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建构主义情境下的“因材施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先花 黎粤华

  摘要:本文对建构主义情境中师生角色的定位及作用进行了分析,论述了教师应该如何在教育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因材施教的观点,并且应用于实践教学中,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执教的四个班级中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建构主义 因材施教 实践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源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基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利用建构主义可以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形成一套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一、建构主义的理论发展和现实应用
  建构主义的发展历史源于皮亚杰,针对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具体分析同化与顺应两个过程,在皮亚杰上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中国社会的飞速进步和祖国建设需要大量全面发展又有突出特长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因材施教,发掘学生的资质潜力,为他们的发展与祖国的腾飞建立良好的平台。传统意义的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因材施教”这个概念是宋代朱熹根据自己的理解概括出来的,孔子一生的教学实践都贯穿着这个教学原则。这一理论发展为今天的个性教育和个性教学,是一种有创意的教育方法,在网络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建构主义中师生角色分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给学生设置复杂的真实问题,让他们不仅开发这些问题,而且必须认识到复杂问题的答案多样性,以此激励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多重观点,这显然符合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宗旨。
  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具体分析,好好“因材”,因势利导,恰当“施教”,因材施教才能成为教育工作者、家长手中开启学生、儿女成功的金钥匙。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建构主义教学比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承担更多的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教师应当注意使机会永远处于维果斯基提出的“学生最近发展区”,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辅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学生能够面对认知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情境,并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因此,学生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新的认识加工策略,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
  三、现实教育环境下心理上“因材施教”
  孩子的发展与成长环境密切相关的,在科技、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大规模的学校扩招、大批民办二本、三本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迅速发展,给没有机会走入一本二本院校的学生提供了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这些学生中不乏重点高中毕业的学生,因为高考失利,来到民办院校或高职高专。一般他们会自暴自弃,对未来失去信心,在学校中稍微受挫便报怨……和同学的沟通之后,他们会有同命相怜的感觉,很多人都是父母的选择,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摆脱高考的阴影,自信心不强,教师针对本专业介绍就业方向时,他们会很担心:老师我们是三本的,能达到这样的能力吗?能找到这样的工作吗?因为高考,他们变得不自信,心理脆弱,并且特别敏感。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学生是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新的教育形式下,针对此类学生的心理问题,如何因材施教,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问题。
  首先,找到思想的源头,从思想上疏导他们,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走出高考下的阴影,要克服、摒弃自卑心理:课上课下交流,经常用一些励志的小故事激励他们,从理论到实践,通过事实证明,他们和重点学校的学生有着同等的学习机会和教育设施,只要他们努力,认真去学,可以达到同样的水平。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通过行动证明了他们可以做和公办院校同学一样做的事情,他们才会有信心。
  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些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自制力不强,课堂上手机上网,思想开小差,课堂效率不高,严令禁止根本没用。究其原因,还是从思想本质入手。从学习的思想本质上,每个学生都知道上课该认真听课、学习,可是由于抵制不了诱惑,一次走失,接二连三,一发不可收拾,后果不堪设想。鉴于此问题,怎样因材施教――严格管理与人文关怀双管齐下,不抛弃不放弃:用道理说服他们好好听课同时又让他们觉得上课走时是不应该的,这是一个现实教育下的瓶颈问题。专业课老师一般课堂任务重,辅导员老师带学生人数多,都是此问题解决不好的重要原因。在此,我们齐喊口号一二三,辅导员、任课老师同时加油,积极引导学生,走出不成熟的心理误区。过了心理这一关,他们就能轻松地投入学习中。
  其次,要看到学生的可塑性,对学生采取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很多同学课堂上思维活跃,实验课上动手能力很强,同时也是心存抱负的,他们对未来充满憧憬,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期待。但是,基础差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怎么样用耐心和毅力帮他们把基础知识加以补充,同时还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兄弟姐妹,看到他们的潜力和可塑性,不抛弃不放弃。针对课堂上后几排同学听课效率不高的问题,采取课上走下讲台,课下及时沟通学习情况的方法,用自己的耐心和诚心去感化、帮助他们。
  然后,千万不要歧视学生。有的同学是因为个子高,视力好,坐前面挡住后面同学,所以教师课堂上不可一概而论,处在叛逆期的孩子,尤其是心理还没调整好的时候,很反感教师对他们的歧视,一旦从心理上反感这个老师了,他们会放弃这门课,所以,良师益友的形象很重要的。
  教师课堂上的严格管理,不等于绷着脸,而是要让学生感到约束力,我曾经试过在课堂秩序不好的时候,停下来,讲一个三分钟电话的故事,用你有没有一周想起来给父母打三分钟的电话这样一个问题引发思考,此后的课堂秩序一直很好,这就是一群渴望思想被正确引导的孩子,这种关于亲情的教育我称之为感化教育。感化教育是从学生的心出发,利用他们的亲情观去感化他们的思想、行为,启迪他们对人生、学业的思考,效果还是不错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心理上因材施教结合,课堂上和学生的互动,课下及时和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状态,真正从心理上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不抛弃不放弃,更不歧视,给他们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得很多同学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在课堂上表现积极,并积极参与疑难问题讨论,并勇于动手实践,真正发挥了学习的主人翁作用。
  参考文献:
  [1]耿潇潇.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
  [2]李仕武.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以人为本[J].职教论坛,2005,(17).
  [3]邵文鑫.“与时俱进”的高校学生管理方式探析[D].全国优秀硕士论文.吉林大学,2008,(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88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