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落实平等原则促进教育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宗国

  〔关键词〕 教育;平等;原则;意义
  〔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
   09(B)―0009―0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中更加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突出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教育改革目的,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平等原则,这是展开教育教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古今中外,一切成功的教育家在实施教育过程中都遵循了平等原则。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孔子反对学生对教师“惟命是从”,体现了平等思想。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认为“人生来是平等的、自由的”,他极力主张尽量发展儿童的独立思维和创造能力,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规律的“自然教育”。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信息社会,青少年的独立性、自主性极大增强,尤其是中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非常广泛,教师在他们的心中并不是绝对的权威。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学好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师的态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灌输式”或“填鸭式”的陈旧教育方式,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并最终导致教育教学效率难以提高。
   只有遵循平等原则,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真正的信任,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
  
   一、遵循平等原则有利于沟通师生彼此的心灵,缩短相互间的心理距离,从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现代心理学表明,人们在接受某一观点时,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表面服从,二是确认或认可,三是这一观点是与自己的价值观相一致。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同样也分为三个阶段。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理距离接近,有利于尽快让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和认识。当然,学生接受、形成、深化正确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这与学生的年龄层次、生活环境、认识水平等有关。教师只有心平气和、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引导学生纠正错误认识。
  
   二、遵循平等原则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
  
   教师的平等态度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强化和提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成绩好的学生更加自信,成绩差的学生克服自卑。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有一定的权威性,但在探索、研究、创造等方面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因此,教师只有平等地与学生一起分析、探究和解决问题,并加以正确地引导,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才能使学生变被动地接受为能动地追求。过分的非难和挑剔就可能会消磨学生的独特性和与众不同的思想,久而久之,就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利于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三、遵循平等原则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矫正学生不良的个性
  
   现代心理学表明,骄横、任性、逞强等不良个性是过分地自我肯定,孤僻、冷漠、自闭的个性是过分地自我否定。矫正这两种不良个性的良方就是教师以平等态度,让学生在受到尊重的同时学会尊重别人,也学会尊重自己,让学生懂得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别人,同时也应该正确地看待自己。否则,教师的偏爱会强化一部分学生的自负心理,教师的冷漠则会强化另一部分学生的自卑心理。只有平等地对待学生,才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使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遵循平等原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当前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教师的品质往往对学生有重要影响,教师不愿做或不会做的事,很难让学生做到;教师不具备的品质,也很难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如果教师能身体力行,时时刻刻遵循平等原则,就会形成团结、友爱、互助、协作的新型人际关系,开创出一种公平、公正、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和谐发展的教育环境,这样才能促进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01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