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雷世平 赵 妤 董仁忠

  摘要: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存在课程类型和结构单一、课程目标针对性不强、课程内容陈旧和课程供给的能力不足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政策执行上的偏差,也有认识上的偏见,更有投入上的不足。要改革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必须坚持体现实用性为首、紧跟农业科技革命的趋势、以生涯发展为导向和反映地方和区域特色的原则,优化农村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多渠道、多途径开发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建立健全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多部门协调提供课程的运行机制,加强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基础建设,提高农村职业教育教师素质。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雷世平(1962-),男,湖南长沙人,空军航空维修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农村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政策法规。赵妤(1965-),女,辽宁辽阳人,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课程。董仁忠(1968-),男,湖南怀化人,江苏职教科研中心研究人员,华东师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理论。
  中图分类号:G71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7(2008)06-0004-06
  
  当前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地方经济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智力支持。而实现农村职业教育根本目的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课程。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实施是根据一定的课程目标,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与培训,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从而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在课程类型和结构、课程设置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开发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偏离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根本宗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农村职业教育课程问题,为确保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提供理论保障。
  
  一、农村职业教育课程的界定
  
  要论述农村职业教育课程问题,必须先对课程和农村职业教育课程两个概念进行界定。
  关于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其中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也就是说,广义的课程除了学校的课程表所表示的正式课程之外,还包括学生的课外活动及对学生整个学校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中的非制度侧面;不仅包含有书本的知识内容,还应该对学生各种课内外的活动作出明确的安排,不断地促进学生知识与经验的结合。从狭义来说,课程是根据教育目的的要求,将各个学科和学科内容,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人特点,按照科学的教学体系和教学顺序进行和谐组合而成的教学内容体系,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根本依据。简单地说,课程指在某一学习阶段,按照某种顺序展开的教与学的内容的全部,亦即有计划的系统的学习内容。
  本文讲的农村职业教育课程的含义,主要是指狭义的课程含义。它不仅包括农村职业学校教育的课程,也包括职业或科技培训的课程。
  
  二、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施工蓝图,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课程在教育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正因为课程问题如此重要,已经引起农村职业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近年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与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村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也随之进行了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目前还停留在粗放式发展阶段,诸多政策性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此也导致相对微观层面的农村职业教育课程问题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还存在如下制约农村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课程类型和结构单一,不能满足农村各类人群的多样化需求
  当前农村职业教育课程的类型和结构单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农村学校职业教育的角度来看,它主要表现为:重视知识掌握的理论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文化基础课程)太多,重视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太少;注重短期就业效应的“就业导向”以及外出就业的课程太多,而关于受教育个体的生涯发展、创业意识培养以及为当地农业生产服务的课程太少;偏重设置基于学历达标的基本知识技能要求的课程,忽略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的相关课程开设;关注统一基本要求的课程设置,忽略分层次、不同要求的课程设计。从当前政府主导下开展的社会培训来看,基于农村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这一认识,各类培训机构不顾自身的办学条件,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等方面还存在一味地赶时髦等问题,课程类型和结构单一,没有真正体现农村职业教育要切实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需要。总之,从课程类型和结构来看,因为其单一,所以不能满足农村各类人群的多样化需求。
  (二)课程目标针对性不强,没有充分体现实用和创业的目标要求
  大而言之,某种程度上,之所以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因为农村、农业和农民需要职业教育,是因为新农村建设目标的达成需要职业教育,是因为农民生计的改善和收入的提高需要职业教育。课程作为农村职业教育活动的核心,就理应反映这些需求。也因此,农村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确定就应该为这些需求的满足服务,应该体现鲜明的实用性,同时要满足学员自主创业的目标要求。然而,从课程目标的确立到课程实施结果的评价,现实中农村职业教育课程特别是农村学校职业教育课程偏重于理论知识特别是学科形态的理论知识的系统掌握,没有过多地考虑到学以致用,让学生通过学习能适应职业岗位和农业生产发展的能力要求。也正是因为出于这种认识,职业资格证书教育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即使在职业资格证书教育问题上,相应的课程目标确立还停留在一些陈旧的标准上,没有与时俱进地进行课程目标的重构。此外,基于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以及农村和城市就业岗位的先天不足,创业教育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不管是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还是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来说,创业教育的广泛开展都具有尤为特殊的重要性。而实际上,创业教育的目标在具体课程目标的内容中是体现得很不充分的。
  (三)课程内容陈旧,未能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也缺乏特色
  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得以实现和达成的重要载体和保证。农村职业教育是为各个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是为各个地方的农业生产和劳动力转移服务的。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农业科技革命是世界农业大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正在引发一场深刻的农业科技革命。从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世界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一些发达国家开始从常规农业现代化模式转向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在主要以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宗旨的农村职业教育实践中,其课程就应当反映科学技术特别是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特点要求。然而调查发现,不管是开展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还是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和农业远程培训工程,各地采用的课程教材内容陈旧、落后,基本雷同,缺乏地域特色。对农村学校职业教育来说,更是如此,基本上采用的是全国或全省(直辖市)统编的课程教材。由于这种课程教材开发采用从上往下、相对集权的决策机制,从而必然导致其内容明显陈旧、落后,更是脱离各地方多样化的实际。这对增强农村职业教育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来说是极为不利的。然而,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内容主要看要达成什么样的课程目标、完成什么样的任务以及各个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

