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林语堂家族小说研究回顾与展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近二十年来,围绕林语堂家族小说的主旨意蕴和艺术特色的研究不断深入。战争题材凸显民族形象,人物塑造具有文化意味但缺乏真实性,主题意蕴不仅展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视,也融入了家国情怀和个体精神诉求。复线式家族叙事结构与和谐的语言风格构成了林语堂家族小说的艺术特色。跨文化影响拓展了林氏家族小说的研究范围。林语堂家族小说的研究存在研究文本单一、家族小说三部曲系统研究少等不足。林语堂家族小说三部曲、叙事结构、跨文化传播意义等问题仍待进一步探讨。
  關键词:家族小说 林语堂 回顾 展望
  王兆胜于1995年首次探讨林语堂小说中的家庭文化观,开启了20世纪90年代林语堂家族小说的研究热潮。目前,涉及林语堂家族小说的论文11篇,硕士论文3篇,其中专述林语堂家族小说的论文1篇。纵观近二十年来林语堂家族小说的研究,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色的探讨都不断深入,跨文化影响拓展了研究视角。
  一、思想意蕴
  (一)题材多数学者们仅从时代背景角度思考林语堂家族小说中的“战争”设置,尚未涉及题材意义。马瑜指出林语堂将家族小说三部曲的背景都设置为战争,通过书中人物之口表达取得战事胜利的信心,向西方读者重现不放弃的中国形象。林语堂在家族小说中展现战争破坏力,描摹百姓的抵抗,凸显家族文化的力量,实现家国同构,塑造了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内涵的民族国家形象。
  (二)人物林氏家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有独特的文化意味,具有“文化人”的意义。林语堂家族小说中的男性人物形象主要为“家长”和“丈夫”两种类型,“这些形象具有儒道融合、中西融合的复合性文化品格,表现出鲜明的哲理性、象征性、理想性的精神特征和艺术审美特征”,展示了传统家族观念与和谐家庭伦理。林氏家族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则有妻子和姬妾(情妇)两种类型。《京华烟云》的女主人公木兰是典型的妻子形象,也是“理想女性的人格化身,兼有多种文化精神”。姬妾形象最为生动,但也是不完善婚姻制度的产物,折射出传统家族文化中的婚姻观。林语堂家族小说中人物的婚恋模式都为“才子佳人”式,寄寓了深厚的思想情感和社会内容,“林氏笔下的中国女性形象不光是有着一般生理形态上的自然美,她们更透露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积淀的理性的审美观照”。林语堂选择才子佳人的模式既投读者所好,可读性强,又能传达其对东西方文化思考等重大而严肃的主题。林语堂的家族小说虽然探索了人物的生活思想,“但这种思想情绪缺乏主体性、指向性和选择性,不是人物自身的,而是作家强行安排的”。林语堂远隔重洋,缺少生活体验,仅凭道听途说和主观想象虚构人物形象,简单地将人物归纳为几种人格模式,缺乏立体感,“因此没有一个人物有血有肉,能够在故事里真正站起来”。林语堂家族小说削弱了人物矛盾,化解了冲突,也减轻了人物形象的悲剧性,降低了文学美感,“虽得红楼血缘,却未得红楼神韵”。林语堂借家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传统家族文化理念,即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才是能够产生幸福家庭和优良夫妻、父母等人伦关系的文化。但是,林语堂的人物塑造坚持意念化,人物缺乏生活真实性,削弱了文学美感。
  (三)主题王兆胜认为林语堂家族小说展示的重要思想内核就是“批判旧的家庭文化劣质时,对其优质部分重新进行审视”。与中国古代传统家族小说中异化母性与母爱、强化父母专制、控诉婚姻制度等有所不同的是,林语堂的家族小说颂扬母性光辉,肯定老人文化的成熟魅力,展现家族成员的团结,是对中国传统家庭文化有益成分的保留与认同。李静则探讨了和谐的家族生活及浮生若梦的意蕴内涵。林语堂在家族小说中展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视,减轻了对“家”的批判意味,借家族小说“抒发情感、传扬哲理,表现在时代变迁、家庭衍化中,传统文化精神怎样被传承而绵延不绝”。家国情怀是林语堂家族小说主旨意蕴里颇具时代性的部分,“‘家国一体’、家庭的命运与国家的兴亡紧密相连是林语堂作品所体现的重要思想之一”。林语堂在家族小说中展现大家庭聚散离合的生活,反映社会动荡和民族灾难,即以小家之生活写大国之兴亡,以“家”建构“国”,展现出海外侨民的爱国情怀,塑造了顽强自信的中国形象。林语堂“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是其在异质环境里消泯陌生感、不安全感从而构建心灵家园的努力”。东西方文化交融理想的失败,让林语堂成为精神的“游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了文化理想的栖居地。这一文化乡愁贯穿于林氏青、中、老年时期,让他在创作家族小说时从生存的意义上安排人物的回归结局,寄托个体精神诉求。
  二、艺术特色
