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尝试着创新 着眼于学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钱利芹

  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新一代人的创新素质,是当今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是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教学观,并以此为指导从不同方面组织教学。
  一、更新观念,信任学生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相信学生、放心学生,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学习。我们教师要彻底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喜欢听同伴的想法,对他人的发言听得格外专注,也许是学生间的话语简单亲切,也许是学生天生的争强好胜,总想用更好的点子来表现自己吧!因此,我努力做到让位给学生,学生能讲的让学生说,学生会做的让学生解,教师绝不包办代替。我常常说:“我想请人来做小老师,谁愿意?”或有时故意出错。这时,学生在“老师似乎不会”的导演下,积极性较高,主动地寻求答案,争着讲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讲的时候往往还不由自主地伴随着动作,生怕同学不理解。此时,学生的个性得以发挥,思维有所发展,创新能力也体现出来了。
  二、提供平台,激发兴趣
  创设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使他们对学习活动过程产生直接需要,从而创造思维才会迸发出来。在教学中,我常常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尽量采取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或做游戏,或创设问题情境,或将学生带到现实生活中来……消除学生对数学产生的枯燥乏味之感。例如,在教学“认识乘法”时,我用童话故事中的“米老鼠”先生带领大家参观美丽的校园、优秀的作业、现代化的教室,最后用水果招待大家等环节串连整节课堂,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领会了乘法。在教学“统计”时,让学生统计他们喜欢的一门学科、统计学生喜爱吃的水果、统计自家的电器情况等。学生兴趣浓,积极性高,并且体会到了知识学有所用。
  要敢于选择教学资源,大胆放弃教材中不可取的、或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远的、或无条件实施的内容。如在教学“退位减”时,教材的主题画是三个小孩各有几张画片,意图让学生提出用减法计算的问题。我觉得人物多,给他们取名字难记易乱,或找特别特征加以区别等浪费时间,且学习重点会转移。因而,上课一开始,我就直接与学生谈话:“你今年多大啦?猜猜老师今年多大?老师比你大几岁?”学生都想算出自己比老师小几岁,个个想办法计算。学生在这样的积极情绪中主动探索出计算方法,既激活了思维又培养了能力。
  三、诱导求异,赏识鼓励
  首先,设计策略开放问题。创造思维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发散思维,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思考方法。因此,教师必须树立这样一个思想:学生只要动脑思考,不论其结果是否正确,不必统一思路,都应鼓励,要用发展的眼光欣赏学生。如在教学“24+9”时,学生有的说:“24+6=30,30+3=33。”有的说:“因为23+10=33,所以24+9=33。”有的说:“9+1=10,10+23=33。”有的说:“4+9=13,20+13=33。”还有的说:“我一个一个地往后数”……对于以上几种方法,我都很欣赏,微笑着给予肯定。这样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开拓了思路,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次,设计结论开放问题。设计有些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不同的学生常常会找出不同的结果。学生间相互羡慕,互相竞争,老师不断地加以赞赏,这时学生会充满了自信,积极思考,努力创新。如:□>56>□,不要求学生找到所有答案,只要正确即可。这种练习,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泛性、灵活性、深刻性,而且更主要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从中得到激发和提高,这是以往教材所无法比拟的。
  总之,学生要发展,关键在教师。教师眼中有学生,学生才会有创新意识,创新教育这个话题才能落到实处。当然,创新意识及所表现出的能力有时是显性的,但更多的情况下是隐性的,不可能立竿见影。只要我们教师做有心人,坚持不懈地尝试下去,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抓起,从每一个细微问题着手,那么埋在学生心底的创新思维的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理想之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市唐元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62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