  (四)课程开发和决策的长效机制没有形成,课程供给的能力不足
  农村职业教育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城市职业教育,有其特殊性,也因此对农村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和决策就应当体现农村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实际上,不管是如上述课程结构和类型的问题,还是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问题,这些问题之所以出现,其中最直接的主因在于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和决策的长效机制没有形成,课程供给的能力不足。农村职业教育课程特别是农村学校职业教育课程基本上是跟着城市职业教育走,没有专门的开发队伍和组织机构,没有专门的投入保证,也没有地方和农民参与课程开发的机制,从而导致体现农村、农业和农民特点和需求的课程供给能力明显不足。这种不足不仅体现在数量、结构和类型上,而且体现在质量和特色上。
  
  三、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课程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政策执行上的偏差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必须与此相适应。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职业学校没有科学地设置各个专业之间的结构比例,而是搞“一哄而起”,第二、第三产业的专业遍地开花,第一产业的专业大大地被压缩甚至被取消,农科类教师也纷纷转专业或转行,农科专业的实习基地挪作它用,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得纯农科类课程成了无源之水,缺乏专业和学科的依托。
  (二)农业生产效益低下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当前某些农村政策的不合理,农产品的技术含量低,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低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农业的比较效益下降,农民往往是增产不增收。“农民穷,农村苦,农业落后”的状况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农村经济落后,就业环境差,以及农民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日益拉大,不可避免地催发了农民的“离农”倾向。人们普遍认为,要想改变贫困现状,只有离开农村,不搞农业,不当农民,通过有关的专业和课程的学习,获得以后在城镇生活所需要的技术技能,把“家”搬到城里从事比较赚钱的与第二、第三产业有关的职业。
  (三)对农村职业教育存有偏见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歧视。一方面,相当多的人认为普通教育是正规教育,而职业教育是“落榜生”教育或“差生”教育,对职业教育的学生另眼相待;学习职业教育的学生也因此抬不起头,觉得低人一等。另一方面,认为农业生产不需要科学技术,目不识“丁”的农民照样能种田种地。他们觉得将子女送到职业学校去学习农科类专业,是耽误了时间,浪费了钱财,与其去学习这些东西,不如外出打工赚钱。尽管党和政府力图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来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但现实中真正受到人们重视和青睐的农村职业教育是与第二、第三产业有关的专业和课程,很少有人愿意去学习与第一产业相关的专业与课程,以致设置和开出这类课程失去意义。杜威就曾经说过:教育本无目的,因为有了需要才使它有了目的。由于家长、学生都没有学习上的需求,致使农村职业学校的农科类专业很难招生,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也很难与“三农”问题紧密结合。
  (四)用于课程内容开发的资源投入较少
  在物力资源方面,近几年,国家教育部门非常重视中小学课程的改革与开发,并专拨了大量经费。而对用于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改革方面的教育资金投入力度较小,导致教学设施等物质条件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求,在新教材的使用上也遇到了相当的困难。在人力资源方面:教师本身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缺乏课程开发的意识与动力,没有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与专业方向相关的学科作为工具对课程内容开发需求进行过滤,也没有运用恰当的方式描述活动领域的开发目标。
  (五)课程内容的改革受义务教育普及程度的影响
  推动农村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最主要的动力是义务教育在广大农村的普及。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讲,普及义务教育的时间越早、年限越长、范围越广,其课程、教材水平也就越高,改革的意识和能力就越强,改革的机制也就越完善。所以,只有义务教育得到极大的普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内容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内容才会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我国近几年才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而在农村却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未受到或未受完义务教育,这些学生即使有机会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也依然要面对相当大的困难,所以,为了照顾这些学生,课程设置过程中,无论是专业技能课的内容还是基础文化课的内容均长期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达不到社会所需的高度和水平。
  
