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小平

  (广东省兴宁市龙北中学,广东 兴宁)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21世纪的人才知识渊博,而且需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学校对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既是生物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我们只有紧扣生物学科的特点,突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符合时代对生物教学的要求,才能把生物教学提高到素质教育的新层次。
  [关键词]:生物教学 学生 创新思维能力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21世纪的人才知识渊博,而且需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学校对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既是生物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我们只有紧扣生物学科的特点,突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符合时代对生物教学的要求,才能把生物教学提高到素质教育的新层次。现就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谈谈笔者的做法。
  
  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维积极性
  
  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诱发学生思维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求知欲,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利用生物标本、模型、实物、录像等一切条件,或利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某些生物学现象,为学生创造一种有所感的境界。例如,在讲“细胞分裂”时,笔者让学生先观察细胞分裂的模型,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再用多媒体演示细胞分裂的过程,使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唤起学生探求的欲望。又如,在讲“自然选择”时,我介绍了达尔文考察过的克格伦岛,使学生沉浸在昆虫与风暴搏斗的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再如,在讲八年级《动物的主要类群》时,通过播放一段动物类群的录像,向同学展现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在对动物多样性的欣赏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通过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生物学科,在教学中应把课本上的探究实验的一些实验环节进行合理、科学的改进创新,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方法获得较大提高,不仅通过实验掌握生物知识,也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1.精心设计探究实验中的《建议活动》,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例如,在《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实验活动中,教师在设计活动的第三个环节――《建议活动》中,可以使用如下的方案:实验结束后,可以布置一些可以激发兴趣的研究方向,如(1)你能通过实验,比较不同饮料中维生素C的含量,为同学们选择饮料提供一些建议吗?(2)食品在烹调过程中是否会破坏一些营养成分,结合你的研究,为妈妈合理烹调提供一些建议。(3)除了教材中检测的营养成分外,你还准备检测食物中的其他营养成分吗?学生通过完成这些开放性问题的活动环节,培养、树立开放性的思维方式,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2.重视探究实验活动中的《活动评价》,创设问题讨论,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主导成分,又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探究实验活动中要重视对活动的评价,可以设计小组实验成绩评价表,在表中可以设计――问题讨论。例如,在《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实验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讨论:(1)你们是如何确定实验材料的?(2)你们的假设和实验结果是否完全一致?如果出现分歧,你们认为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你们又打算如何去解决?(3)在实验中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发现了哪些新问题?(4)对于你们小组本学期的第一次合作,你们的感受如何?(5)你们打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三、巧设问题串,制造矛盾,设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巧妙设计问题串,训练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要巧妙设计好引导学生思考的核心问题(问题串),既达到突破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又能实现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细菌、真菌和病毒》中,导入细菌教学后可以设问:细菌的形态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细菌结构模式图之前,可以设问:不同形态的细菌结构是否一样?学生初识细菌的结构模式图之后,可进一步设问:细菌各部分结构的功能是什么?在认识细菌各部分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可以设问:细菌的营养方式如何?
  2.有意制造矛盾,设疑问难,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总是从问题产生开始的。根据这一特点,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有意识地制造矛盾,设疑问难,强化学生的思维,以利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完“顶端优势”后,笔者向学生提出:“果树修剪、棉花适时打顶为什么能提高产量?”学生议论后得出:果树修剪、棉花打顶是为了打破顶端优势,使侧枝生长良好。接着笔者乘势追问:“所有的植物都要打破顶端优势吗?梧桐树长到一定的高度不打顶,会更好地遮荫吗?松树、杉树长到一定高度打顶,会获得高大的木材吗?”这样有意制造冲突,引起学生注意,积极思考答案,比教师直接阐明打破顶端优势和利用顶端优势的效果好得多。
  要制造矛盾就必须要设计好问题。首先,要注意设计的问题必须合乎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否则,矛盾不但解决不了,还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其次,在课堂上要善于诱导学生质疑,尤其是启发他们从无疑中生疑,发展求异思维。例如,在讲“蒸腾作用”时,向学生提出:“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高大树木体内的水能从根部流到树冠?”在讲“蛋白质代谢”时,可向学生提出:“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在人体细胞内都能合成吗?”在讲“生态系统”的成分时,可引导学生观察“池塘生态系统图”,向学生提出:“生态系统中,如果缺少分解者,将会出现什么后果?”等等,这些问题看来很小,却能小中见大,使学生从无疑中生疑、知疑,达到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久而久之,必然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学生是一个需要我们去点燃的火炬,而创新思维能力就是那灵动的火。在生物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能使学生在学习动机上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发挥自身的创造能力,体验到学习本身所带来的快乐,进而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生物,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60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