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旅游业区域发展差异的主成分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洪梅香

  摘要:近些年来,在社会对于旅游消费的需求日益旺盛的同时,旅游业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各省、各地市均在本地旅游业的发展方面倾注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整体情况而言,国内旅游发展进步显著;但就具体地区来看,旅游发展水平仍有很大差异。在建立区域旅游差异衡量指标的基础上,借助SPSS统计分析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以山东省17个地市为研究单元,分析了当前山东省各地市旅游发展水平的差异,并提出了各地市旅游业协调发展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旅游;区域差异;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O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1)24-5278-03
  
  Factor Analysis of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Tourism
  ――A Case Study on 17 Cities in Shandong Province
  
  HONG Mei-xiang
  (Department of Economics,Heze University,Heze 274000,Shandong,China)
  
  Abstract: As tourism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recent years, the promotion effect of tourism industry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 more and more obvious. Massive human, financial and material resources had been investigated into tourism in every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general, the domestic tourism had made a significant progress, but for specific areas,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ourism was imbalance. The difference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mong counties in Shandong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indexes established for measuring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of 17 counties in Shandong with the aid of SPSS and factor analysis. Finally, recommendations for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each county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tourism; regional difference; Shandong province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社会对于旅游消费的需求也在步步攀升,国内旅游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比如山东省[1]。据相关部门统计,2010年我国旅游业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国内旅游人数达23.4亿人次,同比增长10%,国内旅游收入1.3万亿元,同比增长12%,旅游总收入1.6万亿元,同比增长11%。
  然而,由于各个地区的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区位以及基础设施等各方面条件的差异,旅游业也呈现出了一定的地区发展不平衡性。基于此,以山东省17个地市2009年国内旅游的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其发展差异的根源,以期能够对山东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与对策。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由于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等特点,旅游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也具有高度复杂性和多样性。根据代表性、系统性和易得性原则,选取山东省17个地市2009年12项旅游经济发展指标因子组成一个原始数据矩阵,所选指标有:各市接待入境游客人数(x1)、各市入境旅游(外汇)收入(x2)、各市接待外国旅游人数(x3)、各市旅游饭店个数(x4)、各市A级旅游景区(点)数(x5)、各市旅行社数量(x6)、各市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x7)、各市旅游总收入相当于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x8)、各市国内旅游人次数(x9)、各市国内旅游收入(x10)、各市旅游总收入(x11)数据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2011)和山东旅游政务网[2]。
  1.2 研究方法
  区域旅游发展差异的计算和评价方法有很多,比较常见的是采用单一统计指标[3]和多元统计指标。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山东省市域旅游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测度。为了克服多元统计指标变量之间信息的交叉重叠以及由于人为确定指标权重造成的主观性,运用了主成分分析法,将众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以避免指标变量间的信息重叠;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占所有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并将其与各主成分得分的加权求和作为各地市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以此为依据测度各地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差异[4]。
  2 山东省各地市旅游发展水平差异实证分析
  2.1 各地市旅游业发展水平的主成分分析
  首先对2009年山东省17个地市各指标数据运用SPSS 1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主成分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的情况见表1。
  根据累计贡献率超过80%的选取原则,成分1、成分2和成分3的累计贡献率已经达到96.743%的水平,所以选取前3个成分为主成分,并由此可以得到主成分载荷矩阵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主成分1和各市接待外国旅游人数、各市接待入境旅客人数、各市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各市旅行社数量、各市旅游饭店个数等指标相关性较高,按照其性质,可以将主成分1理解为各地的旅游配套设施及国际知名度情况;主成分2和各市A级旅游景区(点)数、各市国内旅游人次数等指标相关性较高,可以将其理解为各市地方旅游资源及对国内旅客的吸引度情况;主成分3与各市旅游总收入相当于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各市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等指标相关性较高,因此可以将其理解为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情况,相对于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来讲,发展水平越高,旅游对经济的贡献率却越小,这与现实情况是比较吻合的。
  由表3可知,山东省旅游发展水平综合排名中,高于平均水平(即总得分大于0)的地市分别是:青岛、烟台、威海、济南、泰安、济宁、潍坊、日照等8个市,其余9个地市综合发展水平均低于山东省平均水平;但如果就各具体指标因子来分析,则每个城市又各具特色,现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位于前三位的青岛市、烟台市、威海市和位于第八位的日照市,同为沿海城市,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因此,其旅游业综合实力比较雄厚。特别是排名第一的青岛市,由前述分析可知,在接待外国旅游人数、接待入境旅客人数、入境旅游(外汇)收入、旅行社数量、旅游饭店个数等方面的表现非常优异,这说明该市旅游配套设施健全,国际知名度较高,无论对国内旅游资源市场还是国际旅游资源市场,均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紧随其后的烟台和威海两个城市,处在环渤海经济区,中国的咽喉位置,东北亚的中心,经济发展实力较强,旅游业的各项配套设施较为完善、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度较高,总体表现仅次于青岛市。日照市虽然也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及资源优势,但由于历史原因起步较晚,加之受各种因素影响,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前三个城市相比一直有很大差距,但日照市拥有山东半岛城市与淮海经济区的双重身份,发展潜力很大。对于以上4个城市的分析可以看出,旅游业的发展态势除了与当地旅游资源、配套设施等因素密切相关外,还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反过来,旅游业对当地经济也具有一定的贡献,就贡献率来看,经济实力较强的青岛市和烟台市的指标较低;而威海市和日照市的该项指标较高,这恰好符合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

