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影响作文兴趣的心理因素及运行机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作文兴趣的心理学基础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观认为人的学习动力是自我潜能的充分发挥。罗杰斯认为,人类有机体有一种自我――主动学习的天然倾向。当“各级水平的学生在遇到对自己有意义的、恰当的问题时,必然会进行自我――主动的学习”。而且,“唯一能对行为产生深远影响的学习,是自己发现并把它化为已有的知识”。从中可以看出,这种与生俱来的对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寻求知识、真理、智慧和探究秘密的欲望,是学习的一种自然推动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观和学习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主宰自己的学习,学习是学生个人的独特体验。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必须相信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二、解析影响作文兴趣的心理因素
  
  1.作文兴趣源于学生的心理需要。
  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愉快的情绪体验相联系的。放到作文教学中,作文兴趣就是学生渴望获取作文知识、提高作文水平和略带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其核心是学生的需要。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对人的需要进行了五个层次的划分。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只有当学生有某方面的需要时,他才会产生这方面的动机。反之,当学生有某方面的动机时,他会努力去寻求这方面的需要并达到满足此需要。作文兴趣教学就是教师要善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作文需求。
  
  2.作文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必须有目标,目标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并且提供原动力。学生根据学习动机的来源把学习动机分为两类。一类是内部动机,即学生的学习动力来自自身,如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等。另一类是外部动机,指学生的学习动机由外部因素引起的。如学生为获得奖励、为避免家长处罚带来的不愉快而必须学习,等等。相比较来说,有内部动机的学生更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好奇心强,喜欢挑战,解决问题具有独立性,能在学习中获得很大的充实感和满足感,其动力更持久。而有外部动机的学生一旦达到自己的目的,学习动机便会下降。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以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为主,激发学生的外部动机为辅。最终能达到外部诱因转化为学生内驱力。学生对作文的认识,由外部的诱因变成内部的需要,成为行为的动力,进而推动行为。兴趣作为学生的内部动机,可以成为学生作文的直接动力。
  
  3.作文兴趣是学生认知倾向、意愿的表现。
  学生作文的倾向、意愿根植于学生的自我决定理论。这种理论强调自我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人们行为的决定因素是自我决定,而不是强化序列、驱力或其他任何力量。人们拥有一种基本的内在的自我决定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自我决定论基于对人们需要的认识,其特点是自行设计和选择行为。兴趣是学生的一种认识倾向,是学生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生的一种意向活动。兴趣的倾向性表现为两个基本特点,即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利用兴趣的倾向性特征,教师要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使其内心有作文的意愿。
  
  三、作文兴趣运用机制
  
  1.利用学生广泛的好奇心,使作文成为内部动机。
  好奇心是人们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天生就有好奇的特点,好奇心是学生的一种本能,是人类天生的一种反应能力。学生的好奇心还具有泛化性,它会指向任何新奇的事物。这种好奇心其实就是表现为学生兴趣中的有趣。根据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7到11、12岁的学生认知特征表现为具体运算阶段。小学阶段的学生兴趣表现为有趣,有趣是兴趣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处于发展的初级水平。
  人生来不会有什么兴趣,兴趣完全是靠后天发展起来的。所以在小学阶段作文教学中,我们特别要创设情境兴趣,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兴趣。情境兴趣,乃是指在一定具体教学情境中对认识对象所产生的兴趣。在此情境中,学生表现出愿意学,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在现在的作文教学中,体验式作文、情境式作文都是属于此范围。新课标倡导的活动课程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境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作文能力。
  另外好奇心是指学生对于没听过没见过的事物的一种新奇感和探究精神。它是一种自发的、短暂的心理倾向,但它却是兴趣的开始。好奇心可以促使人去积极思考,大胆探究,从而使人产生兴趣。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克服困难,以顽强的意志力完成作文。学生或许不爱写命题作文,但学生对调查、访问、参观充满好奇,感兴趣。这样就能使学生作文由被动变主动,从无趣到好奇,再到有趣。
  
  2.培养学生求知欲,使作文成为需要。
  学生作文的兴趣表现为学生求知欲的多少,求知欲是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一种欲望,是一种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究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求知欲是学生兴趣发展的第二阶段,即乐趣。根据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11、12岁以上的学生认知特征表现为形式运算阶段。乐趣相对有趣来说,较稳定,所以有学者称乐趣为稳定兴趣。所谓稳定兴趣是指脱离具体的教学情境因素,学生长期地集中于某一对象的兴趣。稳定兴趣突出表现为学生的爱好,学生具有好学的精神。这种好学精神会使学生把学习看成一种享受,把读书看成是一种乐趣,把作文看成是一种需要。
  马斯洛就人的需要分成了五个层次,学生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要后,就会要求有社会的需要。如交往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无论是交往的需要还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都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与能力。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阅读,更离不开作文。作文是学生求知欲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求知欲是学生作文的基本动力。只有学生有了想表达的愿望,有了不吐不快的心声,才会有作文的冲动。教师应该教育学生,使学生懂得作文知识的作用,一份请假条,一份申请书,一份书面报告都要用到作文,强调作文的现实意义,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3.提高认识兴趣,使作文成为一种意愿。
  认识兴趣是求知欲的进一步深化。要求学生全面、系统、扎实地研究事物的本质并揭示其规律性。作文学习是一项复杂的活动过程。学生只有好奇心、求知欲还不够学生能深入作文学习,学生只是在外力的驱逐下去学习作文,受人牵制,缺乏主动性。一个有认识兴趣的学生,他的作文活动不会仅局限于课堂上,他会通过各种渠道去学习作文知识。而当认识兴趣一旦成为人的个性特征时,它发挥的作用就更大了,它会持久地推动学生的作文,使学习者的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与责任感得以提高,同时也激发其作文的主动性、积极性、探索性和创造性。
  认识兴趣在意志方面的表现,学生有了学习的志趣。它使学生表现出很强的自制力与坚韧的毅力,能排除外界干扰,集中注意力在作文上。认识兴趣是兴趣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根据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11、12岁以上的学生认知特征表现为形式运算阶段。再综合有关的调查材料来看,此阶段的学生为高中生。它处于发展的高级水平,它总与人们的志向联系紧密。所以认识兴趣又称为志向兴趣,志向兴趣是学生对某一认知对象的专注已具有自觉和理性的成分,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和个性特征的一种外在标志。这也意味着学生积极学习态度的最终形成。我国那些伟大的作家,都是拥有认识兴趣,才会留下许多经典作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34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