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回顾与展望: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题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新立

  自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我们已经走过了六年了。回顾这六年,我们看见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然而,在发展背后,我们也看见了人们的反思与理性的回归。应用成为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整合逐渐走出示范课、作秀课的阴影,而开始走入课堂、走入教学、走入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等成为信息技术教师讨论的焦点;教育博客的深入推广让教师走向自觉,关注研究,注重自身专业发展;“农远工程”让更多的中西部地区的孩子能够在同一片蓝天下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Intel、微软、IBM等企业的教育信息化项目更是为我们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锦上添花。所有的一切都显示着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正在迈向健康之路。
  在今后一个时期,基础教育信息化将向何处发展呢?面对着基础教育信息化日益扩大和细化的领域,我们发现很难全面而系统地展望它的发展。回顾只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面向未来,所以筹划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每个教育信息化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在回顾与展望中,我们摘取了一些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题词。
  
  应用
  
  应用可以说是从信息化开始发展时就有所强调。应用既是信息化建设的起点又是信息化建设的落点。正因为有了应用的需求,我们才去建设信息化环境,才去培养信息化人才。而所有的一切都应该围绕着应用开展。它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未来它必将成为一个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主题。应用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当恰恰是应用却又在目前的实践领域中受到了人们的诸多批评。正如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李天顺副司长在《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举办的“2006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创新论坛”上讲道:“信息化建设固然需要投入,而且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信息化环境也需要管理建设、需要完善、需要持续不断的改善,但是,与此同时,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加强应用。要让有限的、已有的信息化设备充分地运转起来,使效益达到最大化。如果要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当中列一个重中之重的话,提高效益首当其冲。”
  以往我们也在强调应用,那么未来的应用工作重点在哪里呢?我们觉得应该主要关注普及应用。以往的应用,很多都在作秀,信息化应用成为一种示范性的形式,信息技术并没有真正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和学生学的工具。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在学校的广泛运用,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凭借一部分人在一段时期的热情,而应该是经常化、制度化的东西,应该融入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所以普及应用应该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也将在普及应用方面有所规划,预计2007年即将召开的全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也将出台普及应用方面的有关政策规定。
  那么对普及应用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普及应用应该坚持信息技术走入课堂、走进教学、走进学习,使其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和学生学的工具。信息技术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其实最简单常见的word和PowerPoint,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教材,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
  信息技术应用中我们应该关注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的研究与推广。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如何让新的信息技术能够迅速在教学中起作用是教育技术工作者所关注的。例如,移动学习技术在学生学习中的应用等都是新的看点。我们不仅仅要从技术的角度来研究其如何应用,而且也要研究如何根据教育的需要来开发符合需要的新技术。新方法就是要探索新的信息技术应用方法的研究与推广。新模式的研究与推广就是要探讨信息化背景下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最近有关模式非议很多,但是好的模式能够有助于给教师搭建信息技术应用的脚手架。信息化下教学模式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模式中加入信息技术因素,而是要考量信息技术带来的各种因素的相关改变。
  