  其次,济南及其周边城市的旅游业,其发展态势虽然并非最佳,但却各有其独特优势。济南市虽然自然环境并不如青岛市,地理位置及经济外向性也略逊于青岛市,而且虽称“泉城”,但真正代表其精髓的却并非水,也不是山,而是延续在古老济南中的市井文化;因此,济南市旅游业在旅游人数、旅游收入以及各项旅游配套设施等方面均不占上乘;但是,作为省会,济南市是一个大的区域枢纽中心城市,其经济发展实力具有其他大多数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也是其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空间。同时,作为中心城市,济南市应具有广泛的辐射作用,以带动周边城市,如泰安、济宁、聊城、德州、淄博等地市。由前述分析可知,泰安和济宁两个城市,排名分别位列第5和第6,经济实力方面,两个城市都居于全省中游,城市化和旅游业也具有中等水平,泰安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靠近济南市,此外,泰山等著名景点也给泰安市的旅游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济宁市的旅游资源更为丰富,而且更具传统特色;两个城市在旅游业对城市的贡献率方面都排名靠前,说明旅游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潍坊市的表现中规中矩,无论在旅游基础设施和国际知名度方面,还是在旅游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方面,均处于中上游,所以综合排名也居于省内中上等水平。聊城市、德州市和淄博市旅游资源相对较为丰富,A级旅游景点众多,对旅客的吸引度很强,毗邻济南市,地理位置相对较好,但经济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从旅游业发展情况来看,表现属中下等,旅游资源有待进一步挖掘整合、基础设施需要完善健全,知名度仍待提高。若能发挥济南市这一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必将大大带动周围五地市的迅速发展。
  第三,东营市和潍坊市,作为半岛城市群的一部分,旅游业的发展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就2009年有关数据来看,东营市旅游业的规模较小,旅游实力相对较弱,但其旅游资源颇具优势,特别是黄河口湿地生态文化和石油工业文化,在省内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另外,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也为东营市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条件。潍坊市在游客人数、旅游收入、饭店个数、旅行社数量等方面均要高于东营市,旅游业对其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也相对较高。
  第四,在经济发展较为不发达的地市中,临沂市旅游业的发展让人耳目一新,依托革命老区的背景,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依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悠久的历史,临沂市的旅游优势逐渐呈现,尤其是近几年临沂市的旅游业快速发展,沂蒙山区旅游的形象和品牌也越来越鲜明,越来越突出。就分析结果来看,临沂市旅游业的配套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旅游知名度尚需提高。枣庄、滨州、菏泽、莱芜等城市,在综合排名中均处于较低水平;旅游资源较不丰富,经济发展欠发达,因此各方面表现均欠佳。尤其菏泽市,作为山东省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虽然旅游业综合排名较莱芜市靠前,但如果综合考虑,土地面积较小的莱芜市,无论在旅游资源、硬件设施,还是在旅游收入方面,均略胜一筹。菏泽市旅游业的不足,也受经济因素影响较大,所以,应着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以经济带旅游,以旅游促经济。
  2.2 各地市旅游业发展水平差异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得到了主成分载荷矩阵,在此基础上再对原始变量进行线性变换,用回归法计算出各主成分得分,再与各主成分的权重加权求和得到各地市旅游业发展水平得分,具体内容见表3。
  3 山东省各地市旅游业协调发展的若干建议
  3.1 建立省会城市群旅游经济圈
  以济南市为中心,联合其周边城市淄博、济宁、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等地市,建立省会城市群旅游经济圈,各城市旅游规划开发要相互借鉴和沟通,突出特色,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重点建设一批旅游大项目和精品项目;各地市旅游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有关部门要支持各地旅游企业合作、兼并、联合,培养一批大旅游企业;整合各地市特色旅游产品,推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精品旅游线路,推动区域大旅游的加快发展。