  (一)叙事结构林语堂在家族小说中的叙事结构既有传承也有创新。林语堂的《京华烟云》继承了《红楼梦》的叙事运动原则,以板块的家族活动方式的切割转换构成叙事过程。《京华烟云》中的三大家族——姚家、曾家和牛家通过姻亲关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各家又各自是不同的意义载体,从而让家族成为社会的缩影,以家族透视历史变迁和时代变化。林语堂的家族小说叙事模式仍属于“家国叙事”,但在叙事中建立了以复线为主的放射性网状结构,同时展示多个家族的变化,提升了家国同构的立体感,“林语堂家族小说的创新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以往家族小说叙事的封闭性,为家国叙事创造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林语堂家族小说也吸纳了西方叙事美学特征,有意地转换叙事角度,打破全知视角的单调乏味,创造了交错穿插的叙事时空。
  (二)语言风格林语堂家族小说的语言风格尚无定论。孟庆锴盛赞林氏家族小说沿用了幽默闲适的小品文笔调,更具流动性、开放性和发散性。林语堂在家族小说中用闲适笔调描述人情世故和文化礼仪,侃侃而谈,但在幽默背后也蕴涵着深刻的人生洞察和经验。高竞艳则认为“林语堂家族叙事中的语言风格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见的,不仅给文学创作带来和谐优美的面貌,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三四十年代的家族小说由于紧跟时代潮流而导致的艺术粗糙化倾向”。林语堂淡化了对家之“枷”的批判,减少人物矛盾和冲突,在抒情上保持节制,追求准大团圆式结局,让家族小说的叙事语言风格呈现出独特的东方美学特征——和谐。   三、跨文化影响
  林语堂以英文创作家族小说,将自己的文化观念、人生理想灌注于家族小说中,展现了立足时代的民族情怀。“林语堂用英语创作的家族小说不仅表达了作家对中西方沟通的意愿,也表现了作家身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士子情怀与担负精神和关注时代大我而压制自身小我。”林语堂家族小说中的道风禅意迎合了西方的审美,满足了西方对东方的好奇,“林语堂使用英语语言和东西‘综合’的表现方式公允地向西方展现中国是他成功的重要前提”。林语堂被西方人视为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但在我国却遭受了长期的冷遇,东西方不同的审美效应正说明了林语堂家族小说的复杂性与独特的跨文化影响。
  四、问题与展望
  近二十年来的研究扩充了林语堂家族小说的研究范围,上文选取了代表性论文,仍然不足以全面包含林语堂家族小说研究的整体特征与内涵。目前对家族小说三部曲的整体性研究不足,在文本选择上缺乏新的解释与开拓,对《朱门》《风声鹤唳》等家族小说缺乏关注,理论支撑不足,存在重复阐释甚至过度阐释的状况。
  问题的存在也为林语堂家族小说的研究留下有待拓宽的领域:第一,林语堂家族三部曲的整体研究。尚无论文从整体观深入分析三部曲在家族主题与家族叙事艺术上的继承与分离。纵观林氏家族三部曲对探究林氏家族主题与家族叙事演变具有重要意义。第二,林语堂其他家族小说的单本研究,如《朱门》《风声鹤唳》《唐人街》。对林语堂家族小说的单本研究热点集中于《京华烟云》,在相关检索中并没有找到对《朱门》《风声鹤唳》等单本小说的家族主题或家族叙事研究,以《唐人街》为代表的海外华人家族小说也有待深入研究。第三,以西方叙事学角度探析林语堂家族小說。林语堂家族小说虽继承中国传统家国叙事,但仍显露出西方叙事艺术特征,以西方叙事学的理论进行研究也能进一步挖掘林氏家族小说的独特艺术风貌。第四,对林语堂家族小说意象使用的研究。策略性地使用意象是中国传统叙事的重要特征,前人论文仅分析“家”“国”两个意象,林氏家族小说中的其他意象使用也有待挖掘。第五,对林语堂家族小说跨文化影响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马瑜.论林语堂小说中的战争书写[D].四川师范大学,2013.
  [2]朱东宇.家长与丈夫——《林语堂三部曲》人物论之一[J].北方论丛,1997(5):90-94,105.
  [3]朱东宇.妻子与姬妾——《林语堂三部曲》人物论之二[J]学术交流,1998(2):111-115.
  [4]汤奇云.论林语堂小说创作中的文化选择与审美追寻[J].嘉应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96(2):53-60.
  [5]唐弢.林语堂论[J].鲁迅研究动态,1988(7):44-48.
  [6]刘锋杰.承继与分离——《京华烟云》对《红楼梦》关系之研究[J],红楼梦学刊,1996(3):221-249
  [7]王兆胜.论林语堂的家庭文化观[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1995(4):69-74.
  [8]李静.浮生若梦——林语堂《京华烟云》家族意识取向研究[J].青年文学,2010(12):110-113.
  [9]朱东宇.论林语堂的文化涵养与文化家庭小说[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4):167-186.
  [10]章敏.林语堂小说创作中的“家”“国”意象[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5( S1):200-203.
  [11]高竞艳.“家”之恋——论林语堂家族小说的独异景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4.
  [12]孟庆锴.林语堂小说叙事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88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