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等学校的教与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彭庆蓉 侯士聪 张春荣 周文峰
摘要:大学课程进度快、知识容量大、学生课余时间多的特点,作为教师,因材施教,以讲授为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法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教书育人
关键词:高等学校心理素质教学特点 学习特点
当学生的乐趣和痛苦都来自于对未来的充满不确定性。未来的不确定性,给学生无限想象的空间,他可能成为任何一个领域的巨人;未来的不确定性,也使学生茫然,不知道现在的刻苦学习有没有必要。这两种矛盾时刻折磨着人,每个过来人都深有体会。
一、大学新生的心理
学生进入大学后,常常产生一种迷茫和失落感。导致大学生心理失衡的因素,首先,是新生心目中的理想大学与现实中的大学发生冲突,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环境。尤其是复杂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从而产生困惑,导致消极情绪。再次,新生进入人才济济的大学后,成为大学中普通的一员,这与其以前在高中作为佼佼者的优越感产生巨大冲突,新生极容易产生失落感。另一方面,当他们成为大学生的时候,中学阶段那种高强度的学习已一去不复返,苦不堪言的沉重升学压力已烟消云散,父母的种种监督与管教也告结束,渴望已久的解放终于来临,浑身无比的轻松感与自由感油然而生,是到松口气歇歇脚的时候了,甚至忘了到大学来是为了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迎接更艰巨的学习任务。大多数大学新生不去了解也不去想怎样学习,更不知道大学的学习主要靠自己。他们不知道大学学习的知识无论是广泛性、系统性还是操作性都是很强的;不知道大学的教学时数少,课程进度快,知识容量大,学生课余时间多的特点,还一味追求中学阶段那种“扶着走”的教学方法,已无法适应大学里的教学与学习。
二、大学学习的特点
大学开设的课程一般具有课本内容多,上课进度快、信息量大,辅导课和习题课少,自习时间相对较多的特点。大学和中小学是人才成长的不同阶段,因而学习也必然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充分认识大学学习的特点,才能掌握大学学习规律。克服学习上的消扳、被动、应付状态。由于刚入大学不久,对大学和高中的区别,尤其是教与学的区别可能没有深刻体会,会继续用高中的学习方法。因此,必须让学生明白大学学习的基本特点。
1.自主性
郭沫若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服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就是学习上的自主性。大学生的这种自主性主要表现在:在学习时间上,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在学习内容上,学生可以超越教师讲授的范围;在学习方法上,学生从过去以记忆为主的再现性向以理解为主的应用转变。当然,大学生学习仍然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还必须得到教师的指导。只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大学生才能更好地实现自主学习。
2.选择性
选择性主要表现在:学生对选修课程,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特长各种社会因素进行选择。选修某门课程或不先修某门课程;对必修课程,学生可以选择某门学科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用更多精力向纵探发展,不要平均使用精力。
3.专业性
它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活动,是紧紧围绕着国家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需要而制订和组织的。这种专业性,具体地体现了社会需要,反映了党和人民的希望与要求。这一切说明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紧密联系的。
4.多元性
大学里除课堂学习外,自修课占一定比例,还有各种学术报告、讲座、学会、研究会以及参加社会实践、科技咨询等。这些为大学生学习开辟了新的途径。
5.探索性
爱因斯坦强调指出: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具备会思考、探索问题的本领。这种探索性不仅表现在大学生完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以及参加学术报告会上,而且表现在所学的课程内容上。大学生学习,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已不再满足于书本知识,而是更主动地参加科学研究,向未知领域探索,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大学生学习活动的探索性将会显得日益突出。大学学习的这5个特点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专业性是大学学习的突出特点,这是由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决定的。自主性是大学学习的主要特点。这是大学生独立意向的反映。选择性、多元性特点,是自主性特点在学习内容和学习途径上的反映。探索性是自主性在思维方式的反映,也是大学生成才的基本途径。这些特点,将随着大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增高而逐步增长。从而为大学生成长为高级专门人才打下良好基础。每个刚跨入大学的学生,都要充分认识这些特点,尽快适应它,完成由中学向大学的转变。
二、大学的教学特点
