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等教育管理人性基础的反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金 花

   [摘要] 管理归根到底是人的管理和对人的管理,因而对人的本性的认识就构成了管理理论的逻辑基础。当前,高等教育管理正面临着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面临着改革传统高校管理弊端的迫切需求,面临着高校功能扩展带来的种种不适,这需要人性假设理论的有效支持。笔者分析了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功利化、产业化、政治化等不良现象与问题,并多角度对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进行深刻剖析,提出对高等教育管理人性基础的认识。
  [关键词] 高等教育管理 现象透视 本质 反思
  
  客观地讲,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是新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最稳定、发展最快的时期。无论是从教育规模的扩大、教学改革的深化、教育体制的调整,还是从教育思想的自主化和教育方法的多样化等方面来看其变化,都具有历史性的发展特征。但是,也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与现象。
  一、高等教育管理现象透视
  (一)功利化逞强
  高等教育管理的功利化把人当作工具人,忽视人的本体价值,片面强调外在价值,追求即时的、显性的功效,忽视、轻视长期效益,具有“急功近利”倾向。其直接结果表现为教育过程的简单化、教育活动的跟风化、学校管理的门面化。
  1.教育过程的简单化倾向
  现实高教活动中较为普遍存在着简单化倾向,即将具有科学意义、人文意义、哲学意义、心理意义的教育工作,简单化成技术性工作来对待。这种简单化倾向表现在教育的理论层面上,是教育目的的单一化、片面化,教育功能引导的社会经济化。其中教育目的的单一化、片面化,是将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为社会发展服务演变成为忽视前者、重视后者的单项目的和目标,使教育成为偏离主体的形式主义教育,即文凭、学历教育。与此相应,在教育的功能发挥上,过分膨胀经济性功能,将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理解为教育适应,甚至顺应经济发展,从而失却了教育引导社会、创造文化的发展性功能,使高教在某种程度上堕落为经济的工具。使教育过程缺乏教育本质上应该具备的科学意义、人文意义、化育和熏陶意义,成为只重视单纯技术能力培养的过程。
  2.教育活动的跟风化倾向
  高教活动作为塑造道德的人、文明的人、理性的人的“善善教化”过程,是以高尚、圣洁、高雅为前提的,然而,在我们的教育现实活动中,却存在着种种与教育教人向真、向善、向美不相符合的不良风气,即教育活动中的跟风化倾向。
  其主要表现有:首先,是时髦风。目前的学校升格和建学院风。应该说,正常的升格和建学院本无可厚非,问题是现在几乎又成了一股风,许多学校都象赶时髦似的努力改校名、建学院,许多学校的升格、建学院都是在追风潮,是在原有基础和条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的追求虚名、追求名义上的高、大、全行为。这种“时髦”之风,都显现了一种思想层面上的浅薄和庸俗。再如,关系风。有些学校或系部领导为了达到某种个人目的,与家长或有权力背景的学生拉不正常的关系,为其学生评优、评奖提供便利,甚至完全包办,都失却了教育本质中内含的神圣和纯洁,使教育变得混浊和混沌,散发出浓厚的庸俗之气。再比如,媚权、媚势、媚俗风。有些学校屈服于某些领导人的权势,违规地招收没有参加资格考试的博士生、硕士生,有的在研究生招生中搞权、钱交易,产生了权利关系研究生、金钱关系研究生。
  3.学校管理的门面化
  一些学校的管理者无视“作为有组织的无序状况和松散结合的高等教育系统”以及作为一个严谨的专业学术组织的高等教育管理的管理目标、管理对象以及管理过程的特殊性,简单地将学校教育管理视同为一般的企业管理,执行企业管理中的标准化、定量化、程式化、模式化管理,形成了学校管理的门面化倾向。这种管理重视理性、效率、数字与工具技术,强调“统一性”和“计划性”,而对“作为有组织的无序状况和松散结合的高等教育系统”的高等教育管理的管理目标、管理对象以及管理过程等缺乏系统的深思和反省。实际上,由于高校不同于企业,教师不同于工人,学生不同于产品,教育不同于企业生产,学生学习成绩的差距并不一定代表学生真正发展的差距,而标准化也无法涵盖学生发展的丰富内涵。这种只重视形式的教育管理定位,实质上忽视了教育管理的实质和特性。门面化的教育管理对教师和学生管得过死,使学校师生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和学校管理的热情和创造力不能得到有效激发。应该说,高等教育管理追求功利本无可厚非。高等教育管理追求功利的直接目的和功用,在于促使本身得到繁荣和发展。但是,当高等教育管理过分注重其外在价值、忽视内在价值,重视即时的、显性的功效,忽视或轻视长期效益,就容易出现过分追求权利和经济利益等急功近利的办学行为和过分追求短期效应的现象。
