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初中生阅读鉴赏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胡卫东

  【摘 要】初中生的阅读鉴赏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着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本人尝试着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初中生阅读鉴赏的探索,并有点收获。本文分成有效计划、有效操作、有效指导、鉴赏效果几个过程来阐述。
  【关键词】阅读鉴赏 有效教学 计划操作指导
  
  在近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本人发现学生阅读的理解领悟能力比较低,较严重地影响到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作文水平。在学习了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有效教学之后,我深有感触,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了初中生阅读鉴赏有效教学的尝试,略有收获,总结经验和教训,浅谈如下。
  
  一、阅读鉴赏的有效计划
  
  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阅读教学提出这样的建议:“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就意味着新课标也强调注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情感体验和智慧思考。而这种体验和思考,正是学生学习语文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也直接关系着学生教材学习、材料理解、作文写作能力的提升。在这样的理论目标下,我从学生进入七年级开始,进行了初中生阅读鉴赏的有效教学的设计。
  第一阶段的阅读鉴赏,主要是培养阅读兴趣,在阅读方法的学习要求上不作具体要求。教师在指导初期告诉学生建议阅读的范围,关注人文、自然、社会,推荐《读者》、《青年文摘》、《格言》等有益读本,摒弃相对他们的年龄特点而言较枯燥无味的长篇巨作,以短小精悍,富有感情的文字吸引他们,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要求学生口头进行鉴赏评析。
  第二阶段的阅读鉴赏,在发展阅读兴趣的同时,对阅读方法的学习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如,鉴赏时,不再简单要求说作品好看,有意思,对于词句的鉴赏,要学习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篇章的鉴赏,要求能尝试着抓住作品要素进行主要内容的概括,初步体会作品思想感情。这个阶段逐步开始要求学生能够动笔写出自己的鉴赏文段。
  第三阶段的阅读鉴赏,则要求在学习与运用阅读方法中享受阅读的快乐,并强调言语形式的学习。从言语形式入手,体验与思考言语内容,直到能够进行自己的有意的创造。体现在相配套的每周周记写作上。
  
  二、阅读鉴赏的有效操作
  
  按照设计的目标和计划,不仅仅局限于学生自我的阅读活动,还设计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每节鉴赏课,都是由课代表邀请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共同组织协调,安排小组代表依次上台发言,甚至偶尔还能来一下台上台下的互动交流。作为教师,我一般在后面认真的“倾听”。
  “有效倾听”,是需要作为一个参与者而不是简单的旁观者融入课堂的。需要调动教学情绪认真投入地去观察发现台上台下学生们的表现,用心记录,从而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用作随后有效指导的素材。实际上,作为教师,把握有效教学的操作,真正有难度、需要把握的,正是要做到“有效倾听”。它是架起学生阅读鉴赏和教师有效指导的桥梁。
  让学生去发言,是说出了学生们自己的心声,虽然是自主上鉴赏课,但学生们都还是比较注意我的反应的,例如,有一次台上同学鉴赏到了一首爱情诗歌,下面有同学窃窃私语,大家都看坐在后面的我什么反应。而这个时候我一言不发,面带微笑的看着发言的同学,他才继续谈了下去。结果鉴赏的内容只是象征手法的运用,对于爱情本身,谈的恰到好处。因为教师的相对宽松管理,大家对鉴赏作品的选择也就渐渐更为宽泛而有深度了。试想着那个时候如果我出言制止,“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他们根本没有机会说完,虽然这样的做法不一定都是有意的,但是学生就是这样看的”[《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美) 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35页],这就让学生感到沮丧而不再愿意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里去了。
  另外,在有效教学中,学生自主的合作学习是阅读鉴赏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没有学生课外时间里进行的真实而发自内心的对作品的阅读和鉴赏,课堂上的交流展示就成了应付了事的活动,没有任何意义了。为了能够有效的进行课堂的活动,所教班级班主任也积极配合工作,主动成立了班级图书馆,有效地保证了阅读材料的丰富,并根据七年级自习时间较多的情况开设了专门的自我阅读课。这也是我在此次教学活动中体会到的一点经验。不单是要求学生去读,还应该适当的去给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从旁帮助学生选择阅读对象。
  三、阅读鉴赏的有效指导
  
  
  从有效教学的过程来看,有效教学意味着教师应能够有效指导,这既包括“有效倾听”来准备教学资源,也包括有效地激励和期待来促进学生更主动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阅读鉴赏有效教学的良性循环。
  对于学生好的表现,应该进行激励,对于较一般的表现,更应该去寻找他的闪光点去做出富有鼓励的肯定。从而保持活动的热情。但是,更重要的是,不仅仅去表扬肯定,还需要给他们提出新的期待。教师的期待有可能导致学生不同的成功,“你得到的是你期望得到的”,这一自我实现预言来自于罗森塔尔和雅可布森的“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发展》,罗森塔尔、雅各布森著,唐逍杰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正是有了这样的期待,学生在下一次的活动中,才会时不时给教师以惊喜,也激励着教师去改善和尝试着下一次新的期待,从而达到了良性的循环,持续的发展,实现了有效的教学。
   记得有一次,一个学生鉴赏的是短文《爸爸给女儿的信》,这是爸爸给女儿的一份遗书,用捉迷藏的游戏来暗示爸爸的离开,要女儿好好的生活,善待家人。很自然这是一篇关于父爱亲情的文章,选取的角度新颖,感人肺腑,学生深情朗读时,下面就已经有人在抹眼泪了,我也听得泪水盈盈。之后的教师点评时,我热情表扬了这个学生能够用心寻找作品,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可没想到的是,紧接着下一周的鉴赏课,另外一个学生就朗诵出了《女儿给爸爸的回信》,表现了女儿对爸爸的深深思念和非常懂事地照顾着爷爷奶奶,又一次让人泪流不止。事后,这个学生说,因为上一次鉴赏,觉得那封信很感人,老师点评的也很让我们激动,所以回去一找,还真找到了10年后的这封回信了。如果没有同学的真情阅读鉴赏,没有老师的特别点评,或许大家早就遗忘了这份信,哪里还会用心去翻出这封回信,让这次鉴赏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呢?从这以后,我更注意去鼓励和肯定学生们的每一个细微的成功了。有的学生鉴赏了富有悬念的短篇小说;有的学生鉴赏了风景美丽的散文;有的学生鉴赏了构思巧妙的小品文。而我则不断启发他们能从新的角度去看待这篇作品。例如,有的学生谈到《戒烟》中母亲通过让孩子一次性吸个够来戒烟,点评时我就会问学生,这种方法可取吗?我们能不能有新的方法呢?第二次鉴赏保证学生会有新的内容来回应。这也使得阅读鉴赏活动能够有旺盛的生命力。
  经过了一年的阅读鉴赏活动,我所带的班级,学生阅读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思维地活跃度也得以提升,对课内外文章的理解能力也显著提高,特别体现在作文的写作上,不再简单地满足于传统题材的训练,他们的写作事例更为丰富,观察更为细腻,用词遣句更为多变,思想主题更为深刻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57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