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慧娟

  所谓学习习惯,就是在不间断的学习实践中养成的自然表现出来的学习上的习性。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它便会持续下来,犹如物理学中的惯性力量。
  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习习惯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反复练习才能形成,因此很多老师往往缺乏耐心,忽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导致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实际上,一些被老师忽略的习惯,才是学生一辈子有用的东西。有人说,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习惯,但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习惯。如果一个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必须强化“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意识,充分认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不管教学任务多么繁重,都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常规学习习惯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专心学习的习惯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经常遇到在课堂上难以安静下来的学生。上课时有的学生看似坐得端端正正,可心思却在课堂之外;有的学生手上总是拿点小东西玩个不停;还有的学生上课喜欢跟旁边的同学讲话……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学习上就会出现很多困难。调查表明,在学习困难的学生中,至少有30%~60%伴随注意力的障碍。针对小学生好动、易兴奋、注意力容易分散等特点,我们要运用各种手段来激发他们专心听讲的兴趣,并养成习惯。
  1.在教学方法上,力求形式多样,生动形象,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引导注意力有障碍的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讲课和讨论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动口讲一讲,动笔练一练,并穿插一些轻松活泼的教学游戏,使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老师的教学语言在精练、准确的同时,要力求生动、形象,具有趣味性,增加形象思维的色彩,激发学生认真听讲的兴奋点。练习设计要注意练习题的思考性、趣味性、多样性和科学性。在练习过程中相机安排一些小游戏、小竞赛,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课堂上加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课堂上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因,对于培养专心听讲的习惯是极为不利的。实施新课程以来,语文学科的教学进度有所加快,老教材的讲读课文一般都安排三个课时,现在大部分只能安排两个课时,作业还需要讲评。这样一来,课堂上如果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多了,很有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因此,有的老师常常占用很多时间讲授知识点,过多地让学生处于被动听讲的状态,这样听讲,势必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等良好习惯的养成。教师应设计一些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真正做到专心致志。
  二、培养积极发言的习惯
  作为一名在农村学校任教的语文教师,我最怕的不是教作文,而是上口语交际课,因为在课堂上很少有孩子主动发言,特别是高年级,发言者寥寥无几。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从表面上看,课堂发言只是一种说话的训练,实际上它是倾听、思考、表达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反映。它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敏捷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听课的效率,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针对学生怕发言说错话,即使发言也难以有序表达等情况,我尝试以下做法。
  1.营造平等和谐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言。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一种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也才能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因此,营造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氛围至关重要。平时,老师可以利用课间和学生聊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在交流中要多倾听,了解他们的困惑、渴望、快乐、痛苦。在“阳光体艺”时,和学生一起跳长绳、踢毽子,成为学生的大朋友。交流多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就会哨然拉近,有了心灵的靠近,课堂上的良性互动就有了感情基础。
  2.加强语言训练,使学生善于发言。要求小学生在课堂上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确实不容易,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学生越来越会说,越说越流畅。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朗读或背诵一些课文内容,也可以根据文本内容启发学生进行想象说话,还可以在学完一篇课文后,设计复述课文的训练环节,要求学生依照课文的叙述顺序有条理地、创造性地复述,培养学生说话的连贯性。课堂外,老师可组织作文朗诵会,每次书面作文后,选出几名学生读自己的作文,并介绍自己努力提高写作水平的经验。这样,读的学生得到了锻炼,听的学生受到了启发,学生想说话的愿望就强烈了。还可以组织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等。
  3.注重激励评价,让学生乐于发言。对于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讲,有效的课堂评价语犹如一缕清风,能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我们应该把“很好”、“不错”等空洞的评价语换成具有科学性、人文性、指导性、激励性的课堂用语。例如,在评价学生朗读课文时,不妨说:“你那富有感染力的朗读,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美妙的世界。”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说:“你确实很会思考。”还可以用体态语言,当学生发言出色时,教师面带微笑竖起大拇指,或上前去与他握握手,这些亲切的举动能激发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使学生越来越爱说。
  三、培养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的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渠道。完成作业,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学习实践活动。但是,每个班级中总有几个学生作业马马虎虎,拖拖拉拉,甚至不能自觉完成。特别是家庭作业,农村家长比不上城市家长那么重视,影响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针对这种状况,我采取以下策略。
  1.控制作业量,强化主动意识。同样的作业,为什么有的学生10分钟能完成,而有的学生却磨磨蹭蹭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有的家长反映孩子在家总是一边看电视,一边做作业,或一边吃零食,一边做作业。这样对待作业,质量可想而知。要想让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需要老师花些心思。一是培养兴趣、强化责任感。二是控制作业量,布置家庭作业要少而精。大量的作业势必影响作业的质量和完成作业的兴趣。作业少而精,学生就乐于动脑并认真去完成。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2.开展小竞赛,以评优促进步。针对学生做作业磨蹭、书写不工整、涂涂改改、审题不仔细、做后不检查等不良习惯,我在班级里开展“同桌竞赛”、“小组竞赛”等活动,每天比一比谁的作业书写端正,谁的作业正确率高,谁做作业很专心……还把他们的“作品”展览出来,由大家评出“每周作业之星”、“每月作业之星”,以此激发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样做,虽然老师会麻烦些,但

只要坚持,对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四、培养预习和复习的习惯
  有效的预习,能增强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效率,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而做好复习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教给学生课前预习的方法。教师若不注意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新课上完后,学生才知道学习了什么,这样无准备的听课,是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的。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去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来上课,以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有些课堂内没有条件、没有时间做的活动,可以让学生课前去做。新课内容的不同,预习方法也不同。预习的方法有:阅读理解,发现问题,查阅资料等。例如,预习课文《草船借箭》,要求学生先读通课文;画出不懂的生词、句子或段落,有些字词可借助工具书弄懂;不懂的问题可标出记号,第二天听课就更有目的性;还可查阅《赤壁之战》等相关资料。这样,教学新课时学生对诸葛亮和周瑜等人物的感悟会更加全面。
  2.教给学生及时复习的方法。孔子有“温故而知新”的论述,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也显示及时复习的重要性。教师要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复习的好处,学生才会逐步喜欢复习,从而养成及时复习的好习惯。首先,教师在检查学生学习效果时,要有意识地将及时复习和不复习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进行对比,让学生认识复习的重要性。其次,教给学生复习的具体方法。一是仔细地把上课的内容回想一遍,边回忆边思考:今天老师主要讲了哪几个问题?哪些自己已经弄懂了?哪些还不懂?这样可以及时检查当天听讲的效果,还可以增强记忆力。二是结合所讲的内容,重温教科书,或简要地写出自己对内容的概括理解,或写自己的学习体会,或作出提升性的批注。这样,在以后复习时就能从这些阅读的痕迹中迅速得到启示,既节省复习时间、精力,又能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如果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对他来说就会变得轻松。“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教师只有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作者单位
  浙江省桐乡市崇福镇虎啸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胡广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48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