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质疑探究下建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这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质疑是学生的一种自主认知活动,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课文进行了解、质疑、思考的求知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能力,将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加速教学任务的完成,发挥学生语文学习的创造性。
【关键词】生疑;质疑;释疑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18-0173-01
学习,贵在质疑,疑是思的开始,学的终端。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从生疑到质疑到释疑的转化过程。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就得从质疑抓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培养兴趣,激发生疑
兴趣是质疑的源泉,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有质疑的欲望。要培养学生从兴趣中生疑,教师应当精心设计问题。首先,围绕课题,抓住题眼设计有吸引力的问题,激发生疑。课题是一篇课文的高度浓缩,是文章的精华所在,课题的不同,表达的中心也不同,围绕课题设计有吸引力的问題,可以激发学生对课文主题和中心思想的探究欲望。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时,抓住“飞”“夺”二字,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红军既无飞机,又无翅膀,泸定桥又有重兵把守,红军是如何飞过去的?又是如何夺桥的?”围绕这个问题,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从而把他们探究的欲望激发了出来。用这种制造悬念的方法揭示题目,也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学会质疑的方法。其次,学习课文,抓住关键,设计富有启发性、想象力的问题,培养兴趣,激发生疑。每节课都有它的重点,设计有启发性、想象力的问题,有思维价值和思维容量的问题,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如在教学《穷人》一课时,教师可以抓住“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我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一重点句设问:“桑娜看到西蒙死了,首先想到的是什么?你觉得桑娜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吗?非这样做说明了什么?”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刻地谈了自己的看法,不仅体会到了桑娜关心别人的美好品质,也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完成了教学目标。
学生的兴趣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产生质疑的欲望时,要积极引导,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勇于实践,让他们各抒己见,尽管质量不高,教师还是要尊重学生的疑问,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多种渠道,学会质疑
学生有了问的欲望,教师要尊重与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创设质疑问题的学习氛围,把他们的天真好奇诱导到科学的轨道上来,要教给他们正确的质疑方法。
(一)围绕课后问题质疑
课后问题是本篇课文训练的重难点所在,在每篇课文教学前,教师可布置预习课后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质疑,并拓展牵出与之相关的内容进行质疑,由“牵一发而动全身”增强质疑的意识。
(二)围绕课题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既有利于抓住文章的重点,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教学《总司令换房子》一课时,出示课题后,就可以问学生:“看了这个课题后,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换”质疑,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
(三)理解课文时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引导学生在课文的关键处质疑,抓住重点句段进行质疑。
(四)引导学生在教学后质疑
在讲读分析课文后,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再质疑,启发他们从思想内容,谋篇布局乃至教材等方面,提出不同的看法。如教学《丰碑》一课时,通过教师引导、启发,学生会自然发问:他为什么成了晶莹的丰碑?晶莹是什么意思?课文为什么把这句话不放在开头?一系列的发问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三、自互结合,大胆释疑
经过一段时间的质疑训练,学生基本掌握了质疑的方法后,教师要充分把握这一契机,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释疑,如引导学生自己释疑,发动学生互助释疑,寻求老师帮助释疑等。让他们在释疑中获得知识,找到快乐。
指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再学,学得巧。”在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效率稳步提高。
【作者简介】
张怀兰(1968~)女,甘肃省榆中县人,汉族,学历:汉语言文学大专,职称: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33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