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屠宰场待宰生猪发生传染病的防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猪场传染病防治不仅是消费者吃“放心肉”的前提,也是防止生猪疫病传播的重要途径。实施定点屠宰和集中检疫制度是切断传染源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是,如果屠宰场的位置合理,布局不合理,管理不严格,贮藏密度过大,兽医技术力量不足,容易发生猪疫病。
关键词:生猪;屠宰场;传染病防制
以防止生猪的传染病在屠宰和流通中形成恶性循环,确保猪产品的质量和人民的健康,加强屠宰场生猪传染病防治是必要的。
一、生猪屠宰场待宰生猪发生传染病的原因
1.选址、布局不合理。有些屠宰场还没有按照人民政府的统一计划建立起来。在选择、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没有来自畜牧部门的兽医技术人员。当地兽医卫生监督部门不予检查验收,猪的防疫条件较差。一些屠宰场,行政办公区,生活区、工厂区、猪库区没有严格隔离,人员和车辆的移动不利于屠宰场的防疫工作,工厂区没有建立应急屠宰场,按照规定对病死生猪实行专用隔离栏、无害治疗场所和治疗设备。发现感染猪和死猪不能及时救治;屠宰场的观察圈、繁殖圈、隔离圈和屠宰圈分布不合理;屠宰场内污水和排泄物排放混乱;没有合理的污水处理系统和有效的污水集中处理设备,造成污水泛滥,容易引起传染病的传播。
2.传染源复杂。屠宰场的猪来自不同的农场。这些农场的育种管理和防疫水平差异很大。不能保证猪进入屠宰场前不会受到各种病原体的污染。不同农场的猪等同于不同的传染病群体,猪的免疫力水平也不一致。
免疫力水平低的猪只容易感染传染病。
3.疫源多,流通范围广。生病的猪在屠宰场被屠宰。病猪的肉、血、毛、皮、骨和内脏是病毒(细菌)的载体。这种疾病很可能通过这些物质传播到等待屠宰的猪,导致疾病暴发;同时,受污染的地点、水、工具和人也是危险的流行病。
4.诊断条件有待完善。生猪屠宰场的诊断主要用肉眼观察。根据临床症状和解剖病理变化,对疾病进行诊断,提出防治措施。这通常会推迟预防和治疗传染病的最佳时间,因为误诊,导致同一组猪的爆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政府在兽医工作基础设施和兽医诊断设施方面投入不足。
5.管理混乱。商品流通部门的企业或者个人经营的猪屠宰场,以及猪防疫监督部门,仅对屠宰场的猪进行集中检疫。进入体育场前,屠宰场没有对猪进行全面检查,没有对整个饲养、管理、消毒过程进行监督;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屠宰场没有建立消毒系统、疫情报告系统,以及兽医数据存档系统。严格控制屠宰场传染病的措施被忽视,导致传染病频发,给屠宰场、养猪批发商、转移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6.仓储密度大。生猪饲养在屠宰场的时间较短,饲养密度较高,特别是从外地转来的猪。由于长途运输、摄食环境的变化、摄食的变化、各种压力因素的刺激,加上运输过程中猪只受伤的发生。这导致猪的免疫力下降。它能引起传染病。
二、生猪屠宰场传染病的防制措施
1.选好场址。屠宰场选址应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防疫方便、流通方便、群众方便、检疫管理方便的原则,并结合当地实际,屠房应当远离地表水水源保护区,不得干涉、影响居民在公共场所的生活和活动。有適合屠宰规模的水源,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2.合理布局。在活猪屠宰的规划、设计、施工和施工的全过程中,必须有商品流通管理部门、为使屠宰场布局合理,必须有畜牧兽医等有关部门的参与,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和传染病的防治。现场行政区域、生活区和工厂区需要隔离,并设有围墙和消毒池。具备符合国家要求的屠宰猪、屠宰场、屠宰场、屠宰场的屠宰设备和运载工具,以及消毒设施、污染物处理设施和无毒处理设备。猪和猪肉以及产品都有各自的避免交叉感染的方法。墙壁使用非渗透性建筑材料,方便清洁和消毒。
