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教学日记中反思成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范顺哨

  摘 要 把文本日记作为教学反思的重要载体书写,它记录者笔者的思路历程与成长经历。本文节选一次教研活动后的日记,从现场感受,到日后持续深入反思。
  关键词 教学日记 教学反思 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Reflect growth in Teaching Diary
  FAN Shunshao
  (College of Law and Politic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321004;
  Wenzhou No. 11 Middle School, Wenzhou, Zhejiang 325000)
  Abstract Takes the teaching resonsideration the text diary important carrier writing, its recorder author's mentality course, growth experience. After this article selection research of activity's diary, from the scene feeling, will continue to reconsider thoroughly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teaching diary; teaching resonsideration; specialized grows
  
  笔者在充分体验时代进步的同时,依然亲睐文本日记。因为它方便,床头可记;它随意,记录点滴;它真实,毫不造作。它是教师教学反思的有效载体,是一种有效教研的教研途径。
  笔者曾通过教学日记的形式对每次教研活动进行不断的思考,这反映了笔者的教学专业成长的心路历程。下面笔者举某次教研活动为例。
  9月23日,今天听了一节课,课题是《真诚赞美,快乐成长》。该课主要流程如下:
  (1)导入:介绍一个实验,在两杯天然水凝成冰的过程中,对水讲赞美和诅咒的话,水结晶会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形状。设问:实验给我们什么启示?
  (2)新课教学:
  第一环节:播放视频:一个孩子获得了博客评比的冠军,却被优秀母亲轻视。
  故事分享:一个母亲,先后三次参加孩子幼儿园、小学和初中的家长会,老师对孩子要么批评,要么漠视,但每次家长会回来,母亲总是鼓励和称赞自己的孩子,最后这个并不聪明的孩子考上了清华大学。
  问:你是否有类似于第一个孩子这样的经历,当时你有什么感受?你如何评价第二个母亲?
  第二环节:走出赞美的误区。
  误区一:赞美=阿谀奉承?误区二:赞美别人=贬低自己?
  第三环节:游戏。一同学罗列班上某位同学的优点,其他同学猜出该同学的姓名。
  (3)布置作业:把赞美当成习惯,用心体会,真诚赞美身边的每一个人!
  反思:优秀的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载体。
  这节课学生参与面很广,师生的互动多,课堂气氛活跃和谐,这得益于该课的教学设计很巧妙。
  ①导入环节所使用的水结晶实验,贴近学生生活,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吸引学生眼球,学生惊异于实验的结果时,又初步感知了赞美的魅力。
  ②通过两个母亲的案例的巧妙运用,让我们感受到了德育无痕的例子,学生也再次感受到赞美的作用。
  ③游戏的互动很巧妙:“找位同学,赞美他”是教材“我喜欢你……”活动的升级版,教师对教材做了很好的处理,做到了“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这符合了中国人不喜欢直接地表达自己情感的习惯。学生在实践中又一次体验了赞美的作用。
  然而,笔者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却一时难以明确表达。
  9月24日,让课后随机调研成为一个习惯。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怎样,就是看学生从中得到了什么。仅仅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反应进行观察,这是这节课的即时成效,有些东西学生虽然当时有感悟,但很快就淡忘了,也有些东西可能学生当时没有理解,课后经过反刍,渐渐地就明白了。一节课能否不断改进,就要看我们能否从该课中捕捉到不足之处,能否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疑惑。因此,对学生的观察评价应该有即时性和跟踪性的观察评价。比如课后的随机调研,就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课堂观察的不足。平时不管是听课还是自己上课,我们往往习惯于课后直接走出教室,没有和学生交流。学生在本课中留存的疑问也许要等到考试时才暴露出来,也许根本没有机会暴露出来,所以没有及时调研,会错失改进教学的良机,造成遗憾。让课后随机调研成为习惯,是改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途径。
  9月25日,课前随机访谈,了解学情,以学定教。
  这节课是否解决了学生的困扰,推动学生成长了呢?这首先需要明确学生的困扰是什么?
  时代的急剧变迁,学生的思想处于急剧变化之中。随着自己年龄的逐渐增长,面对一批批“未来”,代沟不言而喻。所以解读学生越来越成为思品课有效教学的难点。
  了解学生共性的东西,如心理特征、学习水平等,这并不困难。但针对某个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经历以及个性特征不同,他们的困惑点也就不同。有效的教学要面向所有的学生,要促进每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因此课前要对学生进行全面又细致的了解。比如本课的主题是赞美,学生对赞美的认识主要存在哪些困惑?只有明确学生的困惑,教师才能针对性地精选教学资源,引领学生共同探索,切实帮助学生化解,避免假、大、空的说教,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如何调查学情,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是课前问卷调查。但是问卷的设计和分析非常费力费时,怎样使学情调查变得常态,易操作,可持续呢?课前随机访谈是一种不错的措施。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后,对学生已经比较了解的前提下,我们可以依据一定的标准把学生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随机抽取个别学生,就某个教学内容课前了解学生的思想现状和存在的困惑,之后在备课中有针对的作为难点或重点纳入教学设计中。
  9月26日,教材解读应有一定深度。
  这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都达到了吗?本课要求学生学会善于赞美,乐于赞美,由于教师没有讲清赞美的含义,也没有讲欣赏和赞美的关系,导致学生依然对赞美认识不全,没有很好突破重点。
  思想要有深度,教学要有深度。许多老师认为初中思品课太简单,很浅显,应强调学生体验。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课堂教学强调体验无可厚非。但是教学内容的深浅决定体验的深浅,体验的深浅决定品德、行为养成(转化)的程度。如果学生只是浅层次地体验一种快感,只是猎奇,教学有效性就会打折。所以,思品课堂教学内容应有一定的深度,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深度解读,做到深入浅出。
  9月27日,爱,思品课堂的主旋律。
  赞美本身就是爱的一种表达。因为爱,所以赞美。尽管“爱”不需要每一节课上都 “大声说出”,但“爱”要存在于每堂课中。课堂上,教师温暖的笑容,谆谆不悔的教导,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都是爱的表达与传递。爱的教育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如果人人都懂得爱,那么我们的社会必定会更加美好。
  任何教育者都应该同时又是反思者,教学日记是教育反思很重要也很有效的途径。“实践是它的源泉,阅读是它的基础,反思是它的灵魂”。这次教研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对这节课的反思却没有停止,教学日记又让反思以文本的形式保留下来,促使我不断地思考和改进课堂教学,这不仅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更推动我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 韩震.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李镇西.心灵写诗――李镇西班主任日记[M].科学出版社,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469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