  信息技术课程
  
  信息技术课程是五年内发展最为迅猛,也是成就最大的一个领域。目前,信息技术课程处于一种酝酿与反思之中:十个省份新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网络上信息技术教师对核心价值、主题式学习模式进行激烈的讨论……我们看见信息技术课程正在逐渐地进行蜕变。从传统的计算机教育向信息技术教育的蜕变正在完成。关于信息素养的讨论和提及是从2000年开始正式升温,然而在实践中真正贯彻到日常的教与学中,是逐步完成的。由于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逐渐在各省份开展,不仅仅是高中教师逐渐体悟到信息素养的理念,而且,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师也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方法。有关信息素养的理念与方法正在渗透到每个教师日常的教学之中。
  在信息技术课程领域,我们看见更加可喜的方面是信息技术教师的成长与反思。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师都是听从专家的讲解,而缺乏自己的理解与实践。过去的六年,我们看见更多的信息技术教师逐渐成长起来,不单单进行教学方法方面的变革,而且已经逐渐深入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等问题的讨论中,并且根据实践经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例如,山东省青州市一中的王爱胜老师所写的关于信息技术课程核心价值的系列文章;北京市丁香小学的武健老师所撰写的非技术性信息技术课程的系列博客文章,都彰显了其在信息技术课程理论层次的深入思考。同时,高中新课程改革也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成长创造了机遇。当我们强调教师不能够适应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时候,其实高中新课程改革也为努力求上进的教师提供了发展的舞台。他们可以在这个舞台有所创造、有所发展。
  未来,信息技术课程将关注哪些热点呢?一为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推进与完善。将来的两年,高中新课程改革将面临着一个更大范围的推广。但是如何有效地推进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应该被人更加关注。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推进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需要关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师、评价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所以,借鉴已进入课改实验的省份的经验,开创性地实施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应该成为未来两年的一个关注点。信息技术课程的另外一个关注点就是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重构。以往的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是按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进行的。但是随着高中新课程的推进,高中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已经影响到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同时,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也促使人们对其进行

反思。人们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与方法已经进行反思和探索。南京师范大学的李艺教授和东北师范大学的董玉琦教授对此都作了一些研究。2007年,如果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性文件出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构也将实现,这也必将带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良好发展。
  
  教师
  
  教师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主题,当我们提及信息化时就必须要依靠教师来实现。我们认为,在整个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以教师的发展为前提,教师的快乐是学生快乐的前提,因为教师不发展孩子也不可能发展。长期以来,人们在关注信息化与教师关系时主要关注的是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的培养与培训。从教师计算机水平考试到全国性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人们似乎更加热衷于用一种整齐划一的方式来培训和改造教师。但是信息化不仅仅是这样的功能。正如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教授在介绍他所主办的“教育在线”网站所给予教师的作用时所说的:“网络是真正地传播理念、真正把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永远留下来的载体。一大批散落在民间的教育思想者和行动者逐渐地汇聚起来,一大批不满教育现状、想要突围的优秀教师集中了起来。在这个网站上,不仅凝聚了名师名校长,像李镇西、韩军、张万祥等人,还有一大批通过网络成长起来的名师。所以说这个网站的很大功能就是一批老师在这里成长起来,所以有人说这里是中国最大的网络学校。”由此看来,以信息化带给教师的不仅仅是信息技术技能,而是教师对自身身份的重新审视,是教师的教育观念的重新架构。
  过去几年是教师博客蓬勃发展的时期。教师博客、课程改革、基础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基础教育领域搜索信息量最大的三个关键词。博客没有人专门推广,也没有教育部门发过文件,它真的有些像“无心插柳柳成荫”,完全是由民间推动的,但是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所以说博客现象是一个独特的教育现象。上海教科院的蒋鸣和教授从教育学的视角观察了教育博客的发展。他认为:“博客的出现,是一种个性化的民主,是一个公共话语的空间。教师博客的发展,就是教师话语权的回归。教师话语权的释放,造就了博客的超高速发展。互联网从看到写,完成了教师博客从单一的信息索取者到信息的共享者的历程。”
  关注教师与信息化,就必然要关注信息技术所带给教师的各层次影响。我们要更加关注信息技术所带给教师的理念变革和方法影响,更加关注其所能够给予教师的人文关怀,使教师不仅仅学习信息技术技能,而且能够使用信息技术来交流、倾诉和发展。关注教师与信息化,就必须要关注国家正在推进的全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建设项目。2007年此项目必将开始全面推进。然而,如何防止“应试培训”的倾向是所要关注的主题。为了有效地推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就必须要创新培训模式,改变传统的培训方式。正如华东师范大学的祝智庭教授所说:“务实培训,学以致用,服务教师,创造福利;还权教师,自主规划;开放机制,培植市场;政策导向,评估激励。”
  
