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管理得法才有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金秋

  学校管理是以学校作为管理对象的活动,其指导思想、组织机构、活动内容以及方式都要受它所处的社会大环境以及学校本身所具有的功能的影响。学校管理者必须根据学校所处社会的需要以及自身功能的特点去管理学校。那么如何实现高效的管理呢?这就需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群体构成和管理者的管理风格而定了。在当前创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通过创设和谐校园来实现有效的管理则是学校管理者重点选择的一条有效途径。当然,必须明确一点,我们这里所说的“和谐”是指有原则的和谐,是遵循科学规律实施教育管理前提下的“和谐”。
  
  一、做举旗人,不做举鞭人,
  
  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
  学校领导班子集体应该有朝气,有思想,有魄力,有创新精神,是个团结有凝聚力的领导集体。管理不应简单地通过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来实现,而应有更高层次的思考,即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该做举旗人,而不是举鞭人。
  管理者做举鞭人时:(1)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方向相对,很难做到同心同德,甚至会出现冲撞和阻力;(2)管理者做举鞭人,使被管理者整天处于心理紧张状态,被动工作,不易调动其内在积极因素;(3)当管理者对被管理者举起鞭子时,会给大家“简单粗暴”的感觉。同时,这种类型的管理者自身一定存在很多不足,并且惧怕听不同的意见,当然也不会认真倾听群众发自内心的意见和建议;(4)这样的管理者肯定会吓跑一些人,同时也肯定会遇上与之针锋相对的人,与这样类型的领导交心的人比较少,当然也就很难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也不会高;(5)对于知识分子构成的工作群体采取举鞭人的工作模式只能压制创新思维,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内在的潜能也会受到抑制。
  管理者做举旗人时:(1)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是朝同一方向前进,易形成发展的合力;(2)管理者做举旗人是给群众做表率,当引路人,是群众前进的领航人,因此对管理者群体自身的建设必须是高标准的,是群众认可的;(3)举旗人与群众的关系是和谐的,如果队伍中存在一些有可能掉队的同志,也会得到整个集体的帮助从而跟上队伍;(4)管理者做举旗人不易形成工作上和人际关系上的内讧,易调动群众的潜在积极因素,促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从而提高工作效率;(5)大家在无负面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创新思维会自由发展,其内在智慧的释放也是主动和自觉的。管理者以举旗人的姿态出现,有利于与群众形成和谐的工作关系。有了和谐的工作关系,大家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就会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二、创造激励环境,充分利用激励机制,
  
  实现有效管理
  激励能促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工作满意感包括以下内容:(1)工作表现机会和工作带来的愉快;(2)工作上的成就感;(3)由于良好的工作成绩而得到奖励;(4)对未来发展的期望;(5)职务上的责任感。
  鉴于激励因素如上的积极作用,各级各类单位部门都在制定激励制度,然而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用精神鼓励等内在因素来调动人的积极性,使激励机制真正派上用场,让尽量多的人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这就对学校的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多搭舞台,搭多种舞台,多创造激励机会,创设多种激励形式,让更多的人体验成功,使师生员工在对成功的期待和不懈的努力中走向成功,得到发展。比如,干部、教职工工作出色,不一定以奖金形式激励,也可以送出去培训学习。笔者所在学校就非常重视送干部、教职工外出参观、考察和学习,只要在工作上出色,对学校的发展有较突出的贡献,众人认可,在资金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就为其创造各种培训机会,促其发展。学校还设立了中考奖、体育节单项奖、艺术节单项奖、教科研优秀论文奖、优秀案例奖、教师基本功大赛奖、优秀教案奖等数十种奖项,尽量使每一位教职工都有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学校也非常注重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从各班、各年级、各教研组到全校,文化知识性的、文娱体育的、书画爱好特长的、校园环境建设的、班级特色的等各种活动开展过多次。激励方式有口头表彰、物质奖励、外出专邀活动、参观活动、介绍经验体会等,极大地调动了全校师生将事做好,努力做好事,共同促进学校发展的积极性。
  
  三、遵循规律,依靠群众参与管理,
  
  提高办学效益
  遵循科学规律办学施教。所谓规律,就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也叫法则。学校始终提倡教职员工和学生要当学校的主人,不要当客人。那么,以什么形式让大家体会到自己就是学校的主人呢?我们选中的突破口是通过问卷的形式,请教职工一起来讨论分析学校的优势和劣势。大家共同出主意,想办法,如何发挥我们的优势,使我们的长项更长,使我们的劣势得到调整与改善。为了提高大家主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学校完善了青年教职工团支部,重新组建了校学生会,让学生领袖们参与到学校的管理活动中来,学校还完善了家长教师协会,由校党支部牵头在课间设立党团员文明岗,督促师生文明行为的形成……这样一来,众多师生既是管理者又是学校各种活动的参与者,这种开放的管理思想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极大地调动了师生主动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学生也积极地参与进来,为学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出谋划策。总之,依靠群众参与管理,群众的自身价值也得到了认可,对于集体良好风气的形成,提高管理效益起到了十分良好的作用。这种管理反映了一个规律,那就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众人同心就没有干不好的事。这种管理思想,这种规律,早已被前人证明。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管理的精髓是“理”不是“管”。“管”不是目的,“理”才是追求。“管”只能管事,“理”要理人。“管”与“理”是辩证的统一,“管”不仅要服务于“理”,还要服从于“理”。管理,是一门艺术。事实上,不论管理内容如何纷繁复杂,涉及的就是两个方面,即人和事;管理的目的也是两个,一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二是满足我们事业发展的需要,实现工作的最大效益。管理,虽然伴随我们事业的始终,但却有着很多致命的误区。有些领导要么“管而不理”,要么“重管轻理”,不管三七二十一,下级和员工必须按领导的规章制度执行,只许老老实实服管,不许说三道四,专断独行,压制被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达不到管理的有效作用。面对纷繁复杂的人和事,如何做到正确管理,使管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管理者的难题,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成功的管理经验是:超越“纷繁复杂”,提纲挈领地抓住“人”的核心,精于“管”,重在“理”。尊重客观规律,把“管”与“理”、控制与协调有机结合起来,在“管”中“理”,在“理”中“管”,让人更高效、更愉快、更正确地做事;做到“管”而有“法”,“管”而有度,以科学性、可行性为原则;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理”之中,理顺关系,理清职责,理和气氛,理畅情绪,依情而理,使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都得到充分发挥,使工作环境既有规章的严肃,又有人情的温馨。只有这样,管理才能成为我们事业发展的助推器和有力保障。
  作者单位 北京市大峪中学分校
  (责任编辑 田欣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83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