  四、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一)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1.课程的改革要指向人的全面发展
  任何一个职业角色,首先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人的社会角色。一个学习某一农业专业的学生,不是因为具有了该专业知识就会成为一个出色的农民,即使是这样特殊的职业角色,也必须具有文化知识修养和人文素质等。也就是说,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不能只把知识和技能作为一项指标,还要体现出另一指标,即在课程内容中蕴涵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指向。
  2.课程的改革必须重视与现实生产、生活结合
  现存的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这也是农村职业教育能够不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然而,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较之于现今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变化,还存在着某种滞后性,这与课程内容的陈旧不无关系。农村职业教育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关注现实生产,关注现实生活,为现实生产和生活服务。只有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农村需要的实用型人才。所以,今后的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改革要从职业分析入手,先做职业分析预测,分析各个职业群体人才的智能结构,结合21世纪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现实发展需要,根据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农村职业教育的特殊规律,按不同的目标分专业,然后按专业进行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筛选、重组、创新、优化,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优化教学内容,设计学习过程,使之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要以培养下列人才为重点,积极开设专业并配之以相应的课程内容。包括:适应农业产后领域的发展需要,培养食品科技、农产品储运加工技术、农产品贸易等方面的人才;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乡镇企业发展以及农村新的产业兴起的需要,培养农村经营管理人才;适应服务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农业工程等方面的人才;适应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培养集镇规划、城镇综合治理、观赏休闲业等方面的人才。
  3.课程的改革要趋向于研究性
  研究性是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改革的趋势,具有研究性的课程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它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里所说的研究性,是指职业教育的内容改革既要重视预成性,也要重视生成性。也就是说,课程内容要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留有一定的空间,让他们有探究的机会,通过自身的探究与体验,生成新的知识和技能。一是将探究性学习引入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研究的机会和空间;二是创设农村职业教育的研究性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4.课程的改革要重视人文精神的作用
  人文精神的范围很大,其主要是指健康的精神价值。一切健康的产品、成果以及人的培养都来自健康的人文精神的塑造。健康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既是良好的技能、职业、专业培训的终极目的,也是对技能、职业、专业发展的最好辅助。在具有人文精神的课程中,学习者树立了敬业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了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和坚韧不拔、知难勇进的精神,这使得受培训者在技能培训上更易超越常人,更易在自身的职业中做出出色的业绩。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使个体的素质得以长足的发展,而且还将使整个社会随之而兴旺发达。

