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银中杨芽接快繁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左换发

  银中杨属雄株,先花、后叶,花穗状、不飞絮,对环境无污染,抗逆行较强,是目前较理想的城市和路旁绿化树种。
  银中杨属愈伤组织生根型,但由于生根所要求的条件较为严格,所以用常规杨树的扦插法进行育苗成活率极低(一般在60%以下)。近年来,我们通过实验,采用当年扦插的小黑杨作砧木嫁接银中杨,翌年便可培育出二根一干的银中杨大苗。现将此项技术介绍如下:
  一、砧木的培育
  嫁接银中杨采用小黑杨作砧木,该树种综合适应能力极强,是目前我省应广泛推广的优良树种,而且它与银中杨的嫁接亲合力较强。
  1、插穗的剪截
  插穗的剪截时间应在早春树液流动前的休眠季节进行(一般于3月15日前进行),这样可减少水分散失和养分的消耗。
  剪截前先将上年贮存的一年生小黑杨萌条进行精选,清除风干、芽苞不饱满、有病虫害、木质化不良或有机械损伤的枝条。插穗上切口粗度要求在0.5厘米以上,插穗长度为12厘米左右。为减少插穗水分的蒸发,上剪口应为平面,并距顶芽l厘米左右;下切口应剪成马蹄形斜面,以此增加吸收水分、养分的面积,从而促进下切口生根而提高扦插成活率。
  为防止插穗失水,剪穗时最好在低温室内进行。剪穗要快,确保上下剪口平滑,切忌损伤表皮及木质部而影响愈合生根。插穗剪完后,每50根捆为一捆,以备贮藏和插穗。
  2、插穗的贮藏
  剪好的插穗要及时贮藏在室外上年预先准备好的沟内,沟深60厘米,宽1米,长度视贮藏插穗多少而定。贮藏时,先在沟底铺5厘米厚的湿砂,砂的含水量以手握湿砂成团,松开即散为宜,而后把成捆的插穗一捆挨一捆地直立放在沟内。摆满一层后再在插穗上铺5厘米的湿砂后摆放第二层,以此类推,当摆放到距地面20厘米时,上面全部盖湿砂并略高于地面。为便于通气,在沟内要放几个用玉米秸或稻草绑成的通气把。
  3、砧木扦插
  育苗地应选择有灌溉条件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上,在早春土壤解冻达到插穗深度时及时进行细致整地。应结合整地施足基肥,整地深度一般为25~30厘米,并起高垄,垄距为65厘米左右。
  为提高成活率,于插前先将成捆插穗在清水中浸泡,浸泡时间一般为24小时。扦插前将插穗下端约2厘米处用水浸湿,而后速蘸1000ppm奈乙酸滑石粉生根剂后即可扦插。
  扦插时间在4月15日左右进行,株距以15厘米为好,插后要踏实并及时灌水2~3次使土壤保持湿润,提高扦插成活率。
  3、插后管理
  (1)及时中耕、除草、松土
  当插穗新叶展开时要及时进行中耕除草,并深松土1遍,以提高地温。之后要结合灌水进行3~4次除草松土。
  (2)抹芽
  若扦插苗出现两个以上芽时,要选留1个壮芽,其余的芽要及时抹掉,以促进主干快速生长。
  (3)追肥
  当苗高25厘米时要结合灌水追施1次速效肥料,公顷施尿素15千克,硫酸钾3千克,撒施在沟内,随后灌水。
  二、嫁接
  当小黑杨苗高1米左右时(此时应为8月中旬左右)进行嫁接。嫁接前先选当年生长健壮、芽饱满的银中杨枝条上的芽做接芽。采下的枝条要立即把叶片剪下,留下叶柄,后直立放于盛有10厘米深水的桶里备用。
  嫁接时,先从银中杨枝条上取下盾形芽片,芽片长1.5厘米左右。削芽时,从芽下一厘米处向上削,刀要深达木质部至芽上0.5厘米处,然后于芽上0.3厘米处横切皮层,切口连接到两侧的纵切口。之后,用右手食指与中指紧紧捏住叶柄基部,自盾型芽的左上角开始扭取芽片(芽片不带木质部)。扭下的芽片应立刻含在口中,用两嘴唇夹住叶柄,使芽片悬在口腔中保湿。在砧木上离地面5厘米处选一平滑的部位切“T”字形切口,深及木质部,但只割树皮不伤木质部。“T”字形切口横口长度不要超过芽片的宽度,立口长度比芽片长度要短些为好。然后用刀从“T”形切口交叉处撬开两侧树皮,把芽片自“T”形切口上方向下慢慢推进,直至芽片上端与“T”形横切口对齐。最后用宽1.5厘米,长30厘米的塑料条绑扎紧即可。嫁接后一周检查成活情况,如果接芽新鲜且叶柄用手一碰即落证明嫁接成活,若叶柄不落或芽已干枯变色,证明没接活,应立即补接。
  三、嫁接苗管理
  1、解除绑缚物
  因杨树生长快,嫁接成活后15天左右,要及时解除绑缚物以利砧木与接穗的生长。
  2、剪砧
  用芽接法嫁接银中杨要在当年秋季落叶后或翌年早春树木萌动前剪砧,剪砧时要在接芽上方1.5厘米处剪除砧木。
  3、抹芽
  在银中杨嫁接苗生长过程中,砧木会不定时出现萌芽,为此要及时予以抹去,以确保嫁接的银中杨芽健康生长。
  为有效促进银中杨嫁接苗生长,要及时进行中耕、除草、施肥、浇水。当苗高30厘米时要结合除草、灌水在垄沟内追施1次化肥,每公顷追施尿素15千克,硫酸钾3千克,在7月中下旬再追施1次。
  采用上述方法培育的银中杨苗,若管理得当,一般当年可长2米高以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499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