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程实施探究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袁育红 李学喜
[摘要] 科学素质的培养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采用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有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形成。本文结合具体实例,对化学课程如何实施探究教学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中学化学 探究教学 实践与思考
《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中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一、探究教学的内涵及一般过程
探究教学系指设计问题,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自己发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探究教学一般包含下列过程:创设问题情境――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制定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总结反思。在每一个步骤中,学生都有若干性能得到培养。因此,根据对习得性能的学习条件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在各个学习阶段需要提供哪些教学事件予以支持。
1.明确问题
问题是探究的起点。在探究教学中,提出问题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所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太容易会使学生缺乏兴趣,丧失学习的动机;太难则会使学生产生过多的挫折,失去了进一步探究的信心。
2.提出假设
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对要探究的问题进行分析,查找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或设想。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最终制定出研究方案。
3.实验验证
学生根据研究方案进行自主探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验证条件,有实验的还要提供完备的实验设备。
4.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各组汇报探究结果。首先,要注意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内和组间交流,通过交流,发现彼此间的差异。第二,要提醒学生注意到彼此间的不一致。检查各自的探究过程,然后达成协议。第三,把结论以书面格式或口头方式表达出来。学生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时,表明学生已经把新的言语信息与以往的认识结构联系了起来,也即通过了语义编码过程,实现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重构。
5.总结反思
探究结束,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反思,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对于刚刚步入探究教学对探究活动这种主体性十分强烈的学习方式尚不适应的学生,教师应多鼓励、多引导,使学生不至于茫然失措。
二、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的实践
下面以《盐类的水解》一节的教学为例,探讨探究教学法实施的具体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导]
溶液的酸碱性是由什么决定的?([H+]、[OH-]的相对大小)
纯水显碱性,酸性还是中性?(中性)为什么?([H+]=[OH-])
纯水中加NaOH后,溶液是否还是中性?为什么?加H2SO4呢?(学生分析:H2SO4、NaOH电离出H+、OH-,致溶液中的[H+]、[OH-]不等,溶液产生酸、碱性)。
如果在纯水中加入既不能电离出H+也不能电离出OH-的NH4Cl,情况又如何呢?请设计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回答?(生疑)
这四问,既为后面的分析探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准备,又巧妙地利用学生的思维定势,引入新课,实验生疑,发现问题,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他们会不由自主的带着疑问追根寻源,主动进入探究的角色,激发了生学生内在的学生动机,为学生科学探究过程的实施,以及科学兴趣地培养和思维的发展营造了心理准备。
2.引导分析,提出假说
[引导]
NH4Cl溶液显酸性,反映了什么?
NH4Cl不能电离出H+和OH-,那么,[H+],[OH-]是哪能儿来的呢?
H2O本来电离出的[H+]=[OH-],而现在[H+]>[OH-],什么原因呢?
[提出假说]:
NH4Cl电离出的NH4+和Cl-,其中NH4+与H2O电离出的OH-离子结合成难电离物质,破坏了水原来的电离平衡,结果,[H+]>[OH-],溶液显酸性。
由于学生基础状况和认识结构的限制,学生尚不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教师提问启发,引导思维,再经学生讨论,提出假说。
3.实验探究,检验假说
[引导]推论1:上述假说如果正确,那么NH4NO3,AlCl3,Na2CO3
等强碱弱酸组成的盐溶液应为碱性,
[验证]实验检验
[引导]推论2:上述假说如果正确,那么NaAc,Na2CO3等强碱弱酸组成的盐溶液,应为酸性。
假说只有经实践检验,才是科学的假说。本课通过推理论证,实验检验的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4.科学抽象,得出概念
[归纳]上述实验结果充分证明了NH4Cl,NaAc等盐溶液显酸碱性是由于盐电离出来的离子与水电离出的H+或OH-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破坏了水的电离,促进了水的离解,结果引起溶液中[H+]和[OH-]改变的缘故,化学上,把这一过程叫做盐类的水解。
[小结]
盐溶液酸碱性与盐的组成之间的关系:
强酸弱碱盐水解,其水溶液显酸性;强碱弱酸盐水解,其水溶液显碱性;强酸强碱盐不水解,其正盐溶液显中性;弱酸弱碱盐水解,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组成盐的酸碱的相对强弱。
5.归纳总结,明确方法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检验假说→形成理论,是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提出的假说只有检验正确,才是科学的假说,才能形成正确的理论。盐溶液显酸碱性,是由[H+]和[OH-]的相对大小决定的。
三、实施探究教学法的思考
1.知识固然重要,但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更为重要
探究教学主张,让学生应通过探究,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
2.探究教学倡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习得知识
其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自然所需要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究教学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探究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设计问题情境,在于引导、点拨、提供材料,帮助完善实验。
4.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
实践证明,在中学化学教学中采用探究教学法进行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深厚,学习主动,学习积极性高,教学效果好,方法可行,特别是通过探究教学,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科学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27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