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落实好语文教学的几个“量”刻不容缓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邵小丽

  读罢辽宁大连教育学院王德俊老师的《关于语文教学的几个“量”》一文,深感快慰。文章对学生应有的词汇、朗读、背诵、阅读及写作的数量,都作了翔实的论述,有理有据,令人信服。真如一场及时之雨,让我们一些语文教学经验不足或还缺少思考、总结、研究的老师们心中有了一个谱,知道到底语文教学要做些什么。学生学些什么,大致学到什么程度为好,尤其是对后三个量的认识把握,在现今的语文教学中意义不可低估。
  是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早就告诉了我们量变是质变的前提条件,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引起质的变化。对于词汇量和朗读量倒不需多虑,因为中考常常会考词语,那我们的教学就不可能忽视这一方面,而朗读自有早读课,读书那也是必然,而且今天的阅读教学也提倡让学生多读。可接下去的三个量,即背诵量、阅读量、写作量就该引起我们语文老师的特别关注了。
  
  关于背诵量
  
  我们的教学自然会抓好教科书规定的背诵篇目,老师会说我们很重视背诵,可是学生为什么还那么怕写作文呢?究其原因背诵量不足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语文的学习与其他科目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其他科目是举一反三,而语文则是举三得一,甚至还不能。语文学习首先是对大量知识的占有,然后才是提取利用,如果没有相应方面知识的积累又如何去提取,而谁又能确保要利用的就都在自己的积累中呢?这就是“厚积薄发”这个词语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体现。正如老舍先生所说“只有入口成章,才能出口成章”。成诵的名家名篇多了,你的思想境界、语言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巴金说他少年时熟读《古文观止》:“这两百多篇文章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老师。”茅盾在年轻时能够流畅地背诵整部《红楼梦》,这对他后来的写作确实大有裨益。我们当然不必像茅盾那样把整部《红楼梦》都背出来,但背得太少,如雨落大海,起不了什么作用。
  学生上了这么些年的学,读了不少的文章,可为什么就写不出作文来呢?原因当然很多,但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只将老师布置的那些极少量的文章背下来了,而更多需要背诵的书,却像“熊瞎子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货始终没装进肚子里,他们不懂书不仅要读还要记,这样自然就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现象。那么,语文教学中这一值得忧虑的问题如何解决呢?背,加大学生的背诵量!《关于语文教学的几个“量”》一文的计算就非常有说服力:初中姑且按每分钟背诵10个字计算,10分钟能背100字,初中三年总计512节课,每节课用10分钟背100个字,3年应该至少背诵5.12万字,相当于50篇千字文。也就是说,初中毕业的学生(加上小学至少能背的7.19万字),肚子里可装120篇千字文。那么作者认为这样“虽不及巴金‘启蒙’量的一半,但写起文章来还会像现在这样难吗?”而现在我们的教科书“却仅仅让他们背诵2万字或更少”。当然要达到所需的背诵量就需要我们给学生以时间。我们可检查一下自己滔滔不绝的讲课是否占去过多的时间,是否把学生淹没在题海之中。在此我也很赞成杜善常先生的观点:“中小学阶段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首先是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其次才是理解与运用。”
  
  关于阅读量
  
  孙国强老师在《打开阅读的视野》一文中写道:“我们在许多作家(包括艺术家、科学家)的回忆性文章中可以看到,中学时代,是一个如饥似渴废寝忘食的阅读时代,一书到手,往往如获至宝,许多名著,在中学时代早已看过多遍,而这种阅读所留下的深刻印象,在以后的长长岁月中,难以磨灭,并且对他们的创作、治学和今后的成就,产生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应该说从中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他们对阅读的强烈兴趣,还有阅读的数量之多。20世纪,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的美国人海伦・凯勒,一个集盲聋哑于一身的人,居然写出了14部著作,当你读着她的著作,你会被她优美形象的文字所吸引,会因她大量的阅读所惊讶。因有大量阅读而成功的事例举不胜举,我们怎么能不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呢?
  可是,现实是怎样的呢?就我所知,对于课外阅读,好多家长特别是农村家长不理解不支持,他们只要看见孩子看课外书籍就会视为“不务正业”,对孩子痛骂、警告,撕毁书籍,我们其他科的老师也认为看课外书是浪费学习时间,名著和经典是成人看的书,初中生不适宜看或不会看懂,以至于校方会乘学生做广播体操的时间让班主任来个突然袭击――到学生座位上去收书。这样下来,学生还能看多少书?读书的兴趣怎样才能培养起来?量的问题又如何才能解决?为了学生实实在在的学习成绩,也为了学生将来有个更好的人生,落实阅读量的重任还得由我们语文教师担起。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中小学生每天应该有半个小时的阅读课外书的时间;如吕叔湘先生谈到需要的阅读量时所说,“一学期读它80万到100万字不为多”。真正像魏书生老师那样要学生切切实实地履行自己原订的计划,如学生计划每学期读5000页的课外书,从初一坚持到初三,平均每人读完75本,达30000页;而远远突破《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9年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诚如是,学生离“腹有诗书气自华”该会不远了。
  
  关于写作量
  
  教学生写文章,到底写多少才能起到质的飞跃?《关于语文教学的几个“量”》用美国的一位学者的实验结果作了回答:30万!这个数字跟我们学生9年7万多字相比,两者就大相径庭。而且文中引述梁启超的话很让人警醒:每周写一篇文章,不但中学生做不好,便叫他(梁启超)做也必定做不好。那到底该怎样做才能提高写作水平呢?文章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给出了答案,总括文章中列举的梁启超、叶圣陶、朱光潜等人的主张,写笔记、日记是最好的办法。
  为什么写笔记、日记是最好的办法呢?我觉得笔记、日记写起来轻松、自由,没有多少思想负担,在不知不觉中就达到了练笔的效果。虽然每一次的练笔不会有多大的效果,可在不造成精神压力甚至愉快的情形下写,能够比较容易坚持下去,日积月累,时间长了,自然会“功到自然成”。特级教师魏书生不也要求学生写日记,并从未间断吗?曾经让多少学生摆脱作文苦恼的快乐作文创始人储晋,他的作文秘方第一条就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要让你的思维被打破。”这不也是我们写笔记、日记时的做法吗?继续看看储晋快乐作文的秘诀,你会发现这一条与上一段中那些著名学者、文人的观点不谋而合,那就是他的第四个作文秘方:“观察日记天天写,轻松练笔一点通。”
  希望我们的学生能有这三个“量”的落实,在他们语文学习之路上留下坚实厚重的印迹,为他们的人生积累一笔丰厚的无形财富,在若干年后能纵横泼墨挥洒自如下笔有神,而没有半点语文学习留下的遗憾。
  
  (作者单位:海安县西场镇初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13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