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智能交互式白板的教学设计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 雪

  摘 要:智能交互式白板在越来越多的中小学中得到应用,但白板仅仅是一种技术工具。要使其发挥优势,关键还是结合这种技术手段的教学设计要恰当。本文通过实验学校教师教学设计中的一些案例片段,分析基于智能白板的教学设计主要从哪些角度出发可以更好地促进有效教学。
  关键词:交互式白板;协作学习;视觉期望;表征结构
  
  智能交互式白板集投影、交互功能于一体,使用者能直接在白板上用感应笔点击、写字、画图等,完全不受键盘和鼠标的限制,使计算机与人之间的交互变得便捷、自然、流畅。由于智能白板人性化的交互功能,很多中小学都将智能白板引入到课堂中作为常规的教学工具,任课教师也纷纷展开各类针对智能白板的教学研究活动。但是智能白板作为一种技术工具,它自身并不能帮助学生的学习,要提高教学质量,不能只关注它的技术本身,关键还是要研究如何用好白板,也就是教学设计的精致化。
  笔者在实验学校参与该校教师的一些实验课堂教学,发现有效利用智能白板进行教学需要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一、将话语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承担更多的责任,促进主动学习
  
  案例片段:某小学数学教师,在教授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之前,让学生试着把自己对该算式的解题思路分解写在白板上,并对他的算法进行评价。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将“26-9”的算式分解为:
  
  教师首先肯定了该学生的算法是正确的,同时告诉大家还有更为简便的方法,然后教师在白板上将自己的算法思路画了出来。学生们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算法,选择自己认为比较容易的一种加以练习。这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权利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选择。出现错误的几率非常低。
  专家认为,媒体的应用并不在于信息本身怎样被呈现,而是在于学生自己找到方法来减少环境所呈现的东西与他们进入环境时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之间的不协调程度。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与他们操纵环境的自主程度成正比,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无论何时都尽可能使环境不受“正确”答案的约束。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基本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则相对比较被动地接受,但如今我们已经意识到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再加上有智能白板这样的辅助工具,构成一个班级协作学习的环境并非难事。协作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它集中体现了建构主义所倡导的认知工具、社会性建构、情境性学习与情境性认知的观点,教师完全可以将学习的主动权“下放”给学生,通过智能白板将学生的思想表达出来,让学生多作尝试,甚至试误,学生自己的思路通过白板产生了一对多的传播,即使是不成熟的想法也可以大胆地表达出来,供给所有的成员讨论。对“发言”的学生而言当众思考与私下独立思考所形成的压力是不同的,学生的身份也由纯粹的学习者转变为协作学习共同体的成员,有时候还充当教师的角色,在教师的适当协助下学生对信息不断精心加工和质疑,在共同探讨的过程中,学习的责任逐渐更多地转移到学生一方,从而让学生对主动学习成为习惯。
  因此,利用智能白板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尽量避免将已经成型的原理或方法直接灌输给学生,减少文字和图片的简单堆砌,而应该多以学生为主体,将白板的使用权交给他们,通过学生在白板上的大胆表达,了解学生的思维和理解,从而引导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建构相应的知识联结。
  
