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是实现社农双赢的必由之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洪飞
摘 要:加快信用村镇创建步伐、净化农村信用环境、密切社农关系、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是实现社农双赢的最好途径。本文指出了目前农村信用社工作的困难,并分析了原因,同时指出了创建信用村镇的重要性。
关键词:信用 信用环境 农村信用社 贷款 信用村镇创建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中交往主体之间维系正常经济关系的纽带,违约失信就等于纽带断裂。从近年来的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实践来看,加快信用村镇创建步伐、净化农村信用环境、密切社农关系、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是实现社农双赢的最好途径。
一、营造良好信用环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营造良好信用环境是一项政策性很强又关系经济全局的重要工作。因此,必须引起党政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由于历史的原因,个别企业和个人信用观念淡化,甚至没有信用观念。一些企业和个人错误地认为农村信用社的钱就是国家的钱。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度内,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人是国家的人,企业是国家的企业,农村信用社是国家的金融机构,占用农村信用社的钱理所当然。因此,他们根本不把在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当作真正意义上的债务,根本不认真履行还款义务,对已取得的贷款能拖则拖,能赖则赖,能逃则逃。长此以往,不良贷款的包袱沉重如山,农村信用社不堪重负,经营步履维艰。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初,急于富起来的广大农民,在当时的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行政干预下,错误地理解“无工不富”的深刻内涵,一时间,全国各地各种类型的乡办工业、村办工业、队办工业遍及全国城乡。后因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再加上社队企业缺乏技术、缺乏资金、缺乏人才、缺乏市场、污染环境、浪费资源,其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基本没有竞争能力,先天不足,后天失调,造成一哄而起上马,又差不多前后一起关门,使农村信用社的大量资金投入乡镇企业的无底洞,至今血本无归。在错误的产业政策引导下,地方政府官员为了政绩工程,利用各条渠道集资、筹款,很大程度上挖走了农村信用社的存款,从而导致农金部门支农贷款呈相对缩减趋势。由于农村信用社资金流失严重,真正投入农业的资金在整个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中的比例相对缩小;加之有些农民贷款户信用观念和法制观念淡薄,借款不还,久而久之造成农贷死滞沉淀大,积欠利息高;再加上历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形成的沉淀呆帐贷款无法核销,自身无力消化,造成亏损,农民贷款自然也就越来越难。农民贷款难与农信社收贷难的“两难”问题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和农村信用社的发展。
农村信用社与农民及农村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的形成,有着十分复杂的历史原因,仅仅从经济和法律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是不能找到影响农村信用环境营造的根本症结的。从表面上看,农民或农村乡镇企业和农村信用社是债务人和债权人双方。农村信用社认为债务人信用观念淡薄,不按约履行归还债务的义务;乡镇企业因投向失误,负债累累,无力还债。从深层次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环境建设,不仅仅是道德层面上的问题,而且与我国社会生活乃至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密切相关。在农村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不仅是各经济主体暂时的任务,而且是整个社会、整个民族思想意识形态的长期任务。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快经济建设速度,而经济增长速度依赖于一个良好经济秩序,我国广大农村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大市场,在农村建立和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我国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不容置疑,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2004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必须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购买力水平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放在整个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因此,农村信用社必须充分认识到,做好信贷支农工作,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是农村信用社自我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为此,农村信用社要牢固树立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宗旨,积极筹集资金,扩大农业信贷投放,增加农户贷款,不断提高支农服务水平,更好地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贷款难问题大大地影响了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对此,我们必须把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作为农村金融工作的头等大事,这是关乎农民致富、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信用社增效的关键所在,必须抓紧抓好。
