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关注学生兴趣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大勇
[摘要]:作文教学迫切需要实现深层次的转变,不能仅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篇篇静态的习作上,而要关注写作的全过程――尤其是写作发生的初始过程;要致力于捕捉和激发学生写作的“第一推动力”,从而促使学生文字写作能力的生成与发展;要使写作从“奉命而作”转变为“一吐为快”;要使写作超越工具理性,赋予写作本身重大的生活意义。
[关键词]:作文教学 写作能力 自信心培养
一、推荐杂志,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从一个人笔底流淌出来的文字往往就是他心灵的独白。曾有学生在《我的愿望》中写“因为我个子不高,所以面对高个子同学的欺负就只能忍气吞声,敢怒不敢言。要是我能长高该有多好,这样我就可以和他们斗一斗”,还有的学生希望自己有上百万的金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他们的作文不可谓不真实,但如果任其发展必然会出现思想的滑坡,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但是,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世界观和高尚的审美情操,空洞的大道理,苍白的口号,只会让学生感到味同嚼蜡,而一些寓教于乐的小故事、美文,就如同一缕清爽的微风拂过他们的面庞,如同一场甘霖滋润他们的心田。因此我常向他们推荐《青年文摘》、《青年博览》等刊物,并定期举办读书汇报活动,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情操,拓宽他们的阅读视野,让他们成为一个个能感悟生活的鲜活生命。“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道出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阅读文学作品,关键是要领悟以下两个重要的艺术心理素质:一是独具慧眼,对生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力;二是胸怀诗心,对生活能产生丰富细腻、奇异而复杂的情感,内含活跃、丰富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并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激发和培养自身的这两种心理素质。有了这两种素质,就能洞察和捕捉形形色色、纷纭复杂的世态人情;能自感和再现细腻复杂、幽微变换的心灵波光。“要有意识地使自己原始的、粗糙的、愚昧的、麻木的感情进入一种艺术的、净化的、发达的、灵敏的个性化境界。要养成情感的自我检查习惯,要使自己的感情净化、丰富,充满自我再生机能,就不但要善于研究文学名著的社会内容,而且要从中研究大作家感情世界的丰富色彩”(孙绍振《论作家的心理素质》)。读鲁迅的《秋夜》,我们感受到作者冷峻、幽深、出神入化而又色彩斑斓的心灵世界;读宋璞的《紫藤萝瀑布》,与其说是在欣赏审美客体“紫藤萝”流光溢彩、生趣盎然的自然美,倒不如说是在欣赏审美主体――作者那被“紫藤萝”所激活的灵动丰富、细腻柔婉、思绪纷呈的人情美。多读精品,能使我们直接受到作家艺术灵气的熏陶和理性光芒的烛照。
二、搭建桥梁,沟通生活与写作
生活处处皆学问,一枝一叶总关情,能从一棵小草嗅到春天,能从一片落叶感受奉献,能从一朵梅花看到坚强……关键是要有善感的心灵。因此我时常让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发现生活,感悟生活。
除此之外,还需要拓展学生的视野。影视、流行音乐、网络,与其让他们“犹抱琵琶半遮面”,还不如大胆地引入课堂。从张艺谋的《英雄》到美国大片《特洛伊》,从周杰伦到S.H.E……这些例子从学生笔底流淌出来,给作文带来了青春与时代的气息。还有让学生适当地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可以促进对社会对生活的认识,可以体察劳动的辛苦和收获的快乐,从而能体谅父母,体谅他人,这是写作中难能可贵的思想情感。而现在的学生,只知道读书,很少参加劳动,十六七岁不会洗衣扫地,不会拿扫帚拖把的大有人在。不会劳动,就不能体谅父母劳动的辛苦,更不会尊重他人的劳动,体察他人的情感。表现在写作上,常常是无病呻吟,感情造作。
没有劳动,更谈不上挫折了。人在经历挫折时,情感往往是最为丰富的。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往往是在经历挫折的过程中勃发出创作的欲望。贫民出生的狄更斯12岁是父亲因欠债被投进监狱,他在一家鞋油厂当学徒工,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种种生活艰辛,成为他日后创作素材的重要来源;高尔基年仅10岁便流落“人间”,捡过破烂,当过学徒工和杂工,受尽欺凌与虐待,饱尝生活的辛酸,终成一代文豪;还有马克•吐温、易卜生,中国的沈从文、朱自清等,都是在经历诸多磨难中,产生出创作的火花,成为文坛巨星。求知的挫折,交际的挫折,都是写作时宝贵的情感财富,日积月累,也许就能产生非写不可的创作激情。因此,有意识地让学生经受挫折,体验挫折,会进一步丰富他们的情感,为他们的写作积累宝贵的财富。
三、提供舞台,“秀”出自我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文章得到欣赏,都希望自己的写作才华得到展示。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为他们提供一方舞台,让他们“秀”出自我。
1.创建班刊
班刊每月出版一期,有学生自己成立编辑部,发动大家积极写作。老师可将日记和大作文的优秀文章提供给编辑部。班刊人手一册。
2.写出自己的文集
在每学期期末组织全班学生手机整理该学期所有的文章,或打印或工整地誊写,汇编成自己的文集,并自己命名,写目录,然后依次向全班同学推荐,最后民主评出一等奖两名,二等奖四名,三等奖六名,发给奖品并张榜公布。
3.开展“给编辑的一封信”的活动
编辑,在孩子们的眼里就像明星大腕一样神秘,如果能够收到他们的来信,对孩子们来说是至高的奖励。因此,在每学期期末,我都要组织全班学生修改整理自己这学期最满意的一篇作品打印或誊写,然后再根据自己发现的刊物用稿特点,给该刊物的一位编辑写一封信。每当我扬着手中的来信,叫着某位同学的名字时,只要看见他激动的神情,我就知道他的写作兴趣又将上升一个台阶。到目前为止(初一结束),我班共有16名学生收到了编辑的回信;有6名学生的作品在市级刊物上发表。
四、诚于嘉奖,培养自信心
只要我们用“放大镜”来寻找孩子们作文中的优点,给予良好的心理暗示,他们的作文就会“芝麻开花――节节高”。每次作文本发下后,学生做关注的就是分数和评语。我的打分标准非常低,只要学生稍微在语言表达或字迹上有进步,结构或体裁上有创新,我都会打一个大大的90分。并且在评语的字里行间流淌着真切的欣赏,尽量不用断语,杜绝挖苦、嘲讽。当他们怀着欣喜的心情在评语中看到了鼓励和希望时,他们也就找到了自信。下面摘录一则我写的评语:
“真不知道你的小脑袋瓜里怎么有那么多富有哲理的语言,空灵的文字。透过这些温暖的字眼,老师仿佛看到了你飞扬的思绪。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老师最大的骄傲就是培养出自己崇拜的学生。现在,我就很骄傲。”
总之,写作是一种情感的冲动,要解决目前学生作文无话可说、无事可论、无人可写、无情可抒、无理可达的现状,重视对学生写作情感体验的孕育开掘,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思路。让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关注学生兴趣的培养,让他们飞舞着“兴趣”的翅膀在作文的天空自由翱翔。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13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