  济南市发展旅游业有很多契机。虽然济南市传统旅游资源并不是特别优越,比起西安市、桂林市等城市,资源优势相对弱一些。但是济南市所处的山东省重要门户和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很重要,整个城市的综合优势、城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实力很强,这是济南市发展大旅游的重要优势,要把这个优势充分放大和强化,把济南市打造成为山东省旅游的门户和集散地。通过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建设、一系列国际品牌休闲项目的整体引进和新的旅游综合体的建设,把济南市城市旅游载体、整体服务功能和国际旅游名城接轨,从而形成门户型、枢纽型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集合中心、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和旅游集散地。
  提高核心竞争力将济南市建成旅游目的地城市。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首要定位应当是区域性旅游枢纽中心城市。这个中心是从区域功能也就是它的辐射带动作用来谈的。济南市对周边城市的带动是山东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在山东省西部的“山水圣人”旅游线发展过程中,济南市实际是被严重边缘化的旅游城市。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报的山东旅游线路基本上是曲阜市、泰山、青岛市、大连市。广东省的山东七日游几乎没有济南市,最多在济南市下飞机,直接奔泰安市、曲阜市。济南市不但没成为中心,而且已经被边缘化了。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大和发展,首先要放在大的区域枢纽中心城市来定位,要让济南市广泛地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共同促成山东省西部地区的发展和繁荣[5]。
  3.2 依托蓝色经济区,提升山东半岛旅游业竞争力
  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开发中,旅游业被定位为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业规划》中,包括了滨州、东营、潍坊、烟台、威海、青岛、日照等沿海7市,37个区、县(市)。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旅游业以海洋生态旅游开发、城市旅游开发和度假区建设为重点,大力推动旅游的现代化、国际化和集群化发展,在“好客山东”总体形象品牌的指引下,塑造“蓝色度假”的区域子品牌,建设成为全国一流水平的海滨度假旅游连绵带和国际海滨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6,7]。
  3.3 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旅游
  将东营市、滨州市、潍坊市的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市的乐陵市、庆云县、淄博市的高青县和烟台市的莱州市等,共19个县(市、区)纳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依托区域独特的旅游资源和区位,发展三大重点:首先,黄河口湿地生态旅游区。利用本区黄河三角洲独特区位特征和黄河口的独特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国际吸引力的生态旅游产品,培育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和5A级旅游景区。第二,历史与生态农业旅游区。围绕建设京津济城市“后花园”,加大资源开发整合力度,形成集历史人文、自然生态于一体的特色、高效、生态的旅游产业经济区。第三,生态农业与民俗文化旅游区。发挥本区在山水圣人旅游线和半岛海滨旅游线中的衔接作用,形成集生态农业观光、海滨和民俗度假于一体的特色、高效、生态的旅游产业经济区[8,9]。
  3.4 依托鲁南经济带,发展红色旅游区
  红色旅游区域联合开发很有意义[10],山东省具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在空间格局上已形成“一个核心、三个区域、一条主线”。一个核心是以临沂市为中心的沂蒙山革命老根据地红色旅游区,涵盖区域包括临沂、莱芜、淄博、潍坊4个地市,其中临沂市是国家18个革命老区之一,其下辖的沂水、临沭、苍山、莒南4个县是山东省仅有的一类革命老区。三个区域:一是以菏泽为中心的原冀鲁豫边区为基本范围的鲁西地区,这一地区具有边区革命特色。二是以枣庄和微山湖为中心的铁道游击队活动区。这一地区是山东人民敌后游击斗争的主要活动区域,是抗日游击战争的一个典范,充满了革命英雄主义的传奇色彩,是沂蒙山革命旅游区的重要补充。三是以烟台、潍坊、青岛及威海4个市为中心的胶东革命根据地旅游区,这一区域是山东省敌后武装斗争的重要地区,是滨海地区重要的红色旅游地。一条主线是指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山东的转战路线。这条主线将山东红色旅游的一个核心与三个区域串连起来,形成山东大红色旅游圈[11]。

