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就业心理问题调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魏冬云 唐陶富
【摘 要】贫困生是高校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在地方性高职院校中贫困生所占比例更大,在就业问题上表现出更大的心理压力。分析贫困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及产生的原因,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心理调适,帮助贫困生克服心理障碍、实现顺利就业是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地方性高职院校 贫困生 就业心理问题 心理调适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4-0018-02
近年来,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数量快速增长,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伴随而至的贫困生数量也在增加。我校属地方性高职院校,据我校对近三年入学的新生进行家庭经济状况统计,贫困生比例分别为29%、30%、33%。贫困生作为高职院校中相对的弱势群体,在就业问题上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如何加强对贫困生就业心理的研究,帮助贫困生顺利就业是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任务。作者根据多年来的实践工作经验并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对地方性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就业心理进行剖析,并针对普遍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提出适当的对策。
一 贫困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在高职院校学生中,由于贫困生有着较为特殊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对他们来说,就业既是对个人前途的规划,也是承担对家庭的责任。因此,贫困生在求职过程中常常会承受更大的精神压力,也容易产生一些就业心理问题,较为普遍的有以下几种表现:
1.自身综合素质不佳,容易产生自卑和焦虑心理
贫困学生由于家庭经济能力的限制和教育资源的匮乏,自幼就很少有机会参加美术、音乐、舞蹈、体育、写作等各种特长班培训,在人文素养综合素质方面欠佳,表现为知识面和视野较狭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不强,组织协调能力低,参加班集体和学校的各种活动也不积极等。和那些自身素质较好的同学在一起时,常常觉得被冷落,容易产生自卑感。在参加用人单位面试时缺乏推销自己的能力,容易出现择业受挫或竞聘失利的现象。由此给贫困生带来更大的精神压力,久而久之,将容易出现抱怨、焦虑、自暴自弃等心理障碍。
2.就业期望较高,容易出现急功近利心理
贫困生大多来自偏远山区的农村、特殊家庭或城市低保家庭,为了能在高职院校完成学业,其父母亲往往节衣缩食,负债累累,对子女的就业自然也就寄予较高的期望,希望就业后能尽快摆脱家庭经济贫困的境界。与此同时,贫困生无形之中就背负上了家庭的责任和压力,迫切希望寻找一份理想的、高收入的工作,以回报家庭。这种急功近利的就业心理,一方面表现在选择就业单位时挑三拣四,好高骛远;另一方面表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又往往出现择业受挫,因此,贫困生可能长期处在“希望”与“失望”中徘徊,产生较大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
3.就业不公平现象,容易产生嫉妒和怨恨心理
在我国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形势下,在社会平等竞争和人事体制机制改革还不健全的情况下,毕业生家庭社会背景和社会关系资源对毕业生本人的就业前景仍有很大的影响。有调查结果表明:不同阶层子女在接受相同高等教育之后的就业情况明显不同,行政管理人员子女的就业率要比农民工子女高出14%。贫困生由于家庭背景较差,社会关系资源缺乏,有的尽管在校学习成绩和表现都比较好,但仍然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单位或岗位,可是一些比自己差的同学,只因为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却安排了理想的就业单位。这种就业竞争中的不公平现象,使贫困生感到一种强烈的失落感和无奈感,容易产生嫉妒和怨恨心理。
4.职业规划意识差,容易产生茫然无措心理
贫困生因家庭经济能力的限制和教育资源及就业信息的匮乏,也表现在他们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规划和必要的指导,对自己将来的前途和就业感到茫然无措。他们不能客观地看待自身能力与用人单位要求之间的某些内在联系,从而容易出现职业规划的明显偏差,在选择就业单位时也常常表现出犹豫不决,容易错过机会。
二 对贫困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法
上述贫困生所表现的就业心理问题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就业观念和职业生涯规划,甚至影响到他们将来的人生前景。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义不容辞地关心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就业教育和心理调适,帮助他们克服就业心理障碍,从而顺利实现就业。
1.加强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由于贫困生把择业看做是今后告别贫困状况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人生选择,他们向往到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工作,而不愿到基层单位和边远地区就业。为此,学校要加强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加强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导贫困生既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把个人愿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结合考虑,也要从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考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积极的就业心态。帮助贫困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按照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思想,为今后的事业发展奠定基础。
2.加强对贫困生的就业心理辅导,保持健康的就业心理
针对贫困生这一群体就业心理的特殊性,学校要加强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帮助贫困生摆脱心理困境,走出心理误区,树立就业信心,保持健康的就业心理。学校心理健康中心要针对贫困生开展专门的就业心理辅导,做好贫困生的心理调适工作。为摆脱贫困生的心理困境,学校要引导贫困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交活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培养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
3.加强贫困生素质培养,提升个人的就业竞争能力
目前,大多数招聘单位都比较注重毕业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工作能力和各种特长等综合素质。因此,学校要加大力度关心和重视对贫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相关部门要利用学生会、各种社团组织等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并从中得到锻炼,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提升个人的就业竞争力。
4.提供方便快捷的就业途径,促进贫困生就业
目前,许多企事业单位在公开招聘毕业生时都要经过报名、初试、面试、体检等较为复杂的程序,毕业生为此奔波并要花费一笔开支,使贫困生增加了一定的经济负担。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和高职院校要主动举办各种形式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将用人单位请进学校,搭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交流和双向选择的平台,同时创建开放式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建立毕业生与人才市场的信息互通渠道及网上招聘机制,为贫困生提供方便快捷的就业途径,减少就业成本,促进贫困生就业。
总之,要解决地方性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就业及就业心理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等的关心和支持,也是其共同责任。
参考文献
[1]文东茅.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58~63
〔责任编辑:王以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6504.htm