应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导致大学的课堂上多为教师的声音,少有学生的声音,这导致大学课堂枯燥乏味,成为一个最保守的地方,充斥着厌学的学生,自我陶醉的教师。这里面有很多客观的因素,如学时有限、教学任务过重、班级人数过多、合班上课、学生性格内向(上课只愿意听,不愿发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等,正是这种从传统体制到学校教学计划,再到课堂、教师、学生,这样一种从上到下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形成了大学课堂保守性的主要原因。鉴于此,大学教学的特点如下:
1.因材施教
作为教师,专业上做到无懈可击相对容易,要在无形中进行品德世界观教育就难多了。长期的学生经历,使我们知道,各个学生的资质、爱好、兴趣差异很大。虽然因不同的原因,现在坐在同一个课堂上听同一个教师讲同一门课,他们未必都有浓厚的兴趣学习。虽然,每一个当教师的都希望讲课生动活泼吸引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因材施教,让知识在每个学生身上得到传承,但是,作为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那是一个不可实现的目标。喊口号唱高调固然不错,但是做不到同样没有意义。就是说,我们要传递给学生的除了现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学习的精神,一种探索未知的能力,一种对陌生领域的兴趣。当然不局限这门课程。也就是说,考核学生不应简单根据某门课程分数,虽然用分数最简单,但最不可能培养真正的人才。事实上,这一直是作为教育者关注的课题。遗憾的是,从早期北大的兼容并包的精神到现在各级教育中,还是逐渐简化成了分数。我想原因之一,除了跟教师素质要求跟不上有直接关系,还涉及到教育体制。
2.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大学的学科和专业繁多,文、史、哲、天,地,生、理、工、农,医……遍及人类文明。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大学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从而决定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不同学科和专业,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也有较大的差异。教有法但无定法对大学教学来说更为贴切,应根据学科的性质,教学手段和设备的条件等灵活采用或交替采用各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应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有机统一,教法与学法的“整合”将对教学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学生自学能力是能力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忽视学习方法的培养就不是好的教学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智力是能力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即注意、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要素的总和。现对高等学校的教学中开发学生智能的呼声颇高,但由于高校教师(除师范和少数理科专业外)大多是各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选留的,没有系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常识,所以开发学生智力只是凭经验办事。因此,大学教学方法应该重视心理学的分析。
在大学教学方法中应更多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性思维,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是教学的重要具体目标。
作为教师,教书相对容易,育人就难了。育人的能力,是教师整个教职生涯都需要提高的工作。这除了教师自身努力,也分不开学校、社会、主管机构不断的努力。努力的方向,就是拓宽成才渠道。除了专业领域,要鼓励学生拓宽视野,在各行各业都可能发挥才能。落实到教学上,不要都考高分,考试合格就是好学生。他们中间完全可能出现将来为学校争光的杰出校友。要对学生有意义的其他兴趣爱好加以鼓励扶持。如叶永烈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却以在中国极超前的科幻小说闻名于世。
学生都是成年人,有自己的是非观。作为教师,空洞无物、大而化之、不切实际的说教对他们也无意义。五四青年们不就是创造历史改变历史的例子吗?或许某些当前来说离经叛道,将来成为社会主流也未可知。尊老敬幼、扶危济困、尊师重教这些普世价值观永远都该以实际行动传递给学生们。
无论什么年代,即使现在工作生活条件已经大为改观,仍然还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不可否认,农学在青年学生们心中没有达到应有的地位,这跟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不在农业有关。我们多数人都是常人,无法抗拒历史的车轮,社会在转型,我们学校和教师也要转型。怎么转,往哪里转,每个人都必须选择。相信农大的每个教师学生都能在转型中有自己的位置。我们也许无法预测未来,但相信在我的学生中会有我们的骄傲,不只在农学领域。他们将感谢我们教给他们的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思考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为人处事的原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91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