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英语文体学》课程改革建构与实施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自李赋宁先生倡导英语教学中开设《英语文体学》课程后的三十余年内,该课程在国内很多高校仍未受到足够重视,未能发挥其在英语教学中应有的示范引领作用和综合枢纽作用。究其原因,主要与英语专业本科生学科优势不明显及学科建设受到广泛质疑等息息相关。面对当下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和严峻形势,本文从文体学课程内部进行反思,就教学目标、内容及模式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通过教学目标的明晰化、教学内容的优质化及教学模式的具体化,本文梳理了文体学课程独特的内在优势,凸显了文体学的重要地位,对当前英语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英语文体学》;英语专业教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9)03-0122-06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9.03.022
  Abstract: For more than three decades since Li Funing advocated offering English Stylistics for English majors, this course has still not been given due attention in many universities in China, failing to play its exemplary and hinging role in the education of English majors, the cause of which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challenge to the disciplinary advantage of undergraduate English majors and the doubt about the major construction.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common problems and harsh situation in English majors education, this paper reflects the inherent features of English Stylistics, putting forward reform measures of teaching objectives, content and modes. By explicating objectives, optimizing content and specifying mode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fundamental advantage and stre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English Stylistics for the reference of English majors’ educational reform.
  Key words:English Stylistics; education of the English majors; course reform
  改革開放四十年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经历了巨大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随着社会对英语人才评价标准的日益提高,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日益紧迫,不少学者呼吁培养多元能力人才[1],重点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2]。然而,在非英语专业学生能力全面提高的背景下,合并乃至取消英语专业的呼声甚嚣尘上。此外,当前各大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普遍开设的《英美文化概况》《实用文体翻译》及《英语报刊选读》等课程在设置上难度不够,在教学上大多停留在繁复的例证阐释和词汇语法习得上,并没有将此类课程提升到学科建设的高度。久而久之,学生收获的仅是对语言和文化的杂乱感性认识,缺少对英语语言和英美文化的深层思考,英语专业的部分课程也便成了名不副实的“水课”。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合并乃至取消英语专业的呼声,而想要打造所谓一流的“金课”则更是遥不可及[3]。因此,如何凸显英语专业学科优势,增强英语专业教师的学科意识已成为当务之急。当今,国内外大学的英语系或英语学院均为本科和研究生开设了文体学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如何区分对英语专业本科和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如何凸显在本科课程中提高学生英语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的教学重点,还有待英语教育领域学者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总结[4]。为此,笔者以目前在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所教授的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英语文体学》为切入点,从课程目标、内容及模式三个层面提出改革设想。
  一、《英语文体学》课程的现状及问题
