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影响“蚁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单晓洁 周率 沈鹏

  摘 要 “蚁族”作为中国近年来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蚁族大学生在由学生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中,其心理健康状况受到个人价值实现、基本生活条件、国家与社会环境等因素的深刻影响,部分个体的心理存在一定的亚健康倾向。本文通过以对北京小月河蚁族大学生聚居村的调查研究为例,重点剖析蚁族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 蚁族 低收入聚居群体 心理健康状况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The Research of the Factor Influencing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Condition of "Ant Tribe"
  SHAN Xiaojie, ZHOU Shuai, SHEN Pengchao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Hebei 066004)
  Abstract "Ant tribe" means a special group which appears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condition of ant tribe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achievements of personal values, basic living conditions,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s, in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students to social men. And some tends to be subhealth. The text takes ant tribe in Xiaoyuehe,Beijing as examples,and emphatically analyse the cause of subhealth of ant tribe,then attempt to put forward measures to solve this problem.
  Key words ant tribe; inhabited groups of low-income college graduates;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condition
  
  “蚁族”是“80后”当中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之所以称之为“蚁族”,是因为这个群体和蚂蚁有许多相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①他们在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因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存在着许多蚁族大学生的聚居地。
  1 “蚁族”大学生的现状
  笔者对北京小月河的蚁族大学生进行了实地调研。从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蚁族”多为大中专及普通本科的学生,70%左右为农村人口,毕业1~4年的人数占到85%,受到房价、工资水平与物价水平的比例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的北漂族并没有将北京当作自己定居的目标,45%的被调查者选择北京是看重这个城市较多的工作机会,以及相对小城市来说比较公平的发展机遇,也有一部分人是想趁着年轻多在大城市闯荡一番,积累一定的阅历与经验。大多数的人表示如果5~8年内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还是会选择回家乡或者到二、三线城市发展,即使这种选择是无奈之举。
  “聚居村”住宿条件简陋,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自我封闭的低层级衍生经济圈。无照经营的小餐馆、小发廊、小作坊、小诊所、小网吧、成人用品店和低档娱乐场所等各类经营门店大量集中且无序增加,入室盗窃、抢劫斗殴等刑事案件频发,生活状态堪忧。小月河的蚁族大学生多居住在地下室或者类似大学宿舍的地方,一般容纳4~6人,屋内的采光、供暖等条件较差,但房租相对便宜,一般在200-300元/月左右。
  “蚁族”们多从事推销、保险、IT等行业,收入1000-3000元不等,通常没有“三险”与劳动合同,基本上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工作并不稳定。节假日的休闲活动多集中在上网或者到一些比较便宜的旅游景点游玩,有的甚至只是宅在屋内睡觉或者整理卫生,还有的被调查者因为平日工作比较劳累,来到北京两三年来,甚至连天安门都未曾游览过。而一些团体(比如工会、社会组织)组织的活动,这些蚁族大学生也很少参加。
  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蚁族的交际圈比较固定,一般是大学同学或者同事,有15%左右的被调查者的人际活动集中在聚居区内。但大多数的人通常对交际圈持有一种距离感,并不会过分主动与他人沟通和交流,彼此之间也不是特别关心,因此“蚁族”们便需要一些发泄渠道来满足自己的精神情感以及相关利益的诉求。而被调查者中,50%处于单身状态,性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且精神依赖与支持也得不到有效缓解,这些都对其心理健康状况产生负面影响。这种消极情绪长期被压抑,又找不到合适的宣泄途径,必然会对社会的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2 “蚁族”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2.1 高等教育扩招以及职业指导教育欠缺
  近年来,随着适龄人口的剧增,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张,直接导致高等教育迅速地从精英教育阶段过渡到大众化阶段。这虽然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可避免的一个趋势,随之而来的则是毕业生大量涌入就业市场,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但由于部分学生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并不对应,再加上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参差不齐,致使许多应届毕业生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窘境。而失业则意味着四年的高等教育没有得到期望中的回报,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让很多大学生在无可奈何之下成为与农民工待遇没有很大差别的“蚁族”,心理的焦虑感、失落感由此产生。
  现如今,我国各高校日益关注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注意力大多集中在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在毕业之后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中容易因为对社会的不适应而出现的心理问题。当 “象牙塔”环境与社会规则发生冲突与碰撞,个人价值追求被现实条件压抑时, 缺乏科学、合理、有效方法的“蚁族”们心态逐渐失衡,心理问题便凸显出来。
  当前我国高校的职业规划课程的受众是普适的,缺乏对个体学生的针对性指导与培训,课程效果很难得到保证。许多学生在毕业前仍然不能客观完整的评价自己,职业兴趣与职业发展潜力仍不明确,从而造成许多学生自我定位失衡,特别是“蚁族”们在职业选择上更加困惑迷茫,迫于无奈只能选择一些低层次低水平的工作,而心理上却对这一现实不能接受和适应,这种不对称性对蚁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2 “蚁族”自身的局限性
  对任何群体的生存状况的判定,都不应局限于某一特定的阶段,而应立足于长期的观察。对绝大多数年轻人来说,在其就业初始阶段所遭遇到的生活条件的艰苦与待遇的微薄,往往是一个普遍现象。②但是很多蚁族大学生并不能正视这个问题,抗挫折、抗打击的能力并不强,一旦生活与工作陷入持续不稳定的状态,其心理便出现波动,不能积极、客观的分析自己的生存状态,也没有努力改变自己的处境,抱怨、不满等消极情绪滋生,甚至做出一些过激行为。
  影响蚁族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们就业观与择业观。超过70%的蚁族大学生是农村户口,他们中的很多人受到中国农村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毕业以后不愿意回到家乡或者中小城市发展,而选择到京沪等一线大城市寻求发展机会。其中的大部分人都迫切地想通过自我奋斗改变命运,但是非名校毕业的学历背景、相对封闭和狭隘的人际关系圈、薄弱的经济基础等因素都不利于蚁族大学生的长远发展。既定目标不能实现以及受到他人成功的刺激而带来的焦虑感、自卑感、压迫感往往困扰着“蚁族”们。

