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让你的视角更丰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武健
读书是每位教师经常要做的事情。读书,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更加重要。信息技术课程在不断地发展,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推动课程的建设。课程建设的思考源泉有些就来自于书籍。
除了采取泛读、精读、选读等阅读方法外,信息技术教师还可以进行比较阅读,也就是将两本或两本以上不同方向的书放在一起读。将不同视角、不同方向的问题结合起来,你会从中发现一些更深刻的问题。
例如,将《信息崇拜――计算机神话与真正的思维艺术》(美・罗斯扎克)与《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美・泰勒)这两本书进行比较阅读。两本书都是经过时间检验,有着重要影响的经典书籍。
《信息崇拜――计算机神话与真正的思维艺术》是一部极具批判性、反思性的书。书中的许多观点是对信息社会非常尖锐的批判。例如,书中直接写道:“就个人情趣而言,我必须承认计算机带入课堂的动画和大多数的图形从审美角度看是低级的,甚至是丑陋的”、“信息,到处都是信息,唯独没有思考的头脑”、“通常的情况是,人们利用计算机有限的能力解决复杂的问题,实际上是把问题的困难程度降低到计算机可以解决的程度,因此,只是部分地解决了问题”……
罗斯扎克提出的这些尖锐批判经历了长达20年的时间,也没有失效。教育,尤其是义务阶段的教育,一定要重视这样的长效性问题。这些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都是教育中需要特别重视的问题。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问世的时间更长。作者泰勒写于1949年,至今已经有60多年了。其中,最重要的是课程建设的四个基本问题:(1)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2)要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教育目标?(3)如何有效地组织好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如何才能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这就是著名的“泰勒原理”,被公认为课程开发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
如果说,《信息崇拜――计算机神话与真正的思维艺术》是对信息社会,以及信息社会中的教育的一种批判,那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供的就是一种建设的思路。推动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不仅需要我们打破原来的框架,还需要建设一个新的框架。对于信息技术教师而言,不仅要学会批判性思维,还要学会建设性思维。其中最重要的是,长期以来我们没有解决好什么问题,为什么?我们将来应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做?
经典书籍可以带给我们启示,但同时也会留下时代的印迹。例如,《信息崇拜――计算机神话与真正的思维艺术》中认为,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网络”。但如果从信息的定义来说,“计算机+网络”只是信息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课程开发与建设,除了“泰勒模式”以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模式。在阅读中,我们需要抛开时代的局限,将面前的问题摆出来。
当然,如果能从两部书中品出味道,继续研究讨论下去,就需要进一步的拓展阅读,至少需要从信息科学和课程开发两个方向进一步阅读。
(作者单位:北京东城区东四九条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66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