  文体学是一门跨学科专业。从狭义上讲,文体学是语言学与文学间的交叉学科;从广义上讲,文体学是应用语言学模式和方法来分析和阐释所有语言变体的学科,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文体和新闻、对话、演讲、广告、法律文件等实用文体。针对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所开设的《英语文体学》课程,从教学对象的宏观培养计划和实际学习需求考虑,采用了广义的文体学定义。可以说,《英语文体学》是一门教授各种语言变体中语言使用规律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具体语境中英语运用的能力,对中国的英语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学科的内在特征来看,文体学展现出不可比拟的优势。文体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至今已有六十余年的历史。随着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文体学业已发展成一门成熟独立的学科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兼收并蓄,不断从语言学的发展中汲取养分,形成了多元开放的学科发展格局。根据所采用的语言学模式和研究目的,可区分不同的文体学流派。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随着文体学理论在大学课堂的应用,“教学文体学”(Pedagogical stylistics)应运而生,为教授文体学课程的教师提供了方法和实践上的指导。反过来,文体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也为文体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试验场地。为此,不少学者已著文阐明文体学应用到其他英语专业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5-8]。然而,《英语文体学》课程与其他英语专业课间的互通关系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关注[9],有关文体学课程教学特点及意义的研究更是相形见绌。   笔者通过对国内外高校文体学课程的关注和授课发现,知名高校十分重视英语专业文体学课程的设置。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顶尖高校的外国语学院或外语系均针对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了文体学课程,且都由文体学领域的知名教授授课。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英语系为本科生开设文体学课程,该校原英语系系主任、国际知名文体学家辛普森教授(Paul Simpson)授课。由此可见,无论是国内的二语课堂还是英语国家的英语教学,都十分强调文体学课程的重要性。
  然而,从国内英语文体学课程的现状来看,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虽然国内从1985年开始,在李赋宁先生的倡导下开始将英语文体学纳入英语教学中,在国内一些重点大学开设了文体学课程[10],然而英语文体学课程至今在国内很多高校仍未引起足够重视,并被视为“镶边”类选修课程;第二,学生的文体意识不强和“文体能力”薄弱,不仅缺少文体学基础知识,而且不清楚文体分析的方法和步骤,无法充分认识到文体学的重要性[11];第三,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过于松散,文体学理论与实际文本分析缺少有效结合,现有的教学内容设计通常包括四个部分:对文体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对小说、戏剧、诗歌等文学作品的分析,对演讲、会话、新闻、科技、法律、广告等非文学语篇的分析,对文体学理论的介绍。在短短一个学期的教学中涵盖如此庞大的知识体系,往往只会造成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走马观花式学习。
  二、《英语文体学》课程改革的建构与实施
  本文针对《英语文体学》课程中现存的问题,遵照教育部2018年新出台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文件精神,从教学目标、内容和模式上提出课程改革的具体步骤和实施过程。
  1.教学目标改革
  《英语文体学》的教学目标往往涉及三个方面:培养学生辨识和描述不同语境下英语的能力;培养学生使用语言学工具和方法来解释具体问题和分析文本肌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鉴赏英语文学作品的能力。这三个纲领性的指导目标互有关联,却各有侧重。因此,理应重新调整布局,让教学目标更明晰和有目的性。有学者指出,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并在此之上区分了宏观和微观目标,长期和即时目标[1]。宏观目标涉及学生的英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整体素质;微观目标依据培养能力类型进行划分;长期目标指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即时目标则是落实到每堂课的任务。这种划分虽然详尽和系统,却又存在重复和界限不清的问题。本文认为,英语文体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可分为整体和局部两类。整体目标从英语教学的宏观高度出发并发挥指导性作用;局部目标从课程大纲核心内容出发并发挥具体作用。整体观照局部,局部映射整体,二者构成多元立体、动态发展的辩证关系。
