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色彩构成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 哲

   [摘要] 通过一般性色彩构成教学实践的优劣分析,进行改进,对色彩构成教学模式,从色彩基础、配色能力培养、和主观心理教学内容与方式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教学效果得到改善。
  [关键词] 色彩构成 教学实践 改进
  
  色彩构成,是研究色彩的产生及人对色彩的感知和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一门重要的研究色彩组合规律、创建方式的基础学科之一,是一个科学化、系统化的色彩训练方式。目前,我们对色彩构成教学方法还是相对比较传统,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一是相对比较注重对色彩理论的试验分析,偏重已有理论成果的再现,不注重对色彩设计意识的培养;二是缺乏主题性设计的引入,缺乏色彩研究的创新思路;三是在表达色彩介质上有使用传统颜料的惯性,不明确颜料介质只是表达色彩的工具,色彩构成教学的目的不是对颜料的掌握,而是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认识、审美、整合和表现的创新能力。
  一、一般性色彩构成教学实践的优劣
  色彩构成教学,是通过对色彩物理、生理、心理、视觉、联想、象征等方面的研究,来培养学生对色彩表现力的把握和创造性思维。在传统的色彩写生训练中,学生对色彩的认知是相对模糊、感性的,通过色彩构成的教与学,使其逐步走向相对清晰、理性的认知,从而达到对色彩语言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控,为以后的专业设计学习作好铺垫。
  一般性色彩构成教学,大多采用传统模式,通常是教师、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授课。学生在你讲我听的方式中接受教学内容,再通过手绘练习,以作业形式呈现出来,终极由教师进行品评。这种方式的优点,使学生锻炼了手绘表现技能,掌握了基础绘图工具;但是,作业过程中,学生将大量精力放在色彩的摹仿及颜料调配上,不注重色彩设计意识培养,缺乏创造性,同时还困惑在颜料调配不均等表现力差等现象中。整个教学模式追求理论的完整性,注重对色彩理论的试验分析,偏重已有理论成果的再现,不注重对色彩运用的感性分析;不明确色彩构成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对色彩的熟悉、审美、整合和表现的创新能力。学生深感课程枯燥、乏味。当课程结束后,如云里雾里,形成摹仿轻易创作难的现象,为日后的专业设计设下了障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讲授色彩原理时,教师往往以字代色,致使两种或多种色彩的对比及调和效果,学生只能通过联想加以比较,直观性较差。尤其对一些色彩感觉较弱、对色彩知识了解也较少的学生,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学生在后期的实际应用中,很难把构成中的色彩知识自觉地应用于创作中。出现了摹仿不成题目,创作却难上加难的情况。有的学生甚至要求再重新讲解相关的色彩知识。这些都说明,前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
  基于以上原因,色彩构成应明确教学目的,抓住课程自身特点,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注重教学实践的改进,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设计能力方面下工夫。
  二、色彩构成教学实践的改进与探索
  色彩构成教学目的是培养对色彩的熟悉、审美、整合和表现的创新能力。
  1.利用多媒体加强基础教学
  在以往教学中,教师限于口头表述,学生只能靠想象体验色彩。教学中,我们可借助于计算机这一媒体更加直观地讲解色彩构成的基础知识,充实课堂的学习内容,调动课堂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轻松地把握色彩规律。这是以往传统教学中教师用文字表达,学生靠联想往感受所达不到的境界。以《色彩知觉的视觉残像》这一节为例。假如用我讲你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完全不明就里。而教师把色彩视觉残像的现象借计算机这一媒体制作课件,把现象直观地表现出来,使学生有了一点头绪。然后,他们会带着迷惑,再通过对色组的长时间注视实验,实验结果有了,那么,色彩视觉残像现象就一切尽在不言中。学生不但轻而易举地透彻理解了色彩知识,而且在一瞬间也发现了色彩构成的学习原来可以在乐中获取,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科学习爱好。
  颜料不是唯一表达色彩的介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知道还能采取以电脑取代颜料作为完成色彩构成训练的介质有可行之处。
  电脑作为现代高科技处理信息的工具,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摄取、存储和处理视觉形象的功能,为色彩构成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设计表现形式和巨大的艺术潜能空间。
  2.注重图样收集,提高色彩配色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加重配色能力的培养。通过典型实例,运用色彩学的理论分析,讲解色彩配色原理,体会优秀作品配色的奥妙,进步色彩在各类设计中的巧妙搭配,如服装设计色彩配色、包装配色、影视广告配色。另外,通过配色练习,使学生把握配色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因此,注重图样的收集和整理、再处理是设计的催化剂,我们应充分利用其对色彩构成教学完善发展的“刷新”作用,多收集优秀色彩作品,借鉴与创新为我所用。
  3.拓展课题范围,改进主观心理色彩教学
  主观心理色彩研究,是色彩构成教学的重要内容。以往的教学实践,主要以手绘形式表现“色彩联想”作业。在教学改进中,对作业形式不加限制的同时,又增加了一个用色彩表现“自我”的作业,要求学生通过主观色彩构成的画面来分析认识自己,表现属于自己的色彩。
  “色彩联想”作业,一般要求学生按命题完成,强调表现色彩的主观心理感受,如“春夏秋冬”“男女老幼”等。然而,此类题目已沿用多年,学生可模仿和照搬的作品很多,不利于开发创造性。因此,在教学实践改进中,教师先自行设计了30套题目供学生选择,要求每个同学的选题不能重复。这些题目涵盖范围广泛、难易程度相当,比较有特点的如:强调速度表现的“火箭、飞机、汽车、马车”等。对“采集重构”作业的改进,体现在拓展采集内容、扩充选题范围,进一步引申到由自然景观、音乐韵律、诗词歌赋、数理逻辑、绘画名作的意境带来的主观色彩启示。
  三、改进后的教学效果反馈
  从改进后的教学效果来看,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有所改变,学生作业质量得到提高,综合素质和色彩设计应用能力得以增强。由于改进后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手段,使抽象的色彩教学更加具体,效果明显。
  色彩构成不应只是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同时也要在教学方式上为今后更加复杂的实用设计做好准备,对教学方式的改进是必然和必要的,只有融综合设计素质训练于色彩构成教学中,才能使其和整个艺术设计课程设置结合得更紧密,更好地发挥纽带作用。
  
  参考文献:
  [1][德]约翰内斯•伊顿著.杜定宇译.色彩艺术.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6.
  [2][英]弗兰克•惠特福德著.林鹤译.包豪斯.三联书店, 20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10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