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科学课让学生动起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陆春祥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学科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了目前每位教师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就如何调动学生口、手、脑从而促使课堂活起来,充满着生命活力等方面做了浅显的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活的课堂 科学课堂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对我国当时的教育进行过全面、猛烈的批评,他晚年提出的“六大解放”,找准了教育操作中的问题。他所提出的教育革新的操作措施,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仍有着很大的影响。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应该是教师教给学生如何主动学习的方法,培养主动进取的意识,变“教”师为“导”师,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让我们的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使得课堂充满着生命活力。
  
  一、启迪思维,让学生的“口”动起来
  
  在科学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启迪、互相帮助,以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积极地进行小组讨论、辩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激励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主动去动口发言。如笔者在听倥气污染和保护》 (八年级下册)一课,讲课教师将全班分成四组,每组给一个污染空气的案例分析,请学生想办法还大气以洁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奇思妙想”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使其积极主动地在课堂上思考,动口发言。学生分析讨论气氛热烈,集思广益,畅所欲言。有的说:给汽车动力换太阳能的、换电池的、换风能的、换天然气的,甚至还有特殊“饮料”的;有的说:给所有冒烟的地方设计一个空气净化装置,安在排烟排气日处;有的说:农村的秸秆用来制作沼气、造纸、手工艺品、埋在地下肥田……整班学生都踊跃地动口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
  教师还可以抓住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作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开口。如笔者在教学“二力平衡”的时候,有位学生在叙述“二力平衡条件”的概念时将“一个物体”中的“一个”两字漏掉了。教师就抓住这个有利契机让学生小组讨论:“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中没有“一个”行吗?学生在小组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结果不仅对“二力平衡”的条件有了清晰的认识,而且学会了用“反证”的方法来澄清模糊的认识。
  为了让整个课堂真真实实地动起来,在课堂上千万不要忽视那些弱势群体。让他们动起来,就要给他们吃一些“偏饭”,创设条件,让他们回答一些基本问题。如果答对了或答对一部分,就及时鼓励他们的进步,让他们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试想,这样一些弱势群体也能带着兴趣参与课堂,这样的课堂又怎能说不是百花齐放、生机盎然呢?
  
  二、发挥学科趣味性,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传统的教育方式只注重动脑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动手能力的锻炼。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科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的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信息。因此,我们要重视实验教学,设法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科学实验演示通常是教师一个人在演独角戏,而学生只是作为观众,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在课堂演示实验时,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可以将演示实验变为操作实验,让学生的手动起来。笔者在教舒《声音的传播》一节,向学生演示“空气能传播声音”的实验时,把闹钟放在有空气的玻璃罩里,学生能清楚地听见嘀嗒、嘀嗒的声音;然后慢慢地抽出玻璃罩里的空气,嘀嗒、嘀嗒声就会越来越轻,到后来几乎听不到了;最后又让空气慢慢地进入玻璃罩内,嘀嗒、嘀嗒声也就会越来越响了。教师让学生动手参与了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在参与的实践中验证了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这一原理,并得到启发,很快就会设计出验证声音能在水中和固体中传播的实验。这就深化了学生对教科书知识的理解,激发了他们动手的兴趣,既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又能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
  另外还可以通过改进实验,增加实验的生活性和趣味性,比如增加家庭小实验、开展随手实验等,激起学生动手的兴趣。例如笔者在讲授德《植物无性繁植》这一内容时,在课堂上讲解并演示了常见花卉植物一串红的扦插繁殖。他们很喜欢我讲的和做的生活性和趣味性的实验,每位学生从准备营养土、制作插穗、扦插及日常管理,每一步都很认真地操作。半个月后,学生们100%地都培养出了成活的植株。通过这样的小实验,把他们的学习兴趣变成他们学习的志趣,变他们“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兴趣中动手实验,从而更好地探索科学知识。
  
  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的“脑”动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重在传授知识,而是重在让学生在展开充分的生动活泼的思维活动中实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的有机统一。因此,教师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发挥学生无意注意的心理作用,使他们进入“生疑”的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来促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问题教学的情境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唤醒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可以把源自学生生活的问题作为教学的起始,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出探究的动力,还能让学生在认知上产生不平衡感,心理上产生一种不和谐的感觉,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从而想方设法努力消除这种不平衡感,使得认知重新平衡。如在《水的浮力》一节中进行浮力产生原因的探究教学时,笔者创设了如下实验让学生观察:先拿出一只乒乓球放在透明的水槽中,让学生观察到乒乓球漂浮在水面;再用手将乒乓球压入水底后放手,学生又观察到乒乓球上浮漂在水面……这样重复做几次,乒乓球始终会上浮漂在水面,因为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学生们都认为乒乓球一定会漂浮在水面。接着,我把乒乓球放在透明的去盖去底两头通的可乐空瓶中,然后往里面灌水,让学生观察乒乓球是否会上浮漂在水面。实验后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在灌满水的可乐瓶中,只见水滴慢慢地从乒乓球与瓶日的缝隙漏下而乒乓球并没有上浮漂在水面,始终被压在水底不能上浮;然后当我将瓶盖拧上一会儿,乒乓球又自动上浮漂在水面。这一现象使学生困惑不解,学生认知上的平衡感被打破了――这究竟是何原因呢?这时的学生处于迫切需要知道“为什么”的心理状态,产生了较强的情感震撼,他们求知的需要被唤起,动机被激发,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陶行知曾说过“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即“劳力上劳心”,这样学生才有可能进行创造和发明,才有可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总之,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思想理念,让我们带着激情走进新课堂,在漫长的课改路上和学生一道自主、合作、探究。我们教师一定要做好“引路人”,为学生营造自主、发展的空间,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1.约翰・D・布兰恩福特安・L・布朗 罗德尼・R・科金等编著《人是如何学习的》 [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刘希平《学会思维》 [M] (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3.虞珊《初中生探究性自主学习策略的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3)
  4.刘冠军《让学生心动使课堂生动》[J](《新课程研究》2005.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59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