二、开展信用乡镇创建活动,对于营造信用环境的重要意义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一个人如果言而无信,那么,就失去了做人的起码准则。推而广之,一个企业、一个单位,甚至一个国家,失去信用,就无法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目前在广大农村恢复和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营造诚实守信的氛围,是当务之急,是集财聚宝、吸引资金、引导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必经之路。我国农村以户为单位的结构是目前的主要生产形式,把信用户作为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的最小单元,有着最可行的现实基础;在评定大量信用户的基础上,创建信用村,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村、组两级基层组织的作用,把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支农重点与农民种、养殖业的调整密切联系起来;继而创建信用乡镇,把农村信用工程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信用村镇的评定为农村信用社提供更广阔的信贷营销空间。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的创建信用乡镇、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活动是在农村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的最有效手段。
(一)开展创建信用乡镇活动,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可以较好地解决农民贷款难和农信社收贷难的问题,提高农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制定的有关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办法,各级地方政府和农村信用社在广大农村广泛培育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想方设法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被评为信用户的农民,凭贷款证到信用社随用随贷,办一笔贷款和取一笔存款同样方便。所以广大农民称赞:评定信用乡镇活动,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农村信用社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行动。
(二)开展创建信用乡镇活动,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对于增加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效益,提高农村信用社抵御风险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按照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金融资本的利润是对产业资本利润的分割。金融是经济的集中反映,没有经济的繁荣,就没有金融业的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农民与农村信用社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唇齿相依,鱼水交融,不可分割。在农村,没有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就没有农村信用社的飞跃发展。没有农村经济的繁荣作为物质基础,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就无法实现。
就农村信用社自身特点而言,农村信用社是合作性质的集体金融组织。由于规模小,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不宜将资产集中投放。就是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也不宜“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当前,广大农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实现温饱的基础上,农副产品加工业、特种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飞跃发展,一家一户式的、个体作坊式的农村经济单元,特别需要农村信用社提供适宜的金融服务;而农村信用社可以在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收取规定的利息,实现社农双赢。所以,越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就越是需要农村信用社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农村信用社业务越是发展,对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要求就越迫切。
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目前,在创建信用村、镇工作起步早、措施得力的地方,信用环境好,生产力水平高。一些地方创建信用乡镇活动宣传得及时、动员得广泛、开展得深入,那个地方信用环境就优良,诚实守信蔚然成风,民风纯朴,治安案件发案率降低,农民脱贫致富的步子就快,农村信用社的各项工作就开展顺利,收息率上升,效益就提高;反之,那个地方信用村镇创建活动开展的落后,农民就缺乏致富门路,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农村信用社的支持,那个地方就有可能发生赌博、高利贷等现象,逃废农村信用社贷款的现象就多,农村信用社的效益也就不好。
(三)开展创建信用乡镇活动,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有利于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地方的财政实力。农信社以培植信用户为基础,有力地支持了公司+农户基地建设、具有区域特色和传统优势的主导产业建设、交易规模大、设施完备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高科技农业以及为农业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催生了一大批具有巨大示范作用的专业户、专业村,促使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扩大了农村经济的经济总量,而改善了信用环境。
(四)开展创建信用乡镇活动,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有力地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良好信用环境的形成,增强了农民群众的信用观念,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认识到在市场经济中诚实守信是一种时尚和无形资产。