  从整体目标来看,该课程以凸显英语专业学科优势,增强英语专业教师的学科意识为首要原则,旨在培养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文体意识、语篇敏感度和分析鉴赏能力,尤其强调“运用英语解释英语”的元语言能力。不同于其他英语课程将规定性语言知识视为教学终端,文体学课程将这些知识视为学习起点。这从根本上设置了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挑战,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在英语教学普遍重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内在思想内容的大环境之下,《英语文体学》的设置起到独树一帜的效果,有助于划分英语专业与大学英语教育的本质界限,促使英语专业学生拓展学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从局部目标来看,该课程的课程时间有限,但课程内容涵盖面宽,这对授课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很高要求。在第一阶段,系统学习语言学知识,掌握语言各层级的语言特征是这门课程的重要基础。此阶段的教学目标应定位在讲解各种“元语言”知识难点,做到深入浅出,调动学生从多年的英语学习经历中提炼和构建起语言层级性的知识体系,从本质上升华对英语的认识。在第二阶段,教学目标围绕着“语言的语境观”展开,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从语言特征、语篇结构、主题思想、交际目的等方面对不同体裁进行主动式思考。此阶段应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注意力从语言的“语法性”(grammaticality)转移到语言的“得体性”(appropriateness)。在第三阶段,教学目标围绕在具体的文本分析和阐释上,其中涉及诗歌、戏剧和小说等文学文体。这是该课程的重中之重。文学教育的任务不是文学常识的死记硬背,不是作品内容梗概的囫囵吞枣,也不是将未经咀嚼的文学批评强行灌入,而是培养对语言极为敏感的读者,从文体分析中进行思辨性阅读,从细读中品味文学之美。
  2.教学内容改革
  截止目前,市面上有很多供英语专业使用的文体学教材和专著,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环节等各个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详细全面的设计。二十年来,国内英语专业文体学课程在设置上已取得了较大发展,教材编写大多依据1985年的“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文体学》教学大纲”[12]所制定。教学大纲中安排的教學内容是按两个学期设计,而实际上不少高校开设的课程则是一个学期。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突出教学重点、提升教学效果,成为授课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在此背景之下,本文提出教学内容的改革应强调以人为本、点面结合和课程互通,即“突出内容依托,回归人文本位”,也符合最新草拟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新版)》中强调的重要理念[13]。
  具体来说,应当做到《英语文体学》课程与《高级英语》《高级写作》《英美文学选读》以及《英美报刊选读》等英语专业特色课程相互呼应;应当有意识地将其他课程的内容融会贯穿起来,多从中选取例子进行深度文体学分析和阐释。这样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起到唤起和刷新学生的认知图式,带领学生从一个较为陌生的文体学视角重新阅读和鉴赏已学过的语篇。
  以《英语文体学》和《高级英语》的互通为例。根据2000年出台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高级英语》是“一门训练学生综合英语技能尤其是阅读理解、语法修辞与写作能力的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过于偏重词汇语法等语言技能培养的现象,导致学生对文章主题大意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缺乏对名篇和好文章的审美和鉴赏能力。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大三上、下学期开设的《高级英语》课程选取《综合教程》[14]第五、六册作为教材。这两册的课文涉及多种多样的语篇体裁,大都出自名家之手,主题意义深刻。笔者在《英语文体学》课程开始的前两周,以高英课本中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短篇小说《一次行刑》(A Hanging)为例,介绍“什么是文体”和“什么是文体学分析”。本文以小说中描述执行死刑的片段为例进行说明:   There was a clanking noise,and then dead silence. The prison had vanished,and the rope was twisting on itself. We went round the gallows to inspect the prisoner’s body. He was dangling with his toes pointing straight downward. Very slowly revolving,as dead as stone.[14]48
  《高级英语(教师用书)》中对这一段的讲解主要停留在表层意义,涉及故事内容(“这个段落描述了什么内容?”)以及单词“dangling”的解释。在文体学课堂上,笔者从词汇句法层面的文体特征和小说视角的选择两个方面带领学生细读和品味这个名篇选段。奥威尔在“选择说什么”(“囚犯脚下的闸门打开了”或“囚犯被绞死了”)和“怎么说”(“绞刑架闸门打开时发出的声音”)之间有很大的差距。他没有汇报绞刑发生的动态过程,而是选择了一个表示静态的“there be”存在句,刻意抹去了动作参与者“绞刑手”作为施害者的身份和“囚犯”作为受害者的角色;甚至在呈现“clanking noise”时选择了不定冠词“a”,进一步刻意模糊该句内容与此次行刑的相关性。这样的文体特征最大程度地突显了行刑的恐怖画面。从小说视角来看,看到“死囚不见了”和“那根绳索在打转”的是身处现场的叙述者“我”(奥威尔)和其他在场的人。从现场的视角,吊死的囚犯被绞刑架的隔板挡住,只有绕到绞刑架后面才能看得见。这种有限视角的选择,对理解这篇小说至关重要。从时空的视角来看,小说一开始,奥威尔便强调了自己在行刑事件中的“在场”位置。然而,从心理和意识形态视角来看,奥威尔不断从细节拉开自己与整个事件的距离,揭示出对囚犯的同情和对殖民者冷血与虚伪的无情批判。在对这段文字进行文体分析时,笔者还引入了同样主题的中国经典文学——鲁迅的短篇小说《药》进行文体分析,并与奥威尔的作品进行比对,带领学生鉴赏经典之为经典的语言魅力。以人为本、点面结合和课程互通的教学内容改革并不意味着课程之间的重复,而是拔高式的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升华对英语语言和语篇的理性认识。
