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为何总把-a当负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湘平

  在教学负数时,许多学生总是把-a当成负数,这是为什么呢?本文从数学学习和心理特征的角度阐述其中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负数的教与学有一定的帮助.
  
  一、对字母表示数的本质认识不够清晰
  小学阶段从一年级至六年级,学生所学的、所接触的数通通是非负数(正数和0),天天学习的是它,每次数学考试考的也是它,因此非负数早已在小学生的脑海深处扎根.到了七年级,学生在学习“字母可以表示正数、负数和0”时,对数的概念一下子转变不过来,导致许多学生学起来会感到困难吃力,甚至感到迷惑茫然. 正因为如此,许多学生还是习惯或者说乐意把a当成正数来看待,于是自然而然把-a当负数了.
  
  二、对负号表示的意义讲解不够透彻
  在教学负数时,我们是通过生活中大量“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来引入负数的概念的.从根本上讲,负号表示的是“相反意义的量(或数)”,而不是判断负数的唯一特征,如-(-2),它就不是负数.值得一提的是,教材中总是喜欢用正数来表示收入、赢球、高于海平面等,用负数来表示支出、输球、低于海平面等,我想如果能部分地调换过来,学生对于负号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理解会更透彻一点.
  
  三、教材中对负数的定义存在局限性
  新教材是这样定义负数的:像-3、-2、-0.5这样的数(即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 这样定义“负数”是欠妥当的. 如果有的学生在小学已经知道了a可以表示一个数,换句话说就是已经学过数a(不一定是在学校学的),那么-a不就是负数了吗?相反,倒是旧教材的定义较为恰当,它是这样定义的:像-5,-1.5,-,-155等在正数的前面加上“-”( 读作负)号的数,叫做负数.可见,只有同时具备两个条件(①负号;②负号后面是正数),这个数才是负数,所以-a是不是负数还要看a是不是正数. 但奇怪的是,新教材竟然把它给忽略了!
  
  四、总是把-a当成负数的数学心理特征
  根据心理学的知觉理论,知觉受主体的知识和经验的影响.人们总是以主观经验去识别、匹配、解释知觉的对象,如果所感知的对象是陌生的,换句话说是头脑中没有相关的模式与对象进行匹配,那么主体就会将与对象接近、相似的模式与之匹配. 另外,知觉往往不会随知觉的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如判断-a是不是负数时,学生脑子里会将它与
  -2或-3等进行匹配,从而得出-a是负数的错误论断.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在没有学负数之前,“-正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数.在学习负数期间,对负数都是以“-正数”的形式进行强化.渐渐地,过了一段时间之后,“-” 就成了判断负数的唯一特征,于是自然而然认为-a就是负数了.
  
  五、对负数教学的一些建议
  1. 采用旧教材中负数定义法,强调只有同时具备两个条件(①负号;②负号后面是正数)的数才是负数.增加类似“-(-2)是负数吗?”等的练习.
  2. 切实抓好“用字母可以表示正数、负数和0”思想观念的形成,增加类似“a是正数吗?-m是负数吗?”等的练习.
  3. 加强对负号的本质意义的理解,增加类似“如果支出3元记为+3元,那么收入5元记为
  元.”等的练习.
  责任编辑 罗 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79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