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科学探究亟须改变的几种现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未延

  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的最佳途径和方式,也是教师实施科学教学的有效手段。但就时下科学课堂看,科学探究还存在很多缺失,尤其在学生本位及其个体发展上尚有很大欠缺,失去了它应有的效度和价值。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重探究场面的生动,轻探究内容的深入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主体性教学和追求师生互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但一些老师只把着眼点放在课堂氛围的营造上,忽视知识价值的深层引领和情感的深度体验。若问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除了表面的热闹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些热闹的课堂,其间所探究的问题大多非常浅显,根本不值得老师拐弯抹角地引导。常听一些帮助“磨课”的老师对执教老师说:“把难度降低些,再降低些。”言外之意就是把一些较“难”的内容删去,以防止课堂上出现冷场,企盼以“火爆”的互动场面造就主体性教学声势。试问,这样的探究于学生能有多大的价值?教学不发生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学生的思维能真正参与其中吗?这些问题能引起学生多大的心理触动和感应,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如“摩擦力的秘密”一课,对于“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这一知识点,如果仅限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和“物体的重量”两个方面因素的研究,就显得非常单薄了。教师若在这个层面上深究,就发现有很多隐性资源尚需老师开发。拿橡皮和木块来说,即使一样的光滑程度,但相比之下橡皮的摩擦力要大得多。砂纸虽然比毛巾光滑,但和相同物体摩擦时,毛巾的摩擦力反而小得多……这些都需要老师作深层次的引导,否则无法触及问题的本质,探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二、重技术手段的运用,轻生活素材的体验
  科学课上,老师大多把关注点放在技术层面的发挥和运用上,即在教学技巧及方法上下工夫。当然,对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说,学生的领悟如何,体验有多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运用,当教师以切合学生心理的方式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时,必然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是,教育仅有娴熟的教学技巧是远远不够的,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积累和实践体验才是教育教学的根本。如“生锈与防锈”一课,教师为了让学生把生锈的整个过程认识清楚,用录像分阶段展示了生锈的过程和相关的环境条件,学生看了一目了然,很快就能了解此类知识,这就是先进教学手段带来的特殊效果。但是,回头来想一想,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动参与者,还是被动的旁观者,是自主探究,还是消极依赖,很显然学生的角色是后者。学生只是通过看,知道了生锈的一些事情,录像上放什么就知道什么,关注什么,仅此而已的学习是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要求的。学生没亲历实践,更缺少个性的体验,自然也就少了许多应有的学习期待与生活情趣,学习效果便会大打折扣。同时,学生由于没有生活的体验,便少了许多新的感悟和生成。为此,老师可以在课上教给学生探究“生锈”的方法和途径(包括实验材料的选取),并提供一份研究报告单,课后让学生依据实验单上的要求,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这种研究是主动的、更是深刻和自觉自悟的。
  三、重课内活动的组织,轻课外实践的拓展
  老师们非常重视课堂教学,注重教学设计,善于启发和引导,课堂氛围和探究效果都很不错。但是,学生的科学探究是无限的,应具有持续性和拓展性。老师不光要在课堂内组织学生学习和研究,更需要促使学生在课外进行持续的探究和学习,形成丰富的认知体验,同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习惯,以及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品质。当然,一些课上,老师在课尾也有对课外拓展的设计,但是,这些课外拓展性作业大多是过过场面而已,没有实质性效果。如“研究磁铁”一课,很多教师课堂教学兴味盎然,下课了,学生仍然不愿离去。老师为了乘势“追击”,一般都会说:“关于磁铁的知识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后自己去研究!”研究什么,怎样研究,用什么来保障研究,这些方面学生一无所知,由于没有任何目标和指向,学生根本不知道该做什么、从何入手。可见,这样的拓展也就形同虚设了。同样的一课,老师若能变一种问题方式,便会取得较理想的效果。比如可以问:“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生活中我们大都是利用磁铁的相吸原理去做事情的,有没有相斥原理的应用呢?”这个问题很有研究价值,也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学生必然会在课后做一番了解和探究,久而久之就逐步学会了许多探索自然奥秘的方法。
  四、重验证实验的指导,轻发现问题的启蒙
  实验探究课上,学生要做的往往都是对某种认识和观点的验证,通过实验,来证明预想的结果是对的还是错的。常见的做法是,老师引出一个问题和现象,启发学生对所产生的问题和现象的成因或结果进行推测,接下来,就是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对自己的推测和猜想进行验证,通过实验,澄清自己原有认识。这种验证性实验,其关注的焦点是结果,要弄明白的是事实与想象是否一致。所以,师生不太关注实验的过程,更不会理会实验过程中可能或已经出现的其他问题和现象。验证性实验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思维的张力和鲜明的个性,显得单调枯燥,欠缺生气与活力。为了真正促成学生探究品质的形成,科学课必须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的启蒙,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自我认知中发现,在自我发现中探究,在自我探究中获取科学知识。比如“声音的传播”一课,对于“声音需要传播媒介”这一问题,老师一般都会引导学生预测“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接下来,就是学生对自己的预测确定一个研究方案,用实验进行验证。研究的“焦点”是结果,结果出来了就算完事。相反,探究性实验关注的是学生的个性要求和个体发现。比如,课上,老师只需抛出课题,让学生研究有关“声音的传播”这个问题,至于研究什么,怎样研究,研究中有无新的发现,每个学生,每个小组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和方法,老师不作统一要求。老师唯一要做的,就是提供给学生充足的实验材料和必要的指导。结果,学生不仅容易想到三种物态是否都能传播声音,有的学生还发现物体软硬程度对声音的传播有影响,有的学生发现物体的松紧程度也对声音的传播有影响,还有的学生发现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不同物态传播声音也有强弱的不同……学生的思维活跃,意外发现也不断生成。
  五、重指定命题的研究,轻自主选题的引领
  现在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学生研究的内容和实验的项目都是老师指定的,或依据课文按部就班地进行的,研究什么,怎样研究,都是老师说了算,学生在研究主题上没有多少发言权。原因在于,每节课都有教学目标,老师要保证在40分钟内完成教材上的教学任务,必须专注于文本的内容,着眼于目标的达成,立足于学科本位,而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学习需要,从根本上说这是为内容而教,不是为学生而教,这是有违教育原则的。所以,我们的科学教学,在指向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适当地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的自主选题,并促成学生对自主选题进行深入有效的研究,这是“学生本位”的体现,也是科学教学的努力方向。如“电磁铁”一课,对于“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可以有很多猜想,学生想研究的内容各不相同。电池节数的多少与磁性强弱的关系;线圈匝数多少与磁性强弱的关系;铁芯的粗细与磁性强弱的关系;线圈的粗细与磁性强弱的关系;线圈在铁芯上或从铁芯上拉出一段后,与磁性强弱的关系……以往,尽管学生有许多不同的想法和研究对象,但是老师总是把学生的思路和研究的目标引向“电流强弱”和“线圈匝数”两个对象上来。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压制了学生自身潜能的发挥。相反,重视学生自主选题的探究,让学生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生便会沿着自己的认知线路作深入的探索,主动发现问题,寻求新的突破,全面释放自身的潜能,必然把科学探究推向高效和深入。
  以上五个方面,既是当前科学课堂有失偏颇的体现,也是造成科学探究低效的主要原因。若能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关注学生个性成长,深入实践,加强生活体验,就会使科学探究日渐深入,学生的科学品质和科学素养也会得到切实有效的锻炼和提升。
  作者单位
  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李瑞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48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