  2.3 社会因素的制约
  当前,城乡、地区、阶层等方面存在的差距逐渐凸显出来,城乡二元结构使得民众在教育、卫生医疗、公共服务上存在着明显区别;由于缺少资源、气候、政策等条件,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明显处于劣势。经济上的不平衡必然会带来发展机会上的不平等。按照社会分层理论和市场经济的马太效应,两极分化愈演愈烈,富者愈富,贫者越穷。③由于机会上的不平等,很多蚁族大学生经过长期的奋斗后仍然很难改善自身生存环境,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贯穿在“蚁族”们工作之路上,容易产生对社会的抵触、仇视等情绪。
  从网络热点开始,到廉思《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的出版,“蚁族”逐渐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但是整个社会对“蚁族”的心理健康状况缺乏深入与客观的了解,社会传统的价值观认为大学生是“天之骄子”,认为大学生的成功是理所应当的,失败往往是个人原因,忽视了蚁族群体困境背后所反映的社会机会不平等与相关权力部门缺位等客观现实。当代大学生的普遍特点是有思想、有知识,懂得自己的需求,因而除了物质利益的满足,他们更多的需要精神层面的表达与诉求。④团体活动与组织本是公民进行利益诉求的工具,但是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从不参加和偶尔参加团体活动的比例占到80%以上。在农民工日益被全社会所关注的同时,鲜有个人或者组织在为改善蚁族大学生的现状做出有效的贡献。寻求不到社会理解与支持的蚁族大学生往往只能选择非正常的发泄渠道,比如网络和暴力。个人情绪长期被压抑会克制蚁族大学生奋斗的动力,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着蚁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3 共同努力,解决“蚁族”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对学校来说,应当继续加强当代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同时,需要针对未就业或存在就业困难的应届毕业生进行专项的心理健康辅导,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自我调节,通过有效的途径与心理咨询室的老师进行沟通交流,解决一般性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得毕业生在走出校门前能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来面对社会压力。其次,学校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应该更多的针对学生个人,而不是流于形式,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引导他们将注意力向二、三线城市以及中西部地区转移,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再次,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的机会,多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走出相对封闭的学校环境,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对社会的正确态度。
  对蚁族大学生来说,需要对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自我发展趋势进行充分认识,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逐渐提高抗挫折能力,适时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积极地寻求合理有效的利益及情感诉求渠道,在社会与政府政策层面更多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主动与社会沟通与交流,积极的寻找蚁族大学生群体利益的代言人,切忌不能被动的接受现实与封闭自我。
  对于社会来说,应当客观地认识与了解这一特殊群体。蚁族大学生的生存现状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历史与社会原因。政府应该搭建起畅通的就业平台,对蚁族大学生就业给予更多政策上的引导与支持,减少因城乡二元结构、地区差异、阶层差异而带来的发展机会的不平等。同时,政府应当更多关注“蚁族”基本的生活状况,将其在一定程度上纳入社会保障的范围,尽可能的将“蚁族”纳入经济廉租房、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福利措施的适用对象。通过这些改善蚁族大学生的生存状况的措施的开展,逐步减少他们的“被剥夺感”,使其更加乐观地实现个人的奋斗目标,共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
   本文系燕山大学2010年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关于影响蚁族大学生心里健康状况因素的调查与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xsyB1020)
  
  注释
  ① 廉思.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②④朱林,魏姝.基于公民权视角的城市蚁族群体再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0(10).
  ③ 刘庆珍.“蚁族”社会因素透析.资治文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468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