三、开展信用乡镇创建活动、营造良好信用环境应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开展创建信用村镇活动、营造良好信用环境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综合性强的工作,不是单靠农村信用社或某一部门所能完成的,必须多方联手,形成合力,齐抓共管,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
(一)开展创建信用村镇活动、营造良好信用环境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在创建信用村、镇活动中,始终坚持把发展生产力,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建设信用文化贯穿始终。通过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并利用信贷杠杆推广实用科技,加快科技长入农村经济的步伐,提高生产力水平。通过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感受到党的关怀。评选信用户、信用村、镇不但改善了农村信用环境,而且使广大农民群众的道德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遵纪守法,明礼诚信已成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政信联手、协调配合是开展创建信用村镇活动、营造良好信用环境的关键。在创建信用村、镇工作中,从开始试点到全面铺开;从建立机构制订方案、宣传发动到对农户资信评估、审核发证、授匾挂牌,自始至终都体现了政信联手、协调配合这个特点。为了加强对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地方政府应该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信用户评定、信用村、镇建设的组织、检查、督促和指导工作。同时,在创建信用村、镇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中,体现了多方配合、共同创建这一特点。信用社作为信用村、镇建设工作的主持者和管理者,认真按照规定组织实施创建工作。党政部门除了牵头、监督、协调、指导好创建工作外,还积极帮助信用社解决在组织资金及其它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特别是协助信用社把好农户信用等级评估质量关和做好贷款使用监督工作;土地、房产等部门帮助信用社完善大额贷款的房地产抵押、担保手续;司法部门协助信用社依法收贷,打击逃废债行为,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
目前,个别地方党政部门存在着对创建信用村、镇活动认识不到位、工作力度不到位的问题。认识不到政府部门应在创建信用村、镇活动中应担负的角色和重任,放松了对创建工作的领导和督促,形成只有信用社一家唱“独角戏”的现象。有的乡(镇)党政部门在领导和参与创建信用村、镇活动上力度不够,工作不实。对创建工作缺乏调查研究,对创建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积极解决,形不成创建信用村、镇的合力。因此,要在创建活动中首先要解决好各级党政部门的思想认识问题,真正把创建信用村、镇活动作为金融安全工程和富民兴社工程来抓,把创建信用村、镇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目标管理,作为一项硬指标进行考核,奖优罚劣,一级抓一级,级级抓落实,加大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检查监督力度,及时解决创建活动中的疑难问题。否则,创建信用村、镇活动就会迟滞搁置,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同时需要地方政府组织人事部门的大力配合,对那些有意支持逃废金融部门债务的党政领导,坚决不提拔、不重用、不调动,着力从用人机制上改善投融资环境;绝不允许企业背着金融部门改制;地方政府要采取经济、行政、法律、新闻舆论等多种手段打击逃废债行为;要继续推行企业“红名单”、“黑名单”制度;要指定相关部门将企业的一般情况、荣誉称号以及各种不良行为、惩处情况进行统一整理,并从税务、金融、技术监督等方面收集企业的资信数据和行为记录,以此建立起企业的信用档案,在当地媒体上定期公示,接受社会的监督和举报。对红名单企业,政府全力支持;对黑名单企业,公开曝光,联手制裁。
要把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与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结合起来。各级地方政府应当更多地鼓励、支持经济管理部门、司法部门、金融监管部门、金融企业与工商企业采取经济的、法律的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以加强地方社会信用环境的建设,从而推动金融安全区的创建工作。积极帮助企业寻找新产品出路,拓宽融资渠道。地方政府要运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帮助企业寻找市场,提供各项优惠政策,以便企业扩大再生产,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要帮助企业融通资金,解决好企业的资金需求。
(三)开展创建信用村镇活动、营造良好信用环境是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模式的一种创新。创建信用村、镇对农信社的经营方向、服务质量、经营机制等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评选信用户、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中都实行了办事公开制度,接受农民群众的监督。信用社自觉纠正了支农资金非农化和贷款“垒大户”的现象。通过公开办贷程序和结果,杜绝了信用社各种违章贷款、人情贷款以及以贷谋私、自批自贷等不规范行为的发生,加强了内部管理与监督,提高了贷款质量,防范了信贷风险。
(四)开展创建信用村镇活动、营造良好信用环境是营造良好社会信用环境的切入点。在全社会倡导诚实守信的风气,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必须有一个切入点。金融是当代经济的核心。先从金融的角度倡导诚信,就是找准了诚信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目前,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创建信用村镇活动,多数地方能够取得三个满意的效果:政府满意,经济发展有保障;农民满意,脱贫致富有靠山;信用社满意,搞活业务有源头。达到了多赢的目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03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