  3.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模式是具有理论支撑的操作框架。本文针对英语本科教学中过于强调“以技能训练为导向”的专业课程结构设置、忽视学生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缺乏挑战性等普遍问题,结合《英语文体学》自身的学科特点和优势,在内容依托式教学模式(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简称CBI)的指导下,从内部和外部两个维度提出了系统性的课程改革目标和措施。
  CBI发轫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近几十年已在我国英语专业教学领域中取得了显著成效。CBI的最大优势在于将重心放在语言承载的内容上,并倡导教学内容与语言的融合。有学者指出,“英语专业教育依托的内容应该包括英语文学、语言学、英语国家知识及跨文化交际知识”[15]。也就是说,英语不应该只是一门工具,而是与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及历史语境紧密结合的一扇窗户。这恰好印证了该教学模式与《英语文体学》课程的契合之处。针对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语文体学》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和语言鉴赏能力,将学生对语言的认知从“语法性”拔高到“得体性”和“有效性”。
  从内部来看,《英语文体学》课程模式改革主要涉及教学素材选择的构成及标准、教学进度安排和课堂活动设计三个方面。CBI教学模式强调语言作为学习的手段和起点,将获取知识和信息作为目的。在《英语文体学》的教学大纲中,学习语言各层级的文体特征占据了核心位置,而其难点也在于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激活学生多年以来所学的各种“规范性”词汇语法知识,使其重新思考英语语言。以句法层面的学习为例,教学内容的核心知识包括句子的类型、复杂程度、长度、信息焦点及修辞手段等。其中能否让学生体会到句法选择的文体效果,并在将来的阅读中养成“敏感阅读”的习惯,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在“句法层”这一主题板块之下,授课教师可从简单的案例入手,以凸显“常规”与“前景化”的对比为选择标准,例如被动态与主动态之间的差别、并列句与主从句的不同等。教学进度可安排导入、预热、知识点讲解和课堂练习四大板块。导入环节选取《高级英语》教材上的句子,以熟悉的内容唤起学生的记忆。或者从最新英美新闻报刊头条中举例说明,以时下热点引起学生的关注。预热环节可挑选经典的文体学分析案例,例如Leech和Short对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中“The discreet door shut with a click”這样一个简单句的分析[16]。以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对这一句子进行改写,并现场收集学生的答案,引导学生从句法的角度解释改写版本与原文之间的差异。最后,以幻灯片形式将可能出现的十种变异体列出,结合小说的主题意义进行一一阐释。接下来正式进入核心知识点的学习,系统介绍句法层面可以考虑的文体特征,强调文本细读的重要性。最后以课堂习题的形式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回顾,以连线题或选择题等简单的形式检验并巩固学生对专业术语的掌握。
  从外部来看,授课教师一方面应每周布置相关内容的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进行自主阅读,强调对知识点的举例说明,鼓励学生使用《高级英语》《高级写作》《英美文学选读》和《英美报刊选读》等课程所学的例子进行分析,最后将小组讨论的成果在第二节课上进行陈述。另一方面,教师应根据每周所学主题,挑选1~2篇语篇作为课后的辅助阅读材料,鼓励学生利用课上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并形成书面报告。除了语料上的延伸和扩展,教师在课后应向学生提供一些实用分析方法,以学生熟悉的语篇为例进行示范,然后要求学生对类似的语篇进行分析。比如,笔者曾以海明威的短篇小说《雨中猫》(Cat In The Rain)开篇第一段为例,以箭头或列表的形式画出这一段中出现的多条词汇衔接链,并讨论各条衔接链之间的语义关联,最后结合小说的视角问题解释语言层面上谋篇布局的文体意义。随后,要求学生以类似的方式分析高英课本上奥威尔的《一次行刑》中的第一段。这样的课后任务,既能让学生加深课堂所学知识,也能通过具体的操作指南和熟悉的练习素材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英语文体学》课程与英语能力培养
  从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宏观视角来看,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对四年一贯制下的精读和写作类课程积极性不高,学生尚未掌握有效的语言能力和技巧,离社会对英语人才的评价标准尚有明显的距离,而现有的考核方式仍缺少有效检验和巩固学生学习效果的环节,对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不够重视。英语专业的学科地位岌岌可危,教学改革迫在眉睫。《英语文体学》作为英语专业核心课程中的专业知识课程,在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培养的课程设置上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和综合枢纽的作用。
