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校园文化传播过程及其规律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杜兰晓 殷莺菁

   [摘要] 高校校园文化传播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本文从高校校园文化传播的传受者、传播媒介、受传者三个要素入手,阐述了文化选择、吸纳及自身行为构建的校园文化传播过程,揭示了校园文化传播双向互动规律、双动力调控规律及文化选择规律。
  [关键词] 校园文化 传播 过程 规律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价值观念和文化体系。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育人环境,对大学生具有陶冶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以及激励与调控功能。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校园文化传播规律,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传播过程中有利因素对大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以期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一、高校校园文化传播要素
  所谓高校校园文化传播,是指高校校园文化信息通过一定的符号和媒介在校园内外的传递、接受、交流、分享和沟通的过程。通过对校园文化传播的研究,有利于更加深刻地了解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成长的教育和影响,同时也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作用。校园文化传播包含三大要素:校园文化传受者、校园文化传播媒介、校园文化受传者。
  1.高校校园文化传受者
  高校校园文化传受者是指在高校校园文化传播过程中对校园文化信息的传播与导控者,是校园文化传播系统中具有校园文化活动能力的要素。从构成上来划分,校园文化传受者不仅包括对校园文化信息进行采集、编辑、筹划相关活动的教育工作者,还包括对校园文化进行直接传播的人员。由此可见,校园文化传播中的传受者不仅包括直接进行校园文化传播活动的教师和学生,还包括对于校园文化所要传播的信息进行把关的学校领导。
  校园文化在代表学校的整体形象、体现学校精神面貌的同时,还会影响学生和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校园文化传受者作为传播过程的起点和反馈信息的终点,在个人的发展中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拥有巨大能力的同时担当的责任也是相应的,这就要求文化传受者要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修养,能够客观地将正确的、完整的信息传递出去,在校园内营造一个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
  2.高校校园文化传播媒介
  高校校园文化传播媒介是指高校校园文化传播过程中传受者和受传者沟通的桥梁,是校园文化信息的物质载体,由三个要素构成,一是媒介实体,即以物质形态出现的媒介工具,属于硬件。比如,校园的教学设施、生活设施、校园景观环境、标志性建筑等;二是媒介符号,即以符号形式出现,是信息的载体,比如,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及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信息栏等;三是媒介信息,即以媒介内容或媒介节目的形式出现,属于软件,比如,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形态表现出来的校园行为文化。
  多种媒介各有利弊,相互补充,对校园文化进行全方位的传播。比如,校园广播和校园网为信息的第一时间传递提供了平台,能够使巨大的信息量在校园范围内进行及时的传递,提升了信息的时效性;校报和信息宣传栏可以为没有接受到第一信息的学生提供再次得到信息的机会,减轻信息膨胀时代的浮躁,使人能够更加深层次的对信息进行分析和评论,强化了信息的持久性;校内网络和互动活动提供了一个信息反馈的途径,改善了以往单向灌输的弊端,实现了文化传播真正的民主化,增强了信息的互动性。
  3.高校校园文化受传者
  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受传者的大学生群体,不仅是校园文化传播行为的接受者,是信息传播的目的地,还是校园文化传播反馈信息的发出者,并且会在日常的人际传播中充当传受者的角色。在高校校园文化传播过程中,大学生受传者对校园文化的接受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首先,无论是个体受传者还是群体受传者,由于所处的外在环境、文化背景和所具有的教育程度、文化素养的不同导致受传者接受信息的程度、理解信息的能力都存在着差异;其次,受传者所处的群体以及在群体之中所处的位置,也使得文化对受传者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这都显示了校园文化受传者不能被单一地理解为一个整体,而是具有差异性个体的集合。
  文化受传者和文化传受者作为文化传播过程的两个主体的同时,也并非一成不变。在日常的交流过程中,当我们在发表某一观点时,即扮演了文化传受者的角色,当我们在接受他人的观点时,即扮演了文化受传者的角色,由此可见,文化传受者和文化受传者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一个概念。当校园文化传播已完成由上而下的传播过程后,在进行横向传播及信息反馈时,教师和学生都时常扮演了文化的传受者和文化的受传者两个角色。
  二、高校校园文化传播过程