  (二)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原则
  1.以体现实用性为首要原则
  “实用性”不只是一个口号,它要求农村职业教育及其课程实践要以是否具有“实用性”为重要准则,以是否对农业、农村和农民有用为基本标准。然而,如果有人以此就认为这意味着开设一些时髦的专业,追求和城市职业教育同样的发展目标,那就大错特错了。又如何理解“实用性”呢?我们认为,要针对不同的受教育对象开设不同的课程,确定不同的课程目标。对农村干部的培训,就要着眼于培养他们具有现代化农业管理知识、综合性农业知识以及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等复合性知识;对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训,就要着眼于培养他们掌握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经验;对农民企业家的培训,就要着眼于他们掌握市场经济条件下较强的创业本领,比如创业的心理品质、创业知识和技术以及提供创业信息等;对普通劳动者的培训,则要侧重于提高他们科学种田、科学经营和科学管理的能力;对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则要着眼于农民外出前的岗位技能、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知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的培训;对在校青少年学生的培训,就要让他们具备宽厚的知识基础、必备的基本岗位技能、职业态度、敬业精神以及科学的学习方法等方面知识。从课程内容看,要在深入调研教育对象需求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从课程实施看,要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本着实用性的要求促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能力。
  2.紧跟农业科技革命的趋势
  为农业生产服务是农村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从世界范围看,农业科学技术是推动农业革命的强大动力。1900年以来,全球的农用耕地面积只增加了1/3,而农作物的单产水平提高了4倍多,总产量提高了6倍。与此同时,用于制造化肥、农药、农业机具以及农机、灌溉设施运行的商品化能源的投入量,则增加了8倍。这一切都伴随着由于农业科学及技术创新所引发的农业革命。而农业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则是把农业科技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桥梁。这既是世界各国发展农业的重要经验,也是被我国多年来的农村职业教育的经验和教训所证明的。因此,作为农村职业教育核心的课程就应该紧跟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就世界农业新科技革命的趋势而言,生物技术在理论上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不仅对转基因农产品,还对生物农药、动物疫苗、动植物生长调节物、生物肥料、生物反应器以及农业微生物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等许多领域都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农业信息技术,包括农业信息管理、土地信息监测、精确农作、智能农业和农业信息服务等,将在全面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等等。因此,作为农村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和设计人员要始终站在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前沿,了解最新动向,根据各地的实际,适时开发、修订课程,把最新的农业科技纳入课程之中。
  3.确保以生涯的发展为导向
  农村职业教育课程要体现实用性,它不仅是指眼前或暂时的“实用”,而是指要着眼于受教育者的整个职业生涯。也就是说,农村职业教育课程要确保以受教育者整个生涯的发展为导向。这不仅是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科技迅猛发展、农业生产模式不断转型以及职业岗位的科技含量不断变化对农业和农民提出的要求。生涯是指个体结合自身情况以及其他制约因素,确定其职业目标并为实现职业目标而不断地完善和调整自身的素养和行为,是个体一生中与工作有关的活动、行为、知识技能、人格特征、态度和价值观等诸多因素的有机整体。以生涯发展为导向是指着眼于个体的工作或职业发展需要,帮助个体分析和认识自己,促使个体统整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经验,培养个体生涯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协助个体确定职业目标并逐步实现职业目标,以及不断制定和实现新的目标的过程。农村职业教育课程以生涯发展为导向至少具有如下几层含义:一是它着眼于农民今后整个的职业生涯历程;二是它主要追求与农民职业生涯有关的一些关键能力培养,比如与人交往、合作共事的能力,自我生涯调节、定向和管理的能力以及在创造性、责任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帮助个体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三是它需要统整个体家庭生活、学校教育、职业进展与社会角色等方面的活动与经验;四是它可以透过农村职业教育课程而有计划、有系统和有组织地加以规划,从而达到促进农民生涯发展的目标。
  4.充分反映地方和区域特色
  我国地缘广阔,各地农村自然资源、人文环境以及优势产业等各异。有些地区的畜牧业比较发达,有些地区的林果业占重要地位,有些地区的渔业资源比较丰富,有些地区以手工业为主要收入来源,有些地区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等等。因此作为主要为各地农业服务的农村职业教育及其课程就应当因地制宜,以各地拥有的资源和具有的优势为基础,以提高农民的收入为中心,充分反映地方和区域的特色,从而真正体现农村职业教育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不仅如此,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和设计者还应当深刻地认识到,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的飞速发展是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表现在生物多样性减退、农业化学造成的中毒以及污染、气候变化等诸多方面,也由此导致农村社区的生存危机,因此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和实施应考虑到农村的生态建设,以生态建设为核心,确立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同等重要的意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同步,最终实现各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这个角度上说,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应该是注重保护环境的课程,是“绿色”课程。这也应当成为农村职业教育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从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实践层面来看,我们面对的挑战和问题还非常多。在把握基本原则和理念的基础上,从课程设计、课程内容的更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课程决策和运行机制以及其他支撑条件等方面,又如何保证农村职业教育课程的创新呢?我们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主要方面着手:
  1.优化农村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