  文体学方法在各类课程中被引入和应用,该课程与其他英语类课程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在英语专业技能的培养上,其与《高级写作》《高级英语》等专业核心课程相辅相成、互补互通;在文学能力的培养上,其与文学教学的相关重点课程相得益彰,强调阅读读出新意、读出深度;在思辨能力的培养上,其巩固和实践了《语言学导论》《英语史》《英语报刊选读》《语篇翻译》等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从对文本的关注度上来看,文体学和这些课程有着诸多共同点,即强调文本细读、文本结构、文本功能和文本阐释。辛普森教授在针对“语言、文学和语言学系”的学生所著的文体学教程中为文体学下了一个较为宽泛的定义:“文体学是一种把语言摆到首要位置的文本阐释方法”[17]。这个定义弱化了文体学和语言学之间的共生关系,强调了文体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王佐良先生早在《英语文体学引论》的审稿会上就提出了文体学有可能替代英语专业高年级的精读课这样大胆的预测[10]4。目前,学界的关注点主要在如何将文体学知识运用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中,而忽视了文体学课程本身的设计和改革。要实现王佐良先生的预言,可能还需要从内部对文体学课程进行深度反思和打造。
  四、结语
  胡壮麟曾指出:“语言学在具体教学中,最能应对国家建设和国家政策需要,体现了现代意义上英语教学任务的战略性、全面性、尖端性、复杂性”[4]805。与语言学脉脉相通的文体学,更应该是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面对英语教学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实行英语专业本科的文体学课程改革乃大势所趋,且改革任务十分艰巨。通过对课程内部教学目标、内容和模式的改革,能够有效回应当下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质疑,并提高英语专业本科生理解和运用英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德禄.外语本科生多元能力培养教学选择模式探索[J].外语界,2018(1):28-35.
  [2] 金利民.注重人文内涵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3):176-183.
  [3] 蔡基刚.高校外语界“金课”打造的标准和内容探索[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6):1-5.
  [4] 胡壮麟.语言学与中国外语教学四十年[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8(6):803-805.
  [5] 吴显友,刘士川.语篇教学中的文体学模式——文体学方法在《高级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文理学院学報(社会科学),2009(4):109-112.
  [6] 万本华. 重在分析与鉴赏——文体学观照下的《高级英语》教学[J]. 外国语文,2011(S1):148-151.
  [7] 赵秀凤,王春霞.认知诗学文学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以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为例[J].山东外语教学,2013(4):54-59.
  [8] 张春燕.功能文体学视角下的翻译教学探索[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24-129.
  [9] 陈蕊娜.《高级英语》课程中语篇综合写作教学研究[J].教育文化论坛,2017(3):79-83.
  [10]胡壮麟,刘世生.文体学研究在中国的进展[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3):1-10.
  [11]吴显友,罗建婷,吴素梅.国内首次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文体能力调查:问题与对策[J].外语教学,2010(3):45-49.
  [1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文体学》教学大纲[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5(2):28-29.
  [13]蒋洪新,谢敏敏.关于起草《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新版)》的几点思考[J].外国语言与文化,2017(1):1-10.
  [14]何兆熊.综合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15]常俊跃.英语专业内容依托课程体系改革的影响及其启示[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5):25.
  [16]LEECH G,SHORT M. Style in Fiction: 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M].Harlow:Pearson Longman,2007:100.
  [17]SIMPSON P.Stylistics: A Resource Book for Student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4:3.
  (责任编辑:杨 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80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