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三导教学”模式变革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谢适平 谢信波
教学质量的高低是影响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全面铺开,许多矛盾逐渐显露出来,如内容多课时少,内容新教法旧等,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成了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如何结合学生实际,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实效成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为此,我校通过深入调研,在广泛征求师生意见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提出了适合校情、适合各学科特点的“课堂三导教学”模式。
一、“课堂三导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当代接受学习理论
接受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接受学习中,所学东西的全部内容都是以确定的方式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学生无需进行任何独立发现,而只需接受,即把教师呈现给他的材料通过整合贮存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当代“接受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是认知派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他提出了所谓“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就是在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之前,给学生呈现一个短暂的具有概括性和引导性的说明。这种策略也是促进学习迁移的一种有效策略。
(二)现代发现学习理论
发现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再发现知识形成的步骤,以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思维的一种学习方式。现代“发现学习”倡导者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所谓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认为教学应以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使学习者通过体验所学概念、原理的形成过程来发展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当指导角色,学生作为学习主人去探索和发现,师生协作,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开展学习活动。
(三)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加涅认为学生的“学”才是获得学习结果的内因,教师的“教”只是外因,不同的学习结果需要不同的学习条件。他根据其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一个关于教学策略的描述性理论。在加涅看来,由于人类的内部心理加工过程(即信息加工过程)是相对稳定的,所以作为促进内部心理加工过程的外部条件即教学事件也应是相对不变的。由此观点出发,他根据学习过程中包含有多个内部心理加工环节,从而推断出相应教学过程应由九个教学事件构成:引起注意、告诉学习者目标、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诱导学习表现(行为)、提供反馈、评价表现、促进记忆和迁移。加涅特别指出,以上九个教学事件的展开是可能性最大、最合乎逻辑的顺序,但也并非机械刻板、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并非在每一堂课中都要提供全部教学事件。
(四)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
二、“课堂三导教学”主要环节的设计运用
“课堂三导教学”模式一般包含导学、导疑、导练三个主要环节。每个环节的内容,教师都要结合学生情况、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疑难点进行精心设置。在这种模式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导学环节
本环节教师首先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在明确本节课应该掌握哪些内容,达到什么要求的情况下,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课文并完成一定的预习作业,初步理解和掌握课本中的有关概念和知识点,借助字典、多媒体等工具搜集与课文有关的信息、资料。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针对学生通过讨论还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解。通过导学,学生不但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还较好地培养了自学能力、阅读思考或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导疑环节
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学生知识迁移的重要环节。而导疑的关键又是问题探究。教师通过对导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综合提出新的具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并指导学生以独立或合作方式加以理解,并内化到自身的知识结构。在导疑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应用各种启发思维的手段,选准知识与智能的结合点,要善于发问,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巧设情境、分层设疑,达到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启发其推旧知新。教师在设计本部分内容时,要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用学生的认识经验去感知教材,用学生的思维去研究教材,充分考虑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思维问题。注意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渐进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的积极性。本环节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三)导练环节
本环节要求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练习,对探索性题目进行分析解剖、讨论探索,强化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掌握方法和培养技能,从而优化认知结构,培养创新能力。本环节习题的设计要紧扣课堂内容,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能出现偏、难、繁、杂的问题。在学生解答问题时,教师应注意巡视抽查或面改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及时收集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点评鼓励,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导练达到查缺补漏、加深理解、巩固掌握知识,转化提升能力的目的。
总之,“课堂三导教学”模式的三个主要环节是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的。导学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导疑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导练是对课堂教学知识点的强化和应用。当然,“课堂三导教学”模式不能僵化套用,教师要灵活掌握。在进行“课堂三导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的变化而变化,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三、“课堂三导教学”模式提升教学实效性
“课堂三导教学”重点突出“教”与“学”方式的根本转变,即变以“灌”为主为以导为主,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变以讲为主为以练为主,变以学会为主为以会学为主,变以传授知识为主为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培养能力为主,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终生学习和创新能力,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现代教育价值观,极大地降低了教师的无效劳动,有利提高课堂效率。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大幅度提高
1 课堂教学信息传播更加有效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的手中,学生的一切活动必须围绕着教师转。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就像一个个大小不一的水桶,教师一律用同样的方式同样的时间灌同样的水,从来不管那个水桶装不满或装不下,不管小桶是否会漏。整堂课除了听到老师板书,学生抄笔记的唰唰声听不到其他声音。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昏昏欲睡,更不用说欢声笑语,思想交锋,思维活跃了。这样的课堂结果摧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三导”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最大区别是课堂变活了,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学生的主动参与,师生的频繁互动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充满生命活力。
2 新课改三维目标进一步落实
传统教学的课堂目标是教学目标,考虑的重点是教师在课堂上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忽略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更谈不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三导”教学的课堂目标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对于学生的学习目标,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合作探究、动手操作、观察想像、提出质疑等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来获得知识并内化到自身的知识结构中,使学生知识和能力得到和谐发展,在情感体验上获得满足。
(二)教师形成“学生为本”的新观念
“课堂三导教学”带给我们是新理念、新方法、新尝试、新探索。通过开展“三导”教学,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改变,形成了新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教师树立起了学生本位意识、学生主体意识和学生个性意识。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变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研究者和课程的建设者。
(三)学生的学习效果显著增强
学习方式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三导教学”模式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已经初见成效,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有不同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课堂活跃,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显著增强,学习兴趣有了提高;学生自主能力明显增强,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学习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学习效率显著增强,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课堂、教师、学生的变化,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紧凑精彩,课堂时间得到有效利用,课堂知识容量变大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增强,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牢固。
“课堂三导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知识的内化和提升。教学过程中积极为学生的“学”创造条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淡化“教”的功能,减少说教的无效环节,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因此,课堂效率提高是必然的。
(责任编辑:徐小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56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