  课程体系的设计是对课程各方面作出的规划和安排,是课程理论在应用层面上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是一种价值选择的取向。农村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要立足于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必须与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农村经济结构、农民技术需求相适应。这同时也就决定了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很难用纯课程论的理论框架加以阐述,而只能在反映农业、农村、农民的现实职业需求的前提下进行设计建构。然而,长期以来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与城市普通教育趋同,其设计的主导理念是以传播普通文化知识为主,其基本价值取向是为考试升学服务。这种课程设计模式无法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直接应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营管理中的现实问题,更无法保证在此种设计模式下所培养出的劳动者能直接充实到生产第一线。因此,在农村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中体现为“三农”服务的理念,是构建服务于“三农”的农村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首要环节。具体来说,农村职业教育课程设计要体现如下几个方面:要突出职业培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专业课程要着眼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课程内容凸显为三农服务的特性;课程实施注重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相结合;课程评价体现多元化的特点等。农村职业教育所具有的职业性、技能性和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其课程体系构建要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应围绕培养农村实用型技术人才、增强农民的职业技能、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这一主题,建构服务于“三农”的农村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这不仅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而且对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2.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多渠道、多途径开发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
  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是两个不同但又紧密相关的概念。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在课程开发过程中一切可资利用的、有利于实现教育目的的资源。狭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学校课程实施的各种地域性素材。由此可见,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都是为教育目标的实现和课程目标的达成服务的。在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逐渐受到重视还是近年来的事情,课程问题的重要性还没有被相关决策者和管理者意识到或说还无暇顾及到。由于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课程管理的缺位、职业教育课程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薄弱以及相关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的不到位等诸多原因,也因此导致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存在照抄照搬、简单拼凑等问题,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过于陈旧、落后,结合各地方实际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很不充分。因此,及时更新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多渠道、多途径开发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显得非常迫切。为此,需要采取如下具体措施:首先,深入开展受培训群体或相关职业岗位的需求调查,明确教育和培训目标,并把它们转化为具体的课程目标,这是前提;其次,课程开发和实施者要联合相关部门,深入了解农村、行业或农业科技变化的问题和最新动向,收集相关资料,及时纳入课程内容之中,修订、编写课程;再次,各农村职业教育机构要克服困难,充分开发利用各类课程资源,包括远程教育的、网络的、农村社区的、行业企业的、城市职业教育的等,甚至包括农村一些发家致富的先进典型等。
  3.建立健全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多部门协调提供课程的运行机制
  与城市职业教育相比,农村职业教育有其特殊性。基于对农村职业教育特点和功能的认识,农村职业教育如果仍然是按照现行的课程开发和供给体制是肯定不行的。现行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和运行机制是以城市职业教育为参照物的,主要是为城市职业教育服务,为第二、三产业发展服务的。因此我们认为,必须对此进行改革,建立以县(市)级地方政府为主导的,由教育部门具体牵头并成立专门的相关组织机构,聘请相关专家为顾问,劳动部门、农业部门、经济贸易部门、行业企业协会、扶贫办以及其他相关机构或部门协调配合进行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和供给的运行机制。其中,县(市)级地方政府主要负责项目总的规划设计、经费的落实、各部门的职责划分、各部门之间的总协调以及监督等;教育部门主要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在各职能部门之间进行督促协调,召集各个部门的联席会议,把地方政府的项目指导思想转化为课程文本,负责指导、监督课程的实施,向各个参与部门提交反馈意见,并适时组织课程教材的修订工作;根据各自的职责要求,劳动部门、农业部门、经济贸易部门、行业企业协会、扶贫办以及其他相关机构或部门配合教育部门的工作,至少安排一名分管领导和若干专门人员具体参与到课程项目的开发和实施的活动之中;相关专家的参与也是很重要的,包括相关行业企业方面的专家和课程专家,他们负责提供一些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指导性意见。如果上述设想能真正得以贯彻落实并能够形成一项制度,那么从课程的角度看农村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就有了坚实的保障。
  4.加强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基础建设,提高农村职业教育教师素质
  与普通教育相比,一直以来职业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它主要表现在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上,投入不足直接导致了职业学校的软硬件设施没有跟上去。县级及以下农村职业教育机构(包括一些成人学校)更是如此。我们都知道,职业教育是一项成本相对较高的教育,对实习实训设施和师资的要求很高。可现实情况却是,很多这类机构不仅大量缺乏合格的实习实训设施,就是连一些基本的教学场地和空间也很难保证。另外,很严峻的一个问题是,这类机构大量缺乏合格的师资。从调查来看,农村职业教育机构大量缺乏合格的专业师资,特别是在中西部欠发达农村地区。为此,可以采取如下措施:迫切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划拨专项经费改善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切实承担起责任;对现有分散的职业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综合效益;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措施,调动县级各个相关职能部门和行业企业利用各自的优势参与到职业教育之中;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多方筹措资金,在县级层面实施农村职业教育师资工程,制定灵活的师资聘用制度,同时有针对性地送一批教师进相应的高校深造。
  
  参考文献
  [1]程序.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状况与中国农业发展(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6).
  [2]董仁忠.生涯发展导向的成人教育论纲[J].职教论坛,2007(7)(综合版).
  [3]徐长发.新乡村职业教育发展预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李定仁,董仁忠.东乡族小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调查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5]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开发的多因素分析[J].职教论坛,2004(22).
  [6]邓泽民,陈庆合.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J].职教通讯,2005(4).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资助课题(XJK06BZC025)、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06ZC177)《新型农民的培育与农村职业教育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主持人:雷世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44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