  (二)产业化迷失
  高等教育管理的产业化基于经济人的观点,把高等教育等同于一般的产业,按市场经济运行的机制和规则经营高等教育,通过市场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其现实的出发点实际上就是眼热于教育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其演绎逻辑也仅仅是用经济学的某些观点或原理对教育问题的套用,其结果导致对高等教育本质的迷失。把高等教育管理对象看作经济人,把高等教育等同于一般的产业,错误的人性假设定位把教育引向了歧途,造成了不良后果。现象一:名人效应,追逐虚名。一些大学以一些明星做客座教授。为了追求知名度,为了追求注意力,把博士帽硕士帽教授帽当作商品去换取大学的名气,达到一种广告效应,像企业一样追星逐利,无所不为。现象二:市场导向,盲目办学。在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的改革氛围中,有一个“瞄准市场需要”的口号,特别是在学生由公费上学改为自费上学,毕业生由统一分配改为双向选择的刺激下,用“市场调节”办法来处理办学方向的主张不乏其数,于是,有根据家用电器日趋普遍的“市场”情况,而提出设置“家用电器维修专业”的设想,有根据家庭教育日受重视的“市场”情况,而提出设置“家庭教师专业”的设想,有根据时装畅销的“市场”情况,而提出设置“服装的设计及裁剪专业”的设想,等等。不可否认,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事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能漠视市场经济规律,其特殊的投入产出比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无法回避的问题,而且教育运行实践中也有不少经济行为,教育的发展也需要经济的支持,但这不等于教育就是产业,教育与经济的这种互动交叉现象,恰恰说明了教育与经济合而不同、独而不分。
  (三)政治化鉴戒
  高等教育管理的政治化把人看作“政治人”,将高校看成政治机构,将教育的政治功能片面或人为夸大,使教育完全从属于政治形势之所需的倾向。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我们的教育管理曾经就遭受了“政治化”的光顾和洗礼。在大学整个组织系统的协调、运转的过程中,行政权力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具体表现是:首先,各种权力高度集中于学校一级或行政职能部门,而院(系)一级只有相对的或名义上的权力,决策的方式是高度集中决策。第二,协调、解决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是行政指令的方法,管理的运行规则是执行与服从。在大学中行政权力高于一切,知识、学术和知识分子不受重视。曾经有过的历史虽然疼痛但毕竟过去,历史虽然过去但确实疼过,有智慧的人则能够从疼痛中吸取教训,鉴戒过去,以示未来,不让同样的痛苦发生第二次。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反思
  如同福斯特所指出的:“当代教育管理理论的一个严重失误,就是它不愿关涉真正的教育问题。绝大部分管理理论都是借自于商业管理和公司理论。”通过前面对高等教育管理功利化、政治化、产业化问题的探讨,我们不难发现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它们仅仅立足于管理的普遍性和理论“普适性”,而对高等教育管理具体特性的关注不够,从而做出了错误的人性判断与管理决策。因此,我们要探讨高等教育管理问题首先必需准确把握高等教育管理的目的与本质。

  (一)高等教育管理目标是求真
  1.高等教育组织的本质――学术性组织
  它是以学术为中心的“独特的专业组织”。储存和传播科学知识和方法是高等教育组织的特征。一切成就了的知识由高等教育组织固定在教科书中,所有的专门知识是大学中占支配地位的知识,所有的大学的组织都围绕在专门知识的周围。学术工作就是发现、保存、提炼、传授和应用知识的工作。从整体上来说,高等教育组织不同于企业组织、政府部门和许多非赢利性机构,社会赋予高等教育组织的责任是传递文化、创新学问、培养人才。文化、学问、人才都是与学术紧密相联的概念,“学术”是高等教育组织中的关键词。
  2.学术是以求真为目标
