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职教育的校本教研及其优化实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薛小明
摘 要:新形势下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校本教研对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创办特色高职院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对校本教研的个人自学、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三个本体要素进行优化实施,可以更好地作用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以适应不断发展着的高职教育教学目标。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本教研;优化实施
作者简介:薛小明(1972-),甘肃灵台人,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12-0013-03
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其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高等职业教育背景下开展校本教研,教学目标要求更加具体,知识与能力体系要求更为系统,课程本身更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并且突出强调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支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课标、教材以及教学主客体关系的转变毫无疑问地对传统意义上的校本教研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本教研活动在高职院校中有其开展的合理价值,但其实施策略有别于基础教育阶段,需作进一步优化。
一、高职院校开展校本教研的意义
(一)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高等职业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为就业服务的教育,其根本任务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技能型人才。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就是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在这一过程的实施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于解释和应对的。没有基于课程和教学的研究,高职改革的推进无疑会举步维艰。作为非研究型大学,高职院校更应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不仅为科研提出问题,也为解决问题提供思维方式和技术路线。教学人员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决定了科研队伍的结构和水平,只有教研的参与才会不断改变教学的行为、状态、习惯,不断提升教学的品质、水平、境界,从而使教学始终富有生机、充满活力,这是使教学改革持续深化的内在机制。因此,建立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目标相一致的校本教研制度,是高职教育教学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
(二)是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首先应该满足教师素养的基本要求,同时还应该了解和掌握学生将来所从事职业和所在岗位或岗位群的专门知识和专门技能、技巧,并懂得高职教育的特殊规律。这就要求高职的“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的素质。传统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上,一般采用“送、下、带、引、聘”等方法来保证学生能够得到双师型的教育,但囿于条件所限,上述方法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师资培训资金予以保证和支撑,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提升现有教师队伍参与教研的积极性。
通过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培养教师自觉进行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把教学研究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融为一体,使之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是校本教研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中,教师是研究的主体,教师即研究者,教师要形成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教师不仅要继续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而且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甚至自己开发教材;不仅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提高能力,养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且要研究教学过程本身如何进行更为有效;不仅要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而且要研究怎样能够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校本教研所具备的这些特点,无疑都是高职院校保证教学改革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最有力的内在机制。
(三)是创办特色高职院校的重要支撑
办学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风貌。它既可以体现在总体办学思路和治学方略上,也可以体现在教育模式、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上,还可以体现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等方面。办学特色的创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发展目标、办学理念、管理体制、教学制度、后勤服务及软件和硬件建设无疑都可以反映出该校的办学特色。在高职院校启动校本教研活动,是立足于本校实情,依托学校自身优势,以岗位群的知识能力要求整合教学资源,开拓校本管理、校本培训、校本科研、校本课程等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为教师提高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水平创造必要的环境条件,丰富和改善学校教育教学环境,进而使学校具备研究的能力,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自我超越的内在机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化组织。其本质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自主性是其突出特点。学校依据所处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具体状况,依据学校专业结构和师资队伍状况,通过开展一系列校本教研活动,造就了高水平的师资群体,形成了自身办学特色,推动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职院校校本教研的优化实施
在校本教研过程中的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中的三个基本要素,这三者之间的基本关系可以理解为:个人反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同伴互助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专业引领是教师与理论的对话,三者相对独立,同时又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校本教研要“基于校本”,必须从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教师专家三个核心要素的作用着手,并在新的层面上进行创新。
(一)加强自学精神,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
个人自学是教师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提高教学素养的有效方法,是校本教研最普遍的形式,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没有教师积极的个人自学,同伴互助就会流于形式,专业引领也失去了对象。教师对自己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有意识的积累总结,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各个方面问题,能较快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教师的个人自学与反思在内容上包括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效果三个方面。教师在教学中,把自己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通过自学与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提升教学水平。
按教学的进程,教师的个人自学与反思包括课前自学、课中发现、课后反思三个阶段。课前自学是教师依据教学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查阅资料、补充不足,提升自己在理论或实践方面的能力,并对将要实施的教学做预测性的调整。课中发现是教师对发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映实施监控、及时敏锐地发现问题。课后反思是教师在某一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对已发生的教学行为作系统化的梳理与总结,这种课后反思的主要策略有:记录教学片断、总结教学心得、交流教学经验、撰写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等等。学校还应该对教师自学与反思的成果提供支持的平台,及时把本校教师的反思性文字汇编成册,便于交流总结。
(二)搭建互助平台,实现教师的经验共享
同伴互助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在许多高职院校当前的运行体制下,教师因为不坐班,很难有机会与同行进行必要的交流与对话,教师的教研变成了个体式的劳动,多数教师游离于校本教研之外。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组建基于校内的“研究共同体”,重视教师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互动、互助、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在管理模式、制度建设、激励与评价机制上努力创造与搭建有利于教师科研的互助平台,提高同伴互助的效果。
高职院校在帮助教师科研互助、实现经验共享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信息交流,通过对话,座谈、讨论、研讨等形式交流教师们自己的体验、心得以及教育教学的成功案例,互为它山之石,促进共同提高。二是课题协作,通过共同承担责任完成对某个问题的研究任务,使教师在互补共生中成长。集体备课、集体听课和集体评价是其活动的表现方式之一,其长处在于,教师有了互相切磋教学问题的伙伴,教师之间可以分享备课资料和课堂教学技巧,可以共同分析教学情况,共同磋商教学改进策略,以加强教师对自我教学的关注和改进,同时也可以学习同伴的教学经验。三是相互评课,通过教师之间的互相观摩和评价,使教师有互相交流与学习的机会,有助于教师深入研究教学和学生,提高教育质量,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达到共同提高。
(三)利用行业资源,实行开放式的专业引领
专业引领是指各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对校本教研的介入,是校本研究向纵深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校本教研虽然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是在校内开展的,但它不完全局限于本校。事实上,许多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合作单位都拥有一大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熟知本地信息资源的技术骨干人才,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行业资源优势,通过专题报告、现场指导、专业咨询等形式来指导学校的教改实验和推行研究者的实验成果。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特定的功用,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但就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而言,教学现场指导是最有效的形式。实践证明,只有把实训基地与合作单位的实践技能经验和校内教师的策略性理论经验相互并轨、融合进教学过程之中,校本教研才能得以生动而有效的开展。
总之,随着校本教研理论的深入和实践的深化,校本教研作为一种指导思想,日益渗透在包括高职教育在内的所有教学过程之中。高职院校要提高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保证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办出高职特色,需要也必须把校本教研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开展。充分地发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作用,并注重相互间的整合,对于高职院校改造传统课堂教学的陈旧观念和单一模式、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促进高职教育实践的深化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董陶陶.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实施途经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第17期.
[2]吴优芬,孙海泉.促进高职院校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的两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年第14期.
[3]董维佳.找准定位 丰富内涵 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4]赵小平,肖智勇.“科培研一体化校本教研”创学校特色[J].卫生职业教育,2005年第20期.
[5]毛佩清.经济欠发达地区校本教研的实施策略[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6]张仁华,秦建红.关于高职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考[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42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