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就业心理困扰研究――基于对本科生的比较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就业数据显示,研究生与本科生都能保持相对较高的就业率。但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使得两者的就业心理表现出困扰现象,但由于就业期望、能力素质以及年龄上的差异,研究生的就业心理呈现与本科生不同的困扰现象,分析和解决这些困扰现象将有助于引导研究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研究生本科生就业心理困扰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截至2010年7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2%,同比去年增长4.2个百分点;实现就业人数455.6万人,同比增长40余万人。虽然研究生总体就业形势良好,但是个别省份的研究生就业率已经出现不及本科生的情形:重庆市发布最新就业数据称:“今年全市高校毕业生总数有大约13.5万人,6.8万本科生中,有86.2%就业;5.7万的专科(高职)生中,就业率达到了87%。而1万的研究生就业率为72.6%,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不少媒体开始用“就业倒挂”来形容研究生就业,就业竞争优势的渐渐失去也使研究生出现各种心理困扰。
一、研究生就业心理困扰――与本科生的比较分析
现有研究表明,研究生、本科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但研究生因其培养方式、学习经历、思想观念有别于本科生,因而就业心理困扰表现亦有所差异。
1.焦虑心理
焦虑是指机体对环境中某些即将来临或者需要做出努力去适应新情况时,在主观上引起紧张、不愉快乃至恐惧的期待情绪。以因素分析为基础的焦虑理论,认为焦虑是一种事先对环境威胁的知觉及特定反映,环境因素的不同导致其焦虑心理也不同。研究生在读期间还靠家里提供生活费,属于“啃老族”,研究生对找工作更具紧迫感。从考研目的来看,功利性倾向明显。在功利性考研目的下,研究生不仅难以安心做学问,而且还要背负“啃老”的压力,容易产生就业焦虑。另一方面,研究生一般处于25~27岁之间,面临着婚恋的压力,而工作的不确定性一定程度导致婚恋的不稳定,存在部分研究生把婚恋与工作期望挂钩,而本科毕业生年龄一般在22~24岁,完全可以在工作稳定后再考虑婚恋。
2.自卑心理
自卑通常是指自我情绪体验的一种形式,是个体由于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他原因所产生的对自我认识的态度体验,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天子骄子”原先主要指称大学生,这不仅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可,而且多数本科生亦以“骄子”自居,然而随着本科生招生规模扩大,本科生的“骄子”光芒已渐渐暗淡,本科生也随之调整了就业期望。但是研究生却在内心一直套用这个称号,认为“现在的研究生好比原来的本科生”。另一面,单位用人已经趋于理性,并不一味追求学历和人才高消费。现实中,一般的工作岗位本科生足以应付,而涉及科研、学术等岗位,却需要博士文凭,因而研究生处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状态,较难得到社会的认可,产生对自身能力的怀疑,从而比本科生更容易陷入自卑。
3.嫉妒心理
就业是一个竞争的过程,存在着攀比。无论本科生和研究生都难以避免。随着攀比心理的恶化,容易产生嫉妒。嫉妒作为一种复杂的情绪状态反过来会影响就业,研究生比本科生更容易产生嫉妒。研究生在求职中不仅与同时毕业的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就业情况进行比较,而且还会与原本科已就业同学的就业岗位进行比较,对较差的工作则完全不予考虑。在经过努力后仍不能实现个人就业目标则会陷入嫉妒,嫉妒心理的产生反过来影响正常的就业过程。
二、研究生就业心理困扰成因分析――多个理论视角分析
1.基于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分析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通常是指“个体有效地控制自己生活诸方面的能力的知觉或信心”,它是一种主观的自我感受或体验。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就是个人肯定自己的一种“我能行”的信念。班杜拉认为焦虑是人类生存中的一种机能偏差,它和自我效能有心理社会机制方面的关系。只有在个人感知到自我无效能时,才使潜在的厌恶性刺激让人感到焦虑。具有较强自我效能的人,会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减弱或终止厌恶性事件对自己的威胁,增强的处事效能可以削弱焦虑的唤起。对研究生而言,与自我效能相联系都是客观的原因,比如,研究生期间的固定学限、年龄以及社会对研究生的评价等,研究生往往感到在客观原因面前的束手无策,很难形成强烈“我能行”的信念。
2.基于社会角色理论的分析
社会角色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芝加哥学派运用,最具影响的角色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G.Mead)的“符号互动理论”,他将角色与互动结合在一起,指出互动是角色间的互动,角色也是通过互动形成与表现自己的,是在人际符号互动中尝试与创造的结果。无论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都是在互动中形成自己的角色和定位。在大学扩招以前,“本科生”的自我定位是社会的精英,乃“天之骄子”。随着扩招,这些观念在本科生中已渐渐褪去,正如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有关负责人在回答《中国青年报》记者有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提问时指出:“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现在研究生仍以精英自居,然而随着研究生扩招,以及单位用人需求理性化,使得就业现实与研究生就业期望相差甚远,从而自我角色期待在社会期待中碰壁,从而更容易产生角色冲突。社会心理学家古德(G,W.J.)称角色冲突为“角色紧张”,有害个体的身心健康。研究生比本科生更容易产生角色冲突,产生就业心理问题。