  求真就是追求真理,是对客观世界的本质的叩问和证实。求真之“真”有两重含义,一是认识之真,认识之真的任务就是要澄清事实,纠正谬误。人类的认识活动都是以理性为深刻,以怀疑为起点,以批判为武器,以求真为目标的。它是在宽容的氛围中自由地探索,在公平的制度里独立地思考,从而养成求真的意识、质疑的态度、宽容的心态与独立的人格。二是态度之真和精神之真,即一种对科学执着的信念,这种信念能够贯穿于学术行为的始终。因此,求真既是科学把握世界的惟一方式,又是科学活动应有的精神和态度。人们在真理面前和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必须完全忘掉自己,无论真理是什么样子,都要准备热爱它。这是发现真理的必由之路。这是科学工作者的必备良心。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在于促进人性的发展
  任何一种具体的管理活动,都具有依附某一主体活动的性质,高等教育管理也不例外,它是为高等教育服务的。因此,我们要把握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必须先弄清教育的本质。
  1.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自从由直接生产过程中独立出来那时起,教育就高举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旗,以传承人类文明为己任,肩负起了促进人类全面发展、驱动社会全面进步这一崇高而神圣的历史使命。我们完全可以断言,促进人类全面发展、驱动社会全面进步是而且永远是教育的历史使命。教育固有的神圣而永恒的历史使命,为我们准确进行教育定位打下了可靠的基础。既然教育的历史使命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驱动社会全面进步,那么,教育就应当是也必须是一项永恒而崇高的育人事业。
  2.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是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
  高等教育管理必须以服务于人性塑造为目的。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教育就是一种以一代新人的人性养成为目的的活动,教育应当以人性的塑造为天职,人性应该成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根本标尺。由于任何一种具体的管理活动,都具有依附某一主体活动的性质,这就使高等教育管理不能在人性养成的教育目的以外,再形成自己独立的目的。高等教育管理的目标,就在于有效地达成教育的人性养成这一目的,“正确认识人性,按照人性的要求实施高等教育管理的最终意义在于培养人、教育人、改造人”,也即实现人性养成这一教育目的。因此,高等教育管理的本性在于发挥人的潜能,发现人的价值,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
  (三)高等教育管理的人性基础
  各种管理形态的区别,均源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高等教育管理不同于以经济赢利为目的的商业管理,又不同于以效率和民主为宗旨的行政管理,显然是基于对自己辖域内的人性的不同理解所致。换言之,不同的人性假设对应不同的管理形态。即什么样的人性基础适合高等教育管理呢?人性基础必需以符合高等教育管理的目的与本质为前提。
  经济人、政治人、工具人不符合高等教育管理求真的目标,也不符合教育育人的本质,更不符合高等教育管理引导完备人性建构与发展的本质。由此,我们提出知识人的假设,知识人是与经济人、政治人、工具人相并列的概念,我们将其内涵界定为以传播、应用和创新知识为己任,以发展学术,追求真理为目的;有极大发展潜能与可塑性,追求自身的不断完善,以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的一类群体。知识人体现了高等教育管理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的这一本质。因此,我们大胆假设,知识人是高等教育管理的合适的人性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国新.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校教师管理――以人性假设为基点谈高校教师管理的激励机制[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19(4):48-49.
  [2]朱明.高校管理激励创新的基点――“学习人假设”[J].生产力研究,2004,(7):77-78.115.
  [3]谭德凡.建构以人为本的高校管理体系[J].商业经济,2005,(12):112-114.
  [4]高淑敏.论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管理[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6):84-8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97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