  高校校园文化传播过程的研究突破了校园文化建设中局限于对校园文化内容、形式的补充完善和对教育工作者素质的提高,缺乏对于大学生主体地位和大学生反馈信息的重视。研究高校校园文化传播过程,能够更好地从大学生的角度观察校园文化,通过大学生受传者的反馈信息,更好的发挥校园文化的凝聚、熏陶、约束功能,把握校园文化内在传播过程中的文化选择、文化吸纳及行为构建三大阶段,对大学生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和约束。
  1.文化选择阶段
  文化选择阶段是指大学生受传者在接触到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时,会根据自身的需求、认识、情感、经历等主观条件以及当时的心理状态,对校园文化进行有选择性的接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即个体在通过感官接受到一定刺激的同时,心理和行为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并非任何刺激都可使人的心理发生改变,有效的、适宜的、积极的外部刺激,可成为学生心理上的兴奋点和矛盾点,使学生作出积极的反应。在校园文化传播中,影响文化选择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校园文化传受者所具备的自我形象、个性结构及所处的群体、环境能够在大学生心中建立起正面的、积极的、庄重的形象并树立起威信;二是校园文化传播内容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引起学生深层反思、触动学生情感共鸣;三是校园文化传播媒介能够引起大学生的兴趣,深入大学生的生活,被大学生所广泛接受。由此可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优良的建筑设施、底蕴浑厚的文化建筑、积极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校园物质精神产品等,都会给学生心理一个良好的暗示,使其能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自觉完成学业,积极参与实践,提升个人素质,塑造完善自我。
  2.文化吸纳阶段
  文化吸纳阶段是指大学生受传者在选择性地接收某些校园文化信息后,通过个体知、情、意的内在转化以及主体心理的内在矛盾运动,自觉地消化、吸收校园文化精神,将其转化为自身认识的过程。这个阶段的进行是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环境下心理冲突的结果,即当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引导下作出的决定、采取的行动或接触的事物与他个体内在的信念、情感或价值观产生矛盾时,通过自身改变行为或改变态度来使其达到一个平衡,进而使自身的认知能力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其中影响该过程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大学生个体内在的认知、情感和意志;二是所在群体的价值观,大学生需要在其所在班级、社团等各种群体中寻求认同,这个群体不仅包括拥有共同目标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人,还包括了在该文化环境下形成的制度、规则、政策等。通过调节自身的行为和观点,使自身与群体目标达到一致,并在该群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三是外在环境的制约。高校的办学宗旨是培育出符合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校园文化的传播不仅需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且还要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理解和体验。学校通过校园文化传播活动有目的地促进大学生产生心理冲突,并在此过程中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大学生内在价值观、文化认同发生改变,促进积极态度的形成。

  3.行为构建阶段
  大学生行为构建阶段是指大学生经过对校园文化的选择、吸纳而形成的自我价值体系自觉地转化为自身行为的过程。在此阶段,存在着大学生内在的认识和外在行为的矛盾及其运动。正是这一矛盾和运动,推动着大学生的认识转化为个体行为。这一阶段构建的大学生行为主要包括:一是影响大学生对人对事的态度。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个体主动选择与自己价值观相近的文化环境和文化群体,由于个人的行为与群体文化相一致,亦会得到群体对于其个人价值的肯定,满足个体对于归属感、自我价值实现、社会化等的需求。对于事物的认识使大学生明确事物的对错及做事的意义,从而指导其情绪产生、行为意向等;二是制约大学生的行为。当形成积极主动、认真勤奋、努力探索的态度时,会对其行为产生推进作用,但是也会存在相反的情况,当形成消极被动、意志消沉、不求上进的态度时,就产生反作用力。校园文化传播旨在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价值观,端正大学生的态度,指导大学生的行为,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因此,适时地对大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有效地、及时地调节大学生行为态度向积极的方向发展,避免消极心理和行为的产生。
  和谐校园文化对于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是一个复杂、持久的过程。通过校园内优良的物质文化以及积极开展的各类校园互动文化活动对学生个体的心理行为进行影响,并使其在过程中获得意义和价值体现,长期形成自我的认识和理解,这一结果又反过来制约着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培养具有正确自我的价值观。