3.基于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分析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率先提出:人们花费在教育、健康、职业训练、移民等方面的投入本身都是一种有意识的投资行为,这些投资最终形成人力资本,它与其他资本一样,都能给所有者带来相应的收益,但特点在于不能与其所有者相分离。读研也是人力资本投资,研究生希望在毕业后能够获得相对应的收益。在衡量收益时,研究生不仅要与类似专业的本科生比较,还有与以前已经本科同学比较,对于辞职考研的同学还要与原先工作进行比较,因此,研究生对于不能实现相当收益的工作单位往往不加考虑。为了实现收益,有些研究生还摈弃自己的兴趣以及研究方向。另一方面,研究生并没有实现完全公费,有些自费研究生还要承担高昂的学费,尤其对于一些家庭贫困研究生容易产生心理负担。最重要的,读研还是时间的投资,而本科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承担着相对较少收益风险。
三、研究生就业心理困扰调适对策――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研究生就业心理困扰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个人等多个层面的通力解决,而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现阶段,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机构不完善、定位不准确、人员不充足和实效性不强等缺点,急需改进。2010年5月,第二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讨会召开,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李军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近期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报告中指出:“研究生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科学知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而必须是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全员育人,全面发展。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内在需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适当区别于本科生,依据研究生的特点,赋予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内容。
1.加强奉献教育
奉献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集中体现。除了少数自筹经费的研究生外,研究生的培养经费全部由国家财政负担。因此,毕业研究生要兼顾国家的利益,在国家政策下支持西部和基层。高校现行的西部计划和村官计划都主要针对本科生,而缺乏对研究生的引导。今年是西部大开发10周年,西部开发取得可喜成就,同样仍需要高素质人才继续支持西部,研究生作为研究型人才,对西部建设而言是莫大的支持。西部和基层是沃土,可以历练人,亦可以获得发展机会。高校要做好沟通工作,让政府了解研究生,从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吸引人才政策,让研究生在奉献的同时能够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2.加强挫折教育
对毕业研究生来说,满腹经纶却遭受性别歧视,是挫折;才华横溢却牺牲于关系网下吗,是挫折;学贯中西却不如才疏学浅者“热销”,是挫折。挫折与个人的抱负水平直接相关,教育研究生正确面对挫折,克服挫折,是帮助实现其个人抱负的手段。我们要引导毕业研究生科学分析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全面观察社会。虽然就业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存在着不公平竞争,但依靠社会关系而取得好职位的人毕竟少数,而且随着时代进步,社会用人风气将改观,最后只有“政治素质高、综合能力强、业务功底厚、思想品德好”才能真正站稳脚跟。对女研究生来说,性别歧视现象有其社会和历史原因,不能指望一朝一夕改观,除了寄希望于社会各界转变观念外,更重要的是要保持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素质和能力,调整期望值,凭实力在竞争中获胜。
3.加强认知教育
认知是指了解自己和周围环境后,根据认知能力和所知觉到的环境去做出一定的行为。在就业前要引导研究生做好自我就业能力和学术能力评估以及个人发展展望,及时做好就业期望,既不好高骛远,亦不自我贬值,对于年龄以及工作经验等客观原因看淡看轻。在就业中,要指导研究生充分表现自己,沉着冷静,在就业竞争中获胜。在成功就业后,建立与学校、导师联系,帮助克服职业倦怠,尤其保持导师的长期联系,让研究生能在岗位上出类拔萃。
四、结语
在比较研究生与本科生的特点基础上,运用自我效能感理论、社会角色理论和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剖析了研究生就业心理困扰产生的原因,着重分析了影响研究生就业心理困扰的重要因素,并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角度指出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应该采取的策略,为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提供参考,但要真正达到研究生克服就业心理困扰,实现高质量就业,还有很多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杜学元,贺桂桢.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及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
[2]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95.
[3]周文霞,郭桂萍.自我效能感:概念、理论和应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1).
[4]邹英.论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的拮抗作用[J].理论导刊,2009,(9).
[5]车文博.心理学新词典[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0.
[6]李冰先.从就业难看大学生考研热的原因――基于职业地位获得目标的理性选择视角[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
[7]江莹、潘久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91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