  3.5 发展民俗旅游,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旅游不仅仅有经济性,更有文化性。齐鲁文化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核心,也是山东旅游的立身之本。在如今大多数旅游景点逐渐企业化、经济化的时候,挖掘、突出旅游的文化内涵是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良好手段。山东省历史文化悠久,是圣人之乡,历史上产生过许多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和科学家,包括孔子、墨子、孟子、管子、孙子、扁鹊、鲁班、诸葛亮、王羲之、李清照、蒲松龄等。这些资源可以说是得天独厚。旅游资源中的泰山和曲阜“三孔”,是最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的名胜古迹。这些丰富多彩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为山东民俗旅游提供了开发平台。当然,山东民俗旅游的内涵非常广,不仅包括以民间建筑、民间技艺、民间游戏为代表的物质层面,还包括以婚丧嫁娶为代表的制度层面,更包括了以民间传统、宗教信仰、人文素质为代表的精神层面,在开发民俗旅游、挖掘齐鲁文化内涵的实践中,尤其要加强和重视精神层面。
  3.6 欠发达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战略
  鲁西南地区不仅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旅游业发展也有较大欠缺。以菏泽市为例,虽然其旅游开发启动较早,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但是开发理念较为落后,城市建设和城市经营落后,旅游地形象不突出,未建立起有效的旅游开发投入机制,政府主导的痕迹较浓等因素均制约了菏泽市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此类欠发达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首要的一点是政府主导部门加强自身的改革力度,转变开发理念,建立有效的旅游开发投入机制,逐渐削弱政府的主导痕迹。其次应发挥本地的比较优势,整合旅游资源,做大做强,菏泽市作为全国最大的牡丹生产基地,完全可以在每年冬季举办一次牡丹催花展,既可以让人们在寒冬观赏牡丹,又能够进行花木交易;此外,还应将戏曲、武术、面塑、鲁锦等独特民俗作为重点开发对象;如果能够再与黄河、水浒文化联合,将从根本上改变菏泽旅游业多年来单靠牡丹一条腿走路的尴尬局面。
  
  参考文献:
  [1] 王小爱. 山东省旅游业对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928-10929.
  [2] 武传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辽宁省市域旅游协调发展对策研究[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1):83-84.
  [3] 张吉献,杨 铭. 基于因子分析的中原经济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1):5132-5133,5152.
  [4] 刘玉琴.基于增长极理论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合作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7(4):467-471.
  [5] 李 楠.山东省旅游发展的城市差异分析[J].现代经济,2009(20):53.
  [6] 于慰杰.山东半岛城市旅游空间集聚群形成机制分析[J].中国矿业,2010(6):26-29.
  [7] 孙希华,宋立杰,李 平.山东省东部沿海城市体验式旅游开发潜力研究[J].海洋科学,2007(6):10-14.
  [8] 秦瑞鸿.山东半岛旅游圈双核模式结构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16):87-90.
  [9] 付景远.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经济――鲁西京九沿线旅游经济发展前景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6(8):254-255.
  [10] 杨 敏. 陕甘宁红色旅游区域联合开发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8):185-188.
  [11] 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477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