  三、高校校园文化传播规律
  从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过程来看,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
  1.双向互动规律
  双向互动规律,一方面,是指校园文化传受者的主导作用与受传者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另一方面,是校园文化传受者与受传者的主体相互转化规律。
  在广义的校园文化传播过程中,校园文化传受者是校园文化的传递者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肩负着校园文化传播的主导任务,受传者是接纳校园文化理念、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对校园文化传播提供反馈信息的主体,传受者和校园文化受传者时刻处于相互对立、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传受者成功实现传播活动的必要条件是受传者对于校园文化传播内容的接收、理解、认同。反之,校园文化传受者的传播行为既是无效的。同时,传受者进行文化传播也是受传者思想受到引导和激发的前提。并且不同的传播内容、形式以及方法,会使受传者接受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受传者在接受校园文化后反馈的信息,为传受者提供改进传播内容、方法的依据。
  在不同的校园文化传播过程中,个体通常会更替扮演传受者和受传者两种角色,没有绝对的传受者,也没有绝对的受传者。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的变化,校园文化需要不断地改进创新,与时俱进,因此,校园内的所有个体都需要从校园文化的受传者做起,当新的文化融入自身的思想行为体系后,便会成为一名文化的传受者。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校园文化的传受者和受传者总会处于循环转换之中。
  2.双动力调控规律
  双动力调控规律,首先,指的是校园文化传受者的自觉影响与校园文化环境因素的自发影响,共同对校园文化传播活动的协调控制;其次,是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对校园文化传播的综合传播。
  一方面,校园文化受传者所接受到的文化传播活动不仅来源于教师、学生干部等文化传受者,还来自校园整体风貌、物质环境、活动机制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不同的传播主体会对受传者产生不同的文化影响,使受传者受到多方面的文化信息传输,从而筛选、总结形成自身的文化体系。因此,提高教师及学生干部文化素养、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另一方面,校园文化传播活动不仅包括课堂上老师对于大学精神和文化理念的理论传输,还包括课外文艺、体育、学术等活动的实践传播,二者不分伯仲。课堂上的校园文化传播不单单通过传统的教师单方向传输,还运用课堂讨论、情景模拟等各种形式进行。因此,在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的前提下,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更新教学内容,使其更贴近学生学习生活,有利于学生对于校园文化接纳吸收,从而达到校园文化传播的显著效果。
  3.文化选择规律
  文化选择规律即校园文化传受者对文化进行选择性传播,受传者也会根据自身的文化素养对传受的文化进行选择性接受。
  校园文化传受者会依据自身文化程度、对受传者文化素养的判断、对文化效果的预期以及传播效果的反馈,从而有选择性地进行文化传播活动。传受者对所要传播的文化内容、传播媒介及传播形式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受传者对于文化的接受范围和接受内容;受传者亦会依据自身的文化程度以及传受者的传播状况对所传播的文化进行选择性接受,从而也会对传受者的传播形式和内容的调整提供反馈信息。由此可见,虽然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及传播形式会以直接的形式接触大学生,但是作为校园文化传受者的校领导、教师和学生才是决定这些因素的主导力量,这就要求校园文化传播者不仅要全面领会校园文化所要传播的主要内容,还要与大学生之间做好沟通,了解什么样的传播方式和内容表现形式是大学生所容易接受,能够产生共鸣的。由此,校园文化传受者要善于通过灵活的形式使大学生对文化环境和文化内容进行良好的选择。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传播依然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探寻存在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从而提出校园文化传播的新思路,以更强的传播能力和多样性的传播渠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深入,从而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杜兰晓.探析环境育人的内在机理[J].(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4,(5).
  [2]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3]苑子熙.应用传播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96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