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生命化课堂的缺失与建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范秋盛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尊重生命,关注人的生命发展,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俨然已成为最被推崇的教育理念。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曾指出:“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而语文又是培养“人”的一门学问,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渗入心灵的一门学科。在发展学生个体生命、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领域,语文课程具有别的学科所无法具备的优势。因此语文生命化课堂教学理应得到重视。
  一.目前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生命化教学的缺失
  语文课堂作为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尤其在实施教育新政的背景下,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都必须在课堂中完成。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集聚智慧、点燃灵感、激发创新的舞台,是师生生命与灵魂的一面镜子。每一堂语文课都是师生生命过程里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是有教师、文本、学生建构起来的具有生命意识的、生命与生命相互碰撞的、生命的运动与完善的过程。
  然而,今天的语文课堂,极端强调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知识目标至高无上。教师教的是知识,学生学的是知识,考试评价的又是知识,知识成了课堂教学的一切,学生的情感、人格被忽视了,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和时间被挤占,学生的灵性与人文精神僵死在程式化的课堂里。尤其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采用上课讲翻译、讲字词,课后学生背翻译、记字词,教学评价再去默字词、默翻译。整个课堂只见知识不见人,失去了人的思维活动过程,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培养。殊不知知识的本义是服务于智慧的人生,人生绝对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而学习知识。相反,个体获取知识的真正目的在于获取知识背后的智慧,在于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以及提升个体生命的质量。
  长期以来,由于基础教育的应试性具有直接的功利性,功利性的教育价值观使学生们都仅仅是为了迎考而学习,导致教师对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重视不够,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尊重,常常只是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展。课堂上学生几乎成了被强行塞进知识的“鸭子”,大胆尝试、独立思考、个人见解、自信心、个性、兴趣、师生的情感体验与感悟、价值观等在书本知识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只能退居其次,甚至无一席之地。机械刻板的语文课堂教学,付出的代价是无数学生生气和灵性的泯灭,无数教师变成庸脂俗粉,毫无“语文味”。既使学生失去了自己应有的个性和创造精神,也使所学的知识几近无用,更使语文教师不文不武、碌碌无为。缺乏生命关怀的语文课堂,不仅是语文学科教育的缺憾,对肩负祖国未来的青年学生来说,更是一种悲哀。
  二.语文课堂的生命化建构
  人的社会生存、人的人格完善、人的生命发展等等这些体现“人本位”的目标已成为当今语文教育价值取向的核心,生命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必然选择。那么,作为一种教学实践,生命化教学理念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该如何体现呢?下面我提出了构建生命化教学的几项实施策略,作为一种研究探讨,希望能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希望能推动生命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希望能对具体的语文生命化教学实施具有指导作用。
  1.生命化语文课堂要以激励学生自信、突出学生主体性为前提
  语文课堂能否将生命化教学理念落到实处的一个主要标准,就是看学习主体是否获得了某种建构。以学生为本,始终不渝地把学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尊重每一个学生,善待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启迪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相信每一个学生生命的意义,这都是教育生命化思想的表现。生命化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真切感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关怀与期望,让学生学得充实,学得有价值感、有成功感。在语文学习中,让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让全体学生动起来,使教学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并由此焕发生命活力。
  2.生命化语文课堂要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根本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青少年,我们必须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增强他们对母语的感情,提高他们运用母语的能力。对于这些青少年,任何一个语文教师或教育家都不可能试图提供一个完善无缺、今后不再改变的知识体系,而是应该让他们热爱自己的母语,让他们得到学习运用母语的方法,以便他们在人生中不断进行必要的学习和不断地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学生从课程中学会如何有效地学习,掌握好学习的技巧和内涵就是为了将来学得更好,更懂得如何学习新知识。生命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要主动协助学生学习,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引导和帮助学生培养终身学习语文的兴趣及技能。注重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而不应否定课堂上学生的奇思妙想,要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积极实行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教学,让学生感知语言的魅力及其运用规律,使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获得良好的学习方式,赋予学习者的发展以更丰富的内涵和动因,使课堂成为有活力的教育“有机体”。
  3.生命化语文课堂要以对话为基本原则
  生命化教学提倡对话教学,对话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技术、教学艺术,更是一种教学原则、教学思想。它意味着教学已经从知识的机械传授走向知识的解构,它意味着课堂上师生之间应是一种人性化的关系。所谓对话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交流,通过三者之间对话的相互作用,使学生能够得到自主和自由的发展。如季羡林的《清塘荷韵》、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这些作品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示着作者健全人格的不同内涵。季老对生命追求的顽强与执着和面对生命消逝时的坦然与洒脱,李乐薇的宁静致远、淡泊名利,朱自清的厌恶黑暗与邪恶、追求光明与自由,这些都是作者生命的素质,闪烁着人格生命的光辉。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大家交流,教师加以点拨,在对话中学生很容易就被作品中的生命所触动并感染了。
  当然,生命化课堂中的对话绝不是师生之间的简单问答。比如在一次语文课上,语文老师与学生的一段对话:
  师:请问《史记》的作者是谁?
  生A:司马迁。
  师:《史记》是一部编年体的作品还是一部纪传体的作品呢?
  生A:编年体。
  师:不对,我再请一位同学回答。
  生B毫不犹豫脱口而出道:是纪传体的。
  师:回答正确,请坐。
  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对话”没用起到任何积极的效果,只是在浪费时间,真正的师生对话指的是富含教育意义的相互倾听。它要求师生双方敞开心扉,经过一个认真的思维过程,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与互动,从而获得不同价值的分享;真正的师生对话,不应仅仅局限于一问一答的形式,同时更多地表现为交流、探讨,独白与倾听,评价与争论,欣赏与陶醉,甚至双方的聊天也是一种很好的对话方式。
  4.生命化语文课堂要关注教学活动的动态生成性
  生命化教学关注教学活动的生成性,提倡生成性课堂。所谓生成性课堂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也是要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开放的语文课堂,绝不是封闭的,应该具有动态生成性。具体地说,教学活动的生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标的生成性。在生命化教学看来,目标既不是精确的也不是完全预先设定的,目标应是一般性的、生成性的,从而鼓励创造性的、互动的转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考虑教学的预设性目标之外,还要关注在教学中生发出来的生成性目标。例如我在执教《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时,一个同学参照“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仿写了一个句子“教室如一幅水墨山水,垃圾篓恰似落款处鲜红的印章”。我就借机引导学生要自觉维护教室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样一个目标的生成是完全在预想之外的。(2)教学内容的生成性。在生命化教学看来,教学内容不仅是事先预成的、固定的“确定性知识”,而且是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灵活性的“不确定性知识”。既有的教学内容只是这个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一个素材而已。例如我在教授《秦始皇本纪》时,突然发现学生对秦朝灭亡的原因很感兴趣,甚至在同学之间产生了争论,我就引导他们每个人在周记里写一写自己的观点,并补充阅读贾谊的《过秦论》。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教学过程不应是一种可“预成”的现象,课堂也不是表演预定教学过程的舞台。在生命化教学看来,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和随机性。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执行中途获得的信息不断修正和改变教学方案,使教学方案在变动中引导着教学逐步走向深入。
  
  范秋盛,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扬州。本文编校:王 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32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