  研究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今天,我们越发觉得研究的重要性。越是在大力推进的进程中,越是需要加强研究工作。特别在目前基础教育信息化迅猛发展的状况下,更加需要理论指导。信息技术的优势是什么?局限性在哪里?如何趋利避害?我们现在还不能从现有的教育技术理论中寻求到满意答案。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教育信息化已经大大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概念。要在一个复杂的系统中正确地进行价值判断、运作教育活动,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就不言自明了。在过去的几年中,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工作在我国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所以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理论基础薄弱,未能形成足够的观念酝酿。我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仍然处在摸索前行和盲目照搬国外的阶段,未能形成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所以加强研究投入、加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关键环节的研究工作是今后所必须关注的重点。
  未来几年,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工作需要关注以下方面:
  1.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机制与影响因素研究,
  2.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应用因素、策略、教学模式、有效性研究;
  3.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信息技术教师发展等研究;
  4.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师发展研究;
  5.信息技术支持的学校发展研究;
  当然,研究并不局限于以上方面,例如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文化方面等也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也需要研究者改变研究的范式。应该更加提倡行动研究,以研究带动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成长,能够既出成果,也出人才。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研究者要与一线的实践者互动,结成研究的共同体、实践的共同体,能够将先进的理念带给中小学。
  
  农远工程
  
  我国政府提出了“和谐社会”的理念。“和谐社会”的理念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实现公平,特别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即人人拥有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但是如何来保障教育公平呢?信息化在保障教育公平方面有何种作用呢?为了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缩小数字鸿沟,国家从2003年开始启动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简称“农远工程”)。
  农远工程从2003年开始实施,计划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构建一个遍及全国农村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使农村所有初中基本具备计算机教室,所有小学具备数字卫星教学收视设备,所有教学点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农远工程实施的目的,是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与效益。农远工程不仅仅是为了教育服务,而且也可以为农村社会的发展提供服务。在我国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校遍布各地,是一个知识人群相对密集、覆盖广泛的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农远工程就是要搭建一个遍及全国农村的公共信息平台,在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同时,承担面向广大农民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的重要任务,为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未来关注农远工程需要关注应用与持续发展两个关键部分。应用是农远工程目前所面临的一个困境,如何把农远工程的设备与资源应用起来是今后需要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要突出课堂教学应用这个主题,切实落实“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的要求,使应用效益通过素质教育的推进体现出来,通过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出来。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是农远工程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涉及运行、维护、更新、升级,也涉及教师培训、资源建设、技术进步、教育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
  
  企业
  
  当关注基础教育信息化时就不得不提及教育信息化企业。他们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贡献了力量,推动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从科利华企业的兴衰变迁,到K12的网上、网下的互动,国内的教育信息化软件总是不断地艰难挣扎于理想与现实生存之间。从英特尔公司的“未来教育”培训,到微软公司的“携手助学”项目,国外信息化似乎更加愿意回报中国的教育。所以六年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教育信息化企业的交替史。有人离开了,又不断有人加入。
  当我们提及企业时,不得不提及英特尔公司、IBM公司、微软公司对中国教育信息化的贡献。这不仅仅在于他们为中国教育信息化所提供的资金,而最重要的是他们为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带来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克瑞格・贝瑞特博士的一句话――“计算机不是神奇魔法,教师才是魔术师”给了无数教师以启迪。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培训了成千上万的教师,使他们不仅学会了使用信息技术,而且能够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IBM“基础教育创新教学”项目关注如何变革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并为此进行教师培训。微软公司的“携手助学”项目则为中国的农村学校捐赠了100间计算机教室,并开始进行信息技术教9币的培训工作。特别是“携手助学”项目中设立了两个研究课题,分别为《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策略研究》和《创新教学应用的有效模式及资源共享有效机制和策略的研究》,力图利用研究带动实践,创造非常好的模式。
  关注企业介入基础教育信息化,就要为其介入创造优良的环境,使其能够发挥作用。关注企业介入基础教育信息化也要引导企业能够按照教育规律来开发软件,使其产品能够适应和引领中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随着我国各种教育软件市场的管理机制的完善与规范,企业可以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大。我们也期望更多的外国企业能够关注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参与中国的教育信息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22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