3.把住收购、调入关。屠宰生猪运往屠宰场时,由专门检疫人员取得货主或者护送人员的检疫证明;县(市)的生猪应当取得原产地检疫证明;其他县(市)的猪应当取得运输检疫证书和车辆消毒证书,猪的种类、数量、检疫证书应当符合有关规定。然后检查生猪,并遵守生猪防疫规定进入屠宰室。检疫证明不符合规定的,除依照规定给予行政处罚外,还必须给予补充检查、补充消毒或者一组再检查处理。
4.完善检疫技术、充实检疫设备。屠宰场必须具备丰富的临床诊断经验和检疫人员的扎实知识,逐步提高检疫技术,配备先进的检疫检测设备,提高疫情诊断率,采取严格的防治措施。
5.加强管理。做好屠宰前后检疫工作,建立疫区预防性消毒制度。每一批要更换的猪,必须彻底清洗和消毒;每一批在现场的猪,必须经过彻底消毒和消毒,以便运送车辆,然后才允许离开屠宰场;每次屠宰后,应当对运载工具和其他设备进行彻底清洗、清洗和消毒;对紧急屠宰和隔离室等疫区进行定期和间歇消毒,并对场所、车辆进行消毒。与患病生猪接触过的工具和器具都经过彻底消毒。屠宰污水和排泄物是集中的,然后消毒,消毒药物经常被替换。
建立疫情报告制度和兽医资料归档制度。屠宰前后必须有完整的检疫检验记录,流行病、紧急屠宰、消毒处理、屠宰记录等完整记录,以便于了解。
6.控制仓储数量,提高周转率。生猪屠宰场有许多复杂的流行病,特别是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如果储存密度较大,往往会诱发流行病的发生。通过控制猪的存贮量,降低存贮密度,提高周转率,减少猪的过度积压,控制屠宰场传染病的发生。
三、消毒方法
1.常规消毒。由于每年在猪瘟流行周期前或猪买卖旺季前,对待宰的猪进行一次消毒。其目的是清除病原体,确保屠宰猪的安全过渡。一般消毒间隔为1至2个月。
2.临时性消毒。在猪疫期内,屠宰场已出现受感染的猪只,除对受感染的猪只进行紧急治疗外,还完成了同圈屠宰猪只和健康猪只的工作,并在室内进行了隔离和消毒。一个圆圈被清洗,一个圆圈被消毒。全面控制疫情。以消灭患者,抑制传染病的发生。此方法在冬春季较为常见,次数较多,增加用药,并逐渐扩大消毒范围。
3.终末消毒。现场发生了重大的生猪疫病(点),被迫封锁。封锁解除前一周,又进行了一次彻底消毒,称为最终消毒。为检测消毒效果,可在圈内喂少量生猪,症状3至5d。在确定安全后,封锁即解除,并全面运作。
4.联防消毒。为保证县或边区县的安全,疫期内统一消毒时间,统一消毒药品,统一猪流方向,综合规划,可获得良好的消毒效果。
四、结语
以防止生猪被屠宰和流通的恶性循环,确保其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并确保人民的健康,加强对指定屠宰场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控制,不断提高职工的专业素质。为确保猪指定屠宰场传染病防治工作顺利进行,可以让消费者吃“带心肉”。
参考文献:
[1]枥庆忠.试述生猪屠宰场传染病的防制[J].中国兽医杂志.2017(03).
[2]叶五曲.生猪屠宰场传染病的防制[J].中国生猪检疫.2017(09).
[3]翁长阳.生猪屠宰场传染病防制对策[J].中国生猪检疫.2017(04).
[4]白忠明.浅谈生猪屠宰场监管制度建设[J].农民致富之友.2018(04).
[5]王中明.生猪屠宰场的宰前消毒[J].当代畜牧.2016(20).
[6]黄源.生猪屠宰场所消毒药的正确选择和合理使用[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5(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9034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