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占朝

  阅读能力的高低,是衡量语文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大多数学生而言,语文阅读的兴趣、范围是广泛的,阅读量也是不小的。可是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等,却不尽人意。要想使阅读教学真正对提高语文素质起到推动作用,必须十分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爱上阅读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进行阅读的巨大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产生对阅读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课内阅读,更要重视课外阅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有计划地进行阅读,并做好阅读笔记,撰写阅读体会,使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
  
  二、使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
  
  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既增加了字词出现的频率,又提高了学生对字词的识记和应用能力。同时,阅读能为学生积累大量丰富的素材,扩展学生的视野,增进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此外,在当今信息膨胀的时代,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之一。通过看电影、电视等途径获得信息,较少思考,更少想象,学生只是一个相对被动的接受者。而阅读的过程却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语言文字可以为你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你能够与遥隔千载的先人们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你的心灵之翼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另一个想象的世界里翱翔,阅读能够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引导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不管是在课堂上读书还是进行课外阅读,总有不少同学只读书不思考。孔子在几千年前就提出“学而不思则罔”的观点。可见,只读书不思考是没有好的阅读效果的。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在课堂上,应要求学生读书时拿起笔,让他们随时在读的内容上圈一圈、画一画,写下自己的阅读体会,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以便于向老师同学汇报。
  2.引导学生养成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的习惯。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词语、句子,如果单独把它抽出来理解,学生往往会有困难,但如果把它们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仔细琢磨一下,就能够确切地理解。
  3.引导学生养成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习惯。语文教材上课文内容十分丰富,许多课文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有的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如果能把这些词语放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联系起来,理解起来就容易了。
  4.引导学生养成阅读后做小练笔、写读书笔记的习惯。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读完了,总会有感悟,当然学生也不例外。如果能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写好读书笔记,摘录好词及精彩语段,记下自己读书时的点滴体会,这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良好的习惯。一般情况下,在学生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勾画出好词好句,课后对好词好句反复读、并把这些词句摘抄下来。领着学生在精读课文时,结合课文中有关段落适时让学生仿写,或者在课文学完后总结文章的写法,让学生仿写。
  
  四、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
  
  “阅读批判”一词应该宽泛地理解为“阅读批评”(包括文学批评和文章批评),含有显优劣、定品位的意思。它一方面指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否定、反驳与匡正,一方面指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肯定、阐扬与补充。就是说,“阅读批判”固然重点在反面的评判,但也涵盖正面的评判在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62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