  二、适当的情境创设,产生视觉期望,保持关注度
  
  案例片段:某小学数学教师在教授课程中都围绕着动物园的各个部分展开,比如学习加法时去到猛兽区。做课堂练习时展开了美丽的海底世界的图片。练习要求学生拖动正确答案到相应的位置上。但教师在答案的上方覆盖了一些贝壳的图片,学生若要找到自己想要的数字可能得多次移开答案上的图片,才能将找到的数字拖放到正确的位置是上。
  该案例是一个不太成功的设计。因为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无端地给学生增加了与学习无关的枝蔓,尤其是在找正确答案的环节,教师要考查的应该是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不是移开贝壳寻找正确数字的能力。
  利用智能白板创设情境的目的是向学习者提供真实性的任务,使其在解决真实性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知识意义,这样的情境对学生理解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才是有帮助的。小学低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对抽象的信息有初步的接受能力,但他们对与习惯不相同的信息表征形式表现得更为关注。交互白板由于集呈现和交互的功能为一体,使创设的情境更加生动并且可以实施交互,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丰富的视觉刺激可能会使他们保持较高的兴奋度。智能白板本身带有如拉幕、聚光灯等效果,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工具将内容局部呈现,以此引起学生的视觉期望,使他们对将要接触的内容产生期待,并使注意力能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更好的是设计一些交互性的小动画或小游戏,学生非常希望看到最终的结果以及自己的参与效果,或者还能判断最终效果是否和自己预期的相同。在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真实性的任务是激发学习者内部动机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时,它也有利于表达知识意义的丰富性、复杂性与灵活性。当学生被“抛锚”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更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使已有经验与新信息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但在教学设计中需要注意的是,没有必要将与学习本身无关的主题或情境引入进来,否则只是增加学生的认知负担或分散对学习本身的关注,对学习无益。辛格(Singer)的研究表明,以图像呈现的信息通常需要更多的积极加工才能有效地贮存起来。
  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设计的学习活动应该处于学生当前认知水平和期望的水平之间,这样才能使他们思考那些从前未曾思考过的问题,再利用特殊的功能或程序,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保持一定的关注度。学习活动的设计对教学设计者来说并非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仅仅是在创设情境这一方面就需要整合教育教学知识和学科的专业知识。什么样的情境才使得学习者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其中,全身心地投入探究过程?所以教师在选择时要谨慎,对学生能力建构有帮助的情境是那些和所学内容意义相关的或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才是设计时应予以考虑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情境应该为学习而设,而不是为课件而设。智能白板的使用实际也是信息技术在学科课堂中的应用,真正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其技术的使用应该是无痕的,学生感觉不到教师对某种技术的刻意使用。
  
   三、利用自板提供多重情境或机会。预留充足的加工时间,帮助学生发展表征结构
  
  表征被认为是人类对自身和对外部世界表达式的媒介特别是,知识表征是推理的前提。人类心智包含表征结构和表征程序,心智的表征程序对表征结构进行心理操作而产生出新的表征结构,科学知识变化的本质就是形成这种新的心理表征结构。上文提到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理解,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是越情境化越好。认知通

常被界定为一个使人能对世界进行心理表征和符号化处理的过程。萨洛蒙(Salomon)曾提出替代的概念来描述媒体的符号系统与心理表征之问的连通性,他把替代解释为培养认知技能的一种特例,其中某种内部过程明显地被一种媒体的特性所模拟。也就是说替代过程在教学境脉中意味着个体可能会倾向于以信息起初呈现的形式在脑中表征,因此,初始学习的情境会影响到学习迁移的效果,在一种情境中学习可能无法迁移到其他情境,过度情境化的知识对学生的学习并不具有推动作用。在学习者具有一定的抽象能力之后,去情境知识也是必需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变化的、多重的,如果学生只对某一单一情境持有解决策略,那么当真实的困境到来时。这一策略是不够的。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还必须注意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认知加工和复述。考兹玛(Kozma,R.B.)就认为,信息不仅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得到表征,它还必须经过加工。马尔霍兰(Mulholland)也提出,电视形式节奏快并充斥大量信息,使得电视成为低水平大脑活动的条件刺激。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脑进行高水平思维,是有效学习的一个必要条件。智能白板由于人机交互的自然和便捷特性,教学设计者可以利用智能白板向学习者提供多重情境或机会。不将最终的结果预设好,而是按照实际实施时学生的思路或当时的情境来生成;如果一定要预设,可以设计多个分支,采用与学生的思路最接近的那一种,使学生具有参与的成就感,对教师也更加信任。同时注意要在每一个节点处预留足够的时间帮助学生运用他们自己的背景知识去将信息“组块”成意群,使学习者将获得的信息剥离某种单一的情境,以抽象的形式在大脑中表征,以便在更复杂的新情境中能够比较顺畅地提取出来,保持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通过多媒体的学习促使学生在使用多媒体资料的同时能够产生自己的思想,使学习者通过各自偏好的学习感觉通道来适应个体的差别,从而逐渐能够策略性地组织自己的学习过程,这就是利用新技术促进有效教学的目标。无论技术如何变换,教学设计者的主导地位是无可替代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只要紧紧抓住教学设计的目的和新技术的特点,就可能组织有效的课堂学习活动。参考文献:[1]裴新宁.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设计[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约翰・D・布兰思特,安・L・布朗。罗德尼・R・科金等.人是如此 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2[3]诺伯特・M・西尔.威廉姆・D・温.时媒体和学习的研究:分布式 认知和符号学.罗伯特・D・坦尼森.弗兰兹・肖特.诺伯特・M。西 尔山尼・戴克斯特拉.教学设计的国际观理论・研究・模型[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4]温特贝尔特.大学认知与技术小组(CTGV)贾斯珀项目――对 课程、教学、评价和专业发展的反思[M].LEA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张华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36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