病机理。静脉阻塞,无法通行,影响体液输布,水津不循常道,外溢为湿,流注于肌肤则肿,气血虚弱瘀血于动脉和静脉阻滞脉络。有研究结果显示,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对深静脉血栓进行避免,常见的预防方法包括物理预防方法以及药物的预防方法[3],物理的预防方法是通过对早期症状观察后针对性提供治疗措施,实现深静脉血栓早期的预防,弹力袜可以形成循序递减的压力,从而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血流的促进作用,将下肢静脉泵及整体静脉血容量的承载降低,对静脉系统淤血情况有效缓解避免,减少下肢静脉及静脉瓣膜承受的实际压力,避免因为瓣膜的破裂导致血液的回流发生,防止因为凝血因子的作用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情况,通过间歇的压力泵可以形成对于下肢静脉回流速度的提升,压力梯度的逐渐增加作用于患者的侧肢可以形成血液、淋巴液向近心端的趋进,从而对静脉血液的瘀滞有效避免,促进血液的排除,促进脉冲式的血流形成,对凝血因子的聚集有效预防,减少血栓发生的可能,最终实现降低血栓发生的目的。本次研究中,I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II组患者发生概率为0,III组患者发生率为4%,其中I、II组患者组间对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的术后D-二聚体 ( D-Dimer)均相较于组前高,组间D-二聚体量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综上所述,通常对于妇科盆腔手术患者长时间的静止会导致患者下肢的深静脉血栓发生,应该通过一系列措施进行避免,一旦有症状出现及时检查,及时干预治疗,避免病情恶化,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
  参考文献
  汤婧.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J].养生保健指南,2019,(17):63.
  李娜.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和康复[J].双足与保健,2018,(14):118-119.
  解连英.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J].健康周刊,2018,(1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697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