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连益利 杨慧平

  德国数学家康托尔指出:“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往往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纽带。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进行有效地提问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课堂提问的艺术。
  
  一、设计课堂提问要讲究“度”
  
  1 掌握难度。教师课堂提问应从当前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或学习状况出发,所提问题应是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推导、运算能够回答的问题,而不是超出学生实际水平的刁、难、怪题,使得学生无法回答。问题过于浅显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同样,问题过于深奥使学生不知所云,不能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消极畏难情绪。所以教师在备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研究课标,研究学情,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以便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我首先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计算:2/4+1/4、8/16-2/16……接着转入探索新知,提问:(1)这几道题中,有的分数不是最简分数,你能不能把这个算式改写成最简分数再相加减?(2)异分母分数能不能直接加减?怎么办?提出的问题难度适中,巧妙地沟通知识问内在的联系,基于学习基础展开探究,无痕地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2 巧设坡度。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课堂提问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引导学生思维步步深入,循序渐进中学习新知。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我先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回答一组由浅入深、顺着知识思路设计的问题:(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与三角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3)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4)怎样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组问题的提出起到承上启下、化难为易的作用,了思维的难度。
  3 优选角度。教师理解问题的角度、深度与学生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在设计提问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选择最佳的角度,问在学生“应发现而未发现”之前,问在“似懂非懂”之处,问在学生“有疑无疑”之间,使问题更能接近学生的思维和心理发展水平,以引起学生深思、多思,养成积极进行数学思考的习惯。如教学“游戏的公平性”时,我一上课就进行“摸球”游戏:拿出一个布袋,袋中装有黄、白两色的乒乓球共6个,请男女同学各摸10次(摸后放回袋中),黄色代表女生,白色代表男生,摸完后统计结果,看摸出哪种颜色的球多,就代表着那一方获胜。经过游戏,统计结果:黄球摸出13次,白球摸出7次。这时我宣布女生获胜,就立刻引起男生的不服,并提出质疑:袋中黄球和白球的个数可能不相等。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我再把袋中的球展示给学生看,结果黄球4个,白球只有2个。这时全班男生大叫起来,游戏不公平,游戏不算数。我马上说:“游戏为什么不公平?”,引导学生说出“黄球多,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就大;白球少,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就小”。教师通过一个不公平的游戏,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而质疑,生发要把事情弄明白的强烈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思维。
  
  二、把握课堂提问的火候要“准”
  
  1 知识衔接处提问。新知识往往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的。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启发学生运用迁移规律,认真思考产生问题,达到旧知识向新知识自然过渡的目的。如教学“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在复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后,我提出以下问题: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与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有什么联系与区别?要怎样验证?这两种乘法运算定律又有什么作用?这样一问,在知识的连接点处,引导学生运用新旧知识迁移规律,探索获得新知识,满足了学生创造的需要,使课堂变得生机盎然。
  2 知识关键处提问。重点和难点是课堂教学的精髓。教师在此关键处提问,让学生充分思考,能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如教学“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时,理解0在商中的占位作用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出示例题:309÷3和420÷3,让学生尝试计算后,马上提问:309÷3和420÷3十位商都是0,这些0能否省略?为什么?这样让学生对学习的重难点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分析,充分理解除法试商的原理和操作结构,从而有效地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3 知识拓展处提问。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适度的拓展延伸,有利于开放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提升素质。如教完“可能性”后,我设计了分析街头摸奖活动,提出以下问题:(1)每转一次15元,得一等奖80元,你玩吗?(2)每转一次10元,得一等奖80元,你会玩吗?为什么?(3)如果你是商家,你会怎样设置?(4)你想对顾客提什么建议?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不仅掌握了本课的知识,并且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达到用数学的目的。
  
  三、选择课堂提问的方式要“活”
  
  1 根据学生心理特征,选择激趣式提问。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教学中教师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游戏、比赛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物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团,形成悬念问题。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是平平淡淡,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削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提问时应注意问题的激趣性。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运用多媒体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动物王国举行骑车比赛。小熊的车轮是正方形的,小猴的车轮是圆形的,小象的车轮是三角形的。“它们同时、同地、同向出发,谁先到达终点呢?”这样的提问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使学生积极投身到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
  2 根据学习实际,选择启发式提问。启发式的提问能引导学生寻找知识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逐步提高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提问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尤其需要考虑提问能否启发学生的学习,解决遇到的困难。如教学“圆的周长计算”时,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分别测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出圆的周长时,提出“黑板上画的圆测量能用滚动法吗?”,迫使学生不得不另辟蹊径,想出了“绳测法”。此时,我又设疑:将一个白色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成圆,提问:“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实践证明了“滚动”和“绳测”的方法均有局限性。我再提出;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周长的普遍规律昵?这样启发式的提问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和创造的欲望。学生们通过认真操作、观察、思考和实践,终于发现了“圆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规律。
  3 根据教学进程,选择探询式提问。探询式提问是在学生对问题有一个回答以后接着追问一个问题。提出探询性问题对教师具有较高的挑战性,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和环节目标的把握上非常清晰和恰当。如教学“9的减法”时,我出示情景:“9个气球,飞走了5个”,你能用算式表示吗?学生提出“9-5=4”,教师就接着追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这样就有学生可能会回答“9表示气球的总个数,5表示飞走的个数,求出来的4表示剩下气球的个数。”通过追问加深了学生对减法算式意义的理解。
  4 根据思维训练需要,选择开放式提问。提问要注重开放性,使解题思路具有发散性和挑战性,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因此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大气”,不能太小,那种答案显而易见,一问一答的问题要尽量减少。如教完“找规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I)在“50”的前面和后面再写一些数,使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2)请你设计一行或几行有规律的数列。学生通过创造规律,并将所创造的规律提供给其他的同学和老师进行思考,在互动中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自主评价,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地拓展。
  有效的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随时变化,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理念,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责任编辑:陈志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56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