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巧妙创设情境 挖掘学习需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鸣家

  “下面是信息技术课,快走,去机房了。”
  “唉,网络又被老师断了,真没劲!”
  这样的对话不停地在我们耳边响起。在技术日益发达、电脑日益普及的今天,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却往往被学生忽略,同样不受学生欢迎的还有我们所教的那些知识:Word、Excel、PowerPoint、资源管理器等等。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失去兴趣了呢?
  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应用软件相对简单,操作类技能一看就懂,一做就会,简单到学生提不起兴趣。二是所教内容脱离实际,为技术而技术。例如:在教授与文字处理软件有关的教学内容时,教师会将一篇《秋游》作文反复地进行改变标题与字号、段落重新排版等操作;在讲授电子表格软件时,还会经常使用诸如杀毒软件三个门市部的销售量等实例。
  目前,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太简单,并且学生实际用到的不多,看不到软件的实际用途或者看不到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用途,产生不了学习的需求,自然也就无法产生学习的兴趣。那么,如何才能从相对简单的软件教学中挖掘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只要找出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就会自然产生,学习需求就是激发兴趣的最好工具。简单地说,就是让我们在上课时不直接说学什么、为什么学、学了怎么用,而要花一定时间去和学生探讨“我”需要什么、为什么要学这个内容。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听课实践,谈谈在导入环节如何创设好情境,挖掘学生的学习需求。
  创设软件实用情境:让学生直观地看到需求
  文字处理软件是中小学都要教的内容,其中的字形、字号、段落设置为常规教学内容。对于这些内容,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例1:Word文字段落格式教学
  教师在课上结合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创设了较多种应用文文体格式的情境。通过对请假条、留言条、通知、海报等多种文体格式的比较,学生看到不同的应用文文体中字体、字号的不同,理解了字体、字形等的实际用途,从而明白了为什么要学这些内容。此时,教师引出课题,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教学并下发已经准备好的文档,让学生设置格式。学生会自动地按照上面铺垫的应用文文体进行格式编排设置,不再局限于教师设定的标题多少号字、正文段落多少号字等要求来进行操作。
  在这个课例中,教师通过学科内容的联系整合,创设了文字编辑软件的实际应用情境,学生从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很直观地看到了Word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实际应用中产生学习需求,并由这些需求出发,自觉主动地去学习相关的知识点和操作技能,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学习”的常规课堂模式。在软件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分析为什么要教这个软件、这个软件目前的使用情况如何。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产生“老师教什么,我就学什么”的想法,损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生彻底陷入被动、被迫学习的境地。该课例在这方面给予我们很多思考。
  创设多角度思维情境:让学生充分讨论出需求
  课例2:电子表格软件的综合应用教学
  教师采用了学校运动会中的运动员成绩表为教学电子表格的材料。这个本来平淡无奇也为大家所常用的材料在教师精心准备的三个问题的引导下,激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学生们提出了很多需要在电子表格中实现的功能。因为是学生讨论出来的学习需求,所以他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兴趣高涨,主动性很强。
  问题1:如果你是我们班的体育委员,你需要这个数据表的哪些内容?
  生:需要本班各位运动员的数据。
  追问:如何才能从学校运动会的总成绩表中得到本班的数据呢?
  生:排序、筛选。
  问题2:如果你是学校运动会的总裁判长,你需要从这个数据表中得到哪些内容?
  生:各个班级的总分、各个项目的名次。
  追问:这些总分、名次在原数据表中都是没有的,我们应该怎样得到这些数据呢?
  生:计算、公式、函数、分类汇总。
  问题3:如果你是校学生会宣传部长,要在学校橱窗中进行学校运动会的宣传,你又需要从这个数据表中获得些什么呢?
  生:各班第一名的多少、各班总分的排名。
  追问:这些数据用什么方式来呈现能更吸引眼球呢?
  生:表格呈现、图表显示。
  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换位思考,从多角度分析同一材料的不同用途与呈现方式。在热烈的讨论和教师恰到好处的追问中,学生明白了自己该怎么处理这些数据,在处理这些数据背后又隐藏了什么样的操作技能需要自己去熟练掌握。这种对同一材料从不同角度分析的情境,会让学生思维活跃,并且能通过多个问题贯穿整个课堂,对于提高课堂效果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创设角色扮演情境:让学生大声说出需求
  课例3:PPT之超链接教学
  上海世博会是2010年上半年的一个热点。因此,教师从世博会引入,预先制作了一个世博会的展馆展示PPT,但在首页的各个展馆名称上并未做好超级链接。课堂上,教师创设情境,告诉学生要进行世博主题班会,展馆介绍的PPT已经做好(出示),需要一个“世博小介绍员”。接下来,教师请一名学生来扮演介绍员,其他学生扮演游客,可以任意提出要看哪些展馆。当然,在接下来的介绍过程中,“介绍员”不停地用鼠标滚轮翻页,很难满足“游客”的要求。
  教师趁势提出:这个PPT制作得怎样?
  生:内容很好,但是使用起来太不方便了。
  师追问:那你们认为怎样才方便呢?
  生:最好是点哪个展馆就可以跳到哪个展馆的介绍。
  至此,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终于大声地说出了他们的需求,以下的教学自然水到渠成。
  在上例中,教师通过预设的障碍以及学生的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感受作品在使用过程中的一些弊端,并由此提及如何去改进,学生很自然地提出应该如何改进的方法。这种角色扮演的情境创设法,会让课堂气氛活跃,在小学教学中使用效果尤其明显,因为小学生很容易进入角色,在身临其境时也容易大声地说出他们的学习需求。
  上述三个课例显然是比较成功的。在这些课例中,教师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创设了不同的学习情境。学生在融入这些情境的过程中,看到了软件的用途,讨论了材料的使用,进行了亲身的体验,能清晰地把握自己使用软件的目的,了解自己的学习需求。学习的需求由学生主动提出,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所带来的学习效率的提高是不言自明的。
  (作者单位:江苏常熟市教研室)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66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