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德育的新思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齐世强
〔关键词〕 网络;德育;思路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
10(A)―0011―01
随着科技进步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互联网以其高效性、便捷性和交互性的优势备受人们青睐,并且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中学生对网络更是趋之若鹜,这对中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网络作为工具没有善恶之分,其作用取决于使用网络的人的素质。中学生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辨别能力较差,对各类诱惑缺乏“免疫力”,加之生活阅历浅,因此易沉溺于网络而致使世界观、人生观改变,甚至学业荒废,人际情感淡漠,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同甚至逃避的心理,引发孤独症,以至于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为此,学校应大力培养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教育工作者,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把网络中与教学相关的知识带进课堂,充分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帮助他们辨证地分析网络上的一些现象。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认识到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从而有效地减少和避免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学校也可以为学生提供舞台,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如定期举办FLASH设计大赛,并将有创意的作品展示出来。又如建立学校网站,让学生承担部分栏目的制作和维护工作。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努力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获得成就感,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
关爱学生,促进心理健康
青少年时期是人身体日趋成熟的时期,同时也是心理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自我意识和性意识开始萌动和发展,同时,情绪波动幅度较大,很容易走极端。这个时期的学生既有压力也有情感方面的需要,如渴望友谊,渴求被了解和尊重,希望获得成就感。同时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不少父母为工作忙碌,无暇与子女交流、谈心,部分家长只关心学生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成长,导致学生内心孤独、精神世界空虚。
网络的出现为这些学生提供了交流的场所和环境。但由于网络自身的虚拟性和无道德性,进一步加剧了学生与社会的隔离,引发了中学生的网络人格与现实人格的扭曲和背离。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密切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同时对症下药,因人而异地进行心理辅导。学校可以开设心理辅导信箱,也可以在学校网站上开设心理咨询专栏,虚拟一位能够被孩子们喜爱和信任的“知心姐姐”,其幕后工作则由广大具有丰富心理学知识和心理辅导经验的教师担任。由于这种形式不是面对面交谈,彼此都是陌生人,交谈双方是平等的,没有利害关系,也没有隐私被曝光的顾虑。在绝对安全和自由平等的交谈氛围下,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敞开心扉,教育者容易找到孩子的心理症结,并开出良方。
加强青春期知识教育
中学生迈进青春期的门槛后,性成熟与性无知的矛盾日益突出。班主任老师应积极配合生理卫生课老师、体育老师共同做好学生青春期的教育指导工作,对于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性生理现象和性困惑,不能因为不便指导而敷衍了事。学校除了利用《健康课》或《生理卫生课》对学生进行青春期卫生教育外,还可以开展专题知识讲座、播放幻灯片和电影等方式做好青春期卫生知识和性知识的普及教育工作,以消除中学生对性的神秘和性苦闷,使中学生对性有个正确的认识。同时,可以开设青春期教育家长培训班,争取家长的大力配合。这样,学生掌握科学的卫生知识和性知识后,就会自觉地纠正自己的不良习惯,成长为身心健康的人。
培养学生的网络“环保”意识
目前,网络上充斥着很多不文明现象,如发送垃圾邮件或带病毒的文件,散布虚假信息或不健康内容的信息,用不文明的语言攻击他人等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网络“环保”意识培养,使他们懂得维护网络环境的重要性。保护网络环境,要从我做起,要具有公德心和责任感,绝不能有玩世不恭的态度和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报复心理,自觉维护网络环境。只有这样,网络德育工作才能上一个新台阶,学生才能健康地成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00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