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与个性化作文整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型课程,它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教育实现自身变革的必然选择,是现代社会对学生具体要求的必需。因此。我校“诚、行、毅”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个性化作文》相互融合,积累了些许的做法与经验。
一、综合实践活动,激发个性写作能力
1.培养学生搜集材科、处理材料的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的学生能“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也就是要求学生能学会搜集材料和处理材料,而材料才是作文的血肉,有丰富的材料才能把作文写好,可见这一能力对于写作多么重要。而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就能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
如“家乡名人的研究”的活动,是人教版第五册语文中设计的一个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之前,我利用一节早读课给学生介绍了研究人物的方法:调查法、观察法、文献法。课后科代表把学生分成了若干小组,运用所学方法去访问熟悉情况的人。查阅资料,搜集有用证物,拍摄历史遗物。他们搜集了许多的材料,远远超乎我的想象。我相信他们在这次活动中学到的一些方法也可以运用在其他方面的研究。在搜集了大量材料的基础上,面临的是如何处理这些材料的问题。在作文指导课上,我给学生讲了作文时选择材料的三个原则:真实性、一致性、代表性,并且告诉他们围绕自己作文的中心先占有,后挑选,一定要舍得放弃,不能什么材料都想写进文章。
2.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写作的动机
教育家陶行知主张:“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让孩子去接触社会。把语文教学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大课堂,从而在社会交际中,积累信息,发展思想。实践证明,举行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参观、访问,搞社会调查,接触实际、接触社会。能开拓知识领域,开阔眼界,丰富生活,激发与发展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写作的动机。以“永强风俗的研究”活动为例,与龙湾区博物馆联合举办了“走进龙湾。亲近家乡”为主题的民俗展览,学生亲自去体验了家乡的风俗,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了解了很多他们原来不知道的事情,有了很多感触,也搜集了大量的材料。活动完了之后,他们觉得有很多话要通过笔写出来。这就成了他们写作的动机,亦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受益匪浅。
3.拓宽写作资源,促进学生个性化写作
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个性化写作训练的机会。每次活动结束后,围绕活动进行个性化写作。即自选角度,自主命题,自选表达方式,发挥自己的特长进行写作。在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了,有感而发,就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了。如“汤和文化的研究”活动,我就要求学生围绕这次活动,自选角度,自主命题,自选表达方式,发挥自己的特长写一篇作文。结合中国近代史日本侵略中国的事实,追溯明朝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的劣迹,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作文交上来后,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有写活动过程的,有写自己感受的,也有写对人物评价的,等等。从中也让学生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搜集材料、处理材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写作的动机,特别是能拓宽写作资源,促进学生个性化写作。
二、促进研究性学习,拓宽学生知识领域
1.构建学校研究性学习主题系列
通过研究。更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和发展。并能从一个侧面为“构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教学体系”作出有益的探索。为此,结合初中学校的具体实际,挖掘学生两个空间:一是学校学习实践空间;二是家庭社会见闻空间,广泛地去收集与积淀丰富的内容。把个性化作文校本课程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序列内容有效整合,围绕综合性实践活动与个性化作文有效整合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2.展现学校研究性学习主题内涵
研究性学习,我校始终围绕学校办学理念而展开,学校以“诚、行,毅”做为学校的办学思想,主要是继承发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涵。我们要从中汲取符合当代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道德文化素养。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精髓。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爱国情感,必须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做人做起,学会学习,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有用人才。“诚、行、毅”,是培养创新人格的基础,是一个人在人生发展过程中的奠基石。
(1)七年级以“诚”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构思。“诚”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教育学生做人以诚,诚实守信。有利于养成学生诚信的道德。
《大学》经文说:“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由于“诚其意”的活动必在“知至”之后,所以,要弄清“诚其意”的含义,必须先弄清“致知”和“知至”的含义。王阳明曾说:“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知也。此知行之所以为一也。”
七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框架:一是培养学生诚信守责、塑造自我方面研究探索,从诚实做人,诚心处事,诚挚惜物中领悟;二是培养学生与法同行、完善自我方面研究探索,从生活实践,理论法规,为人处事中体会;三是培养学生走向社会、提升自我方面研究探索,从观察社会,收集提炼,反思归纳中提升;四是培养学生守护家园、修炼自我方面研究探索,从人与自然,呵护生灵,培养爱心中修炼。
(2)八年级以“行”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构思。“行”是培养学生在诚信道德的熏陶之下,在生活、学习、工作、做人方面努力去躬行践行,从而不断积累人生丰富的知识与经验。“行”是王阳明的思想中典型的“知行合一”的要素。他首先强调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即他说的“致良知”,但如何使人的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呢?王阳明主张“求理于吾心”,即“知行合一”。对于“行”,他解释道:“凡谓之行者,只是著实去做这件事。若著实做学问思辩工夫,则学问思辩亦便是行矣。学是学做这件事,问是问做这件事,思辩是思辩做这件事,则行亦便是学问辩矣。”所以,王阳明的“行”范围很广。包括了学、问、思、辩,这在《中庸》里是“知”的四个侧面,如子夏日:“博学而笃
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在王阳明这里合一。
八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框架:一是在培养学生人文追忆、美化生活方面研究探索,围绕人文熏陶、健康追求、继承传统;二是在培养学生求真科学,立志创新方面研究探索,围绕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美化生活:三是在培养学生关注民生、学会观察方面研究探索,围绕观察社会、感恩社会、思考民生;四是在培养学生爱惜自我、健康身心方面研究探索,围绕人与社会,呵护生灵,促进健康。
