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理实验教学四戒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冯建东
【摘要】 实验的整理和交流评估的过程,在实验教学对学生所起的重要作用中,功不可没。“学而不思则罔”,探究后的反思和沉淀,不仅是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整理,也是深化所学的重要过程,更是思维能力培养和科学方法形成的最后收官。
【关键词】 探究能力;思索动力;反思和沉淀
实验,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探索规律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物理教学中,实验过程既是认识和检验规律的必要过程;也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还能养成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新大纲更加强调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强调了对中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所以我们物理教师们应正确认识实验课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实验课进行科学认知观的养成。在此,我就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
一、应戒光说不练,以讲代做
实验,就是以做为主,在操作中去发现,去探索。这个做的过程,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更能润物无声的养成学生科学的研究习惯和良好的思维方法。在实验中,学生会获得思索的动力,会体验合作的愉快,会享受发现的乐趣,会经历思想的沉淀。这是其它教学方式所不可替代的。有些教师,可能因为时间紧迫,或条件所限,不能按要求完成大纲要求的实验课,把分组实验改成演示实验,把演示实验改成实验评书,以讲代做,这都是不可取的。
笔者曾经经历过这样的失败。在“二力平衡条件”的教学中,因为当时课程安排较紧,老师只是结合实例把实验内容讲给学生听,结果学生在遇到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分问题上,总是容易弄错。对讲的“实验”,学生印象浅,知识的获得感不强,更不用说灵活运用能力了。
二、应戒准备仓促,胡乱应付
按规定,分组实验通知单就提前一周送达实验室,演示实验通知单就提前3天送达。这样的安排,不仅仅是为了使实验室提前准备器材,也是督促教师为上好实验课提前做好准备。一些老师会认为,实验前只要把实验器材准备好,就万事俱备了,其实不然。
准备一堂实验课,首先要求教师自身对实验的全面了解,包括提前预做,以便于发现新问题;其次,还可以在课堂中适当铺垫,吊吊“胃口”;还有,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实验,有时还需要做一些课堂要求之外的器材准备等等。曾听过一教师讲“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突然有学生提出,当把蜡烛放在透镜一倍焦距之内时,在远处墙壁上发现了火焰放大的像(诸位老师可以试试)。这个问题明显超出了上课教师的准备,这位老师采取了一棒子打死的措施,直接否定了。这里当然存在着教师课堂应变的问题,不过课前准备的不充分也是显尔易见的。
笔者在讲光的直线传播的规律时,曾提前安排学生观察晚上广场上的射灯或远处明显的灯光,这样的实验前准备,虽然简单,却起到了很理想的作用。
三、应戒全面放手,缺乏引导
现在的课堂教学,着重于教师的引导作用。提倡教师站到幕后,作导演。而实验教学,应更能体现这一理论,放手给学生,为他们创造更大的自由空间。但切忌形而上学,片面理解,过分夸大学生的主体作用,造成老师指导过少或根本不指导,把学生往实验室一轰,采用“放羊”方法。像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实验思路较复杂,难度大。实验过程中也容易出现问题,所以实验前的引导和实验中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对这节实验课的设计,笔者在学生分组实验前,先利用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探究,猜想得知凸透镜成像的不同与物距和透镜焦距有关。这样学生自然对主光轴上的几个特殊点容易理解。
忽略这些,只能劳而无功,热热闹闹,一无所获。
四、应戒虎头蛇尾,学而不思
在实验教学各环节中,可能有人认为进行实验是整堂实验课最重要的一环。但笔者认为,实验的整理和交流评估的过程,在实验教学对学生所起的重要作用中,功不可没。“学而不思则罔”,探究后的反思和沉淀,不仅是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整理,也是深化所学的重要过程,更是思维能力培养和科学方法形成的最后收官。没有这一环节,学生也许只会沉浸于欢乐的实验课堂,惊奇于神奇的实验现象。只有静下以来回顾整个实验过程,包括从发现提出问题到最后分析得到结论的每个步骤,才能真正升华为思想的结晶。
参考文献
1 初中物理教学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实验指导书 (北京大学出版社)
3 物理探究应用新思维 (湖北人民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41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