(3)九年级以“毅”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构思。“毅”是做事的基本要求,教育学生克服困难,毅力而行,对培养学生勤奋精神,立志科学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吻合“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对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探究能力,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亦具有指导意义。
读书人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弘毅曰:“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仁者,人心之全德,而必欲以身体而力行之,可谓重矣。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谓远矣。程子曰:“弘而不毅,则元规矩而难立;毅而不弘,则隘陋而无以居之。”
九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框架:一是在培养学生勤奋励志,实现自我方面研究探索,激励学生勤奋做人。刻苦好学,学有榜样:二是在培养学生科学求知。完美自我方面研究探索,激励学生奋发有为,追求真知,关注发展;三是在培养学生人文求美、熏陶自我方面研究探索,激励学生关注名人,拓展视野,实现自我。
因此。学校的研究性学习,主要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目标进行,我们的目标主要是“人文见长,弘毅校园”。从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从而在研究性学习中,以个性化作文为指导。写出弘毅的文章。做一位弘毅的学生。两年多实践,我校已经汇集了《海滨中学弘毅家园集》之一、二,共分三大主题八项系列。
三、综合实践与个性化作文整合的体会与思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几乎成为学校教学的共同特点。学生自主进行综合学习活动,凸现了学习者的主体性,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张扬学生的个性,体现课内到课外,再从课外到课内,丰厚课堂教学的内涵与外延,树立知识的综合应用的教学理念。综合实践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构建知识的三维空间体系。
1.综合实践与个性化作文整合,体现整合的必要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这些可以说是本质上的返朴归真。《新课程标准》将学生的生活实践视为作文的源泉,因此,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是语文教师永恒的追求。但是,现在的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学教育中的难题,长期以来困扰着中学语文教师。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正是更好地实践新课程的要求,它本身就来源于生活,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课程。每个学校所处的周边环境都有一定的系列特色,当地的自然,社会、人文资源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家乡独特的人文景观、民间传说、历史人物、民风民俗、宗教信仰、名胜古迹、方言土语等,也都有其精华的值得褒扬、传颂的一面,或值得辨析、甄别的一面,都留下了人类繁衍生息、社会变革发展的烙印。无论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还是名优特产,都有着可圈可点之处,我们若把它们有机地引入,利用当地资源,帮助学生寻找作文的活水之源,为学生提供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则能达到一举多得的目的。既弘扬了传统民族文化,又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既为家乡的建设成就感到自豪,也能为当地的落后问题出谋划策;既学到文化。又陶冶了情操,真正让综合实践活动与生活实践挂钩。使课程走进生活,亦让生活走进课程。
2.综合实践与个性化作文整合,提高整合的有效性
综合实践活动,学校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负责分工,学生自愿组合。要求老师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书刊、采访、调查等途径,收集有关家乡的的资料,吻合了当今信息时代的要求。再接收集、整理、讲解等不同任务进行适当的分工,这样,学生在成果展示阶段中才能得到充分展示,并逐渐延伸,致使热爱家乡的感情油然而生,从而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树立理想,积累知识,提高才能,多为家乡出力。在这些方面,我校已初见成效,汇聚了学生的优秀作品。从教育上讲,学生更了解家乡的美丽、富饶,了解家乡人民的勤劳、智慧,已达到更热爱自己家乡的目的。学生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宏观构想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与创新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作为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再是盘中的“鱼”,而是盘外的“渔”。
实践调查活动,让学生进行习作训练,从内容人手,先让学生构思,将自己在活动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最大的收获、失败的教训以及成功的喜悦、感想写出来。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它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发言热烈,积极地参与讨论,人人都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和教师精彩而巧妙的引导下,都迫不及待有话要说。有内容可写,在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课堂上,学生在愉快中,把自己亲身经历的过程、感受写人文中。文中流淌着浓浓的情感。
3.综合实践与个性作文整合,体现整合的内蕴性
综合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使学生获得了对生活的真切感受。从而将学生的情感、个性和思考交织融合起来,让孩子们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与源泉。让学生真正理解了什么是“言为心声”,让学生把作文视为自己内心的需要、表达的需要!让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懂得了具有生活色彩的文章才是一种审美意义上的作文,一种对自己发展有益的作文。一旦将写作教学与综合实践整合起来,学生的习作必将异彩纷呈,情真意切!从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感悟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应该向不同的学科整合和延伸,这既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又利于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
综上所述。对一个初中生而言,生活就象一盘散沙。需要我们合理的捡拾。要想从散漫的生活中获得合适的生活写作素材,需要把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教学整合。把学科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统一起来,互为补充,互为促进,互为融合,真正领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内涵。我们要把作文写好,就要关注生活、社会、人生,关注成长,写出真知可见,写出独特感悟,写出时代特色。让我们在集体的合作中相互激发,实现合作作文,把作文提高到